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7|回覆: 0

[詩詞講座] 刁鑽的牛郎織女七夕詩詞

[複製連結]
典故裏的中國 發表於 2018-8-17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五彩繽紛,但刁難牛郎織女七夕一年一聚的詩詞有哪些呢?

杜甫·牽牛織女(選段)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神光意難候,此事終朦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牛郎織女,誰人見得?其事雖涉虛妄,然精誠所在,即是會合,何必等到秋夕之一期一會?『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這一句實是秦少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先聲。

李商隱·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此詩劈頭便設想或是仙家喜好別離,特意一年一會,以增加相會的甜蜜美好。所謂『距離產生美』。仙家的愛情之不同於凡間,大概也是因一年一度而珍稀。碧落銀河只等待着金風玉露的那一刻,更漏聲聲提示着相會的短暫,而輕雲未合,鵲橋未成,相會更其縹緲。正因如此,喜鵲的功勞才需要酬報。而何以為報,人間或許只能供奉乞巧的蜘蛛。這首詩雖然有戲謔之筆,有無端之問,有離奇想像和刻意傷情,然打動讀者的,是其揭示了情感因短暫而美好的妙諦。

楊朴·七夕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這首詩開頭問的不測:牽牛見到織女,為什麼卻不讓她織出錦緞來換錢?實在是傻。這顯然是在模仿世間逐利之客的趣味和口吻。最後兩句承得奇妙:人間每到此際都要乞巧,可是人間的機巧實在是太多了啊!此詩撇開牛女愛情,而直指人情事理,是宋詩本色。

刁難的牛郎織女七夕詩詞

刁難的牛郎織女七夕詩詞

蘇軾·鵲橋仙·七夕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比起牛郎織女,東坡更欣賞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仙人王子喬。雖無喜鵲搭橋、淚落成雨的悲壯,卻別有雲淡天高、月明簫清的從容。來便來,去邊去,也不必『來易來,去難去』,不必粘滯,不必眷戀,隨緣適分,相逢一醉,各得其所。東坡雖仙姿曠達,然內心果真如此超脫?他對神宗皇帝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對亡妻的『不思量,自難忘』,又何曾解脫?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若有情,又何必在乎見與不見?若無情,縱然朝朝暮暮,也不過熟悉的陌生人。少游此詞,道出了愛情的真諦,也道出了愛情的常態。

高觀國·山花子七夕

裊裊天風響珮環。鵲橋有女夜乘鸞。也恨別多相見少,似人間。銀浦無聲雲路渺,金風有信玉機閒。生怕河梁分袂處,曉光寒。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然同是聚少離多,天上反而與人間扯平。聚會變成分手,只求太陽不要照常升起。

許纘曾·鵲橋仙七夕

雲疏月淡,烏慵鵲倦,望裏雙星縹緲。人間夜夜共羅幃,只可惜,年華易老。

經秋別恨,霎時歡會。應怯金雞催曉。算來若不隔銀河,怎見得,相逢更好。

人間與天上有着同樣的寂寞和蒼老。而天上尚有一期一會的珍稀可供陶醉,不似人間愛情總是在世俗瑣碎中被埋進墳墓。『算來若不隔銀河,怎見得,相逢更好。』惟願每一次見面的,都是久別重逢。

納蘭性德·台城路·塞外七夕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又迎河鼓。清漏頻移,微雲欲濕,正是金風玉露。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只恐重逢,明明相視更無語。

人間別離無數,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佇,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何處。羈棲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孫,笑人愁似許。

塞外七夕,使此節平添幾分悲涼。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因愁緒太多,反而『』明明相視更無語。』這是一轉折。而人間之情相比牛郎織女,卻更其多也更其悽苦,且苦得更無來由,苦得更無希望。恐怕天上的織女,反而要破涕而偷笑,笑世人反不及他們幸福了。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8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典詩詞中牛女七夕相會的"刁難"美學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歷代文人筆下呈現出豐富的詮釋維度。其中一類作品刻意"刁難"這對仙侶的一年一聚,實則暗藏深刻的美學思考與人生智慧。

杜甫【牽牛織女】以"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道破精神相契超越形式相會的真諦。這種"刁難"實則是將牛女傳說從神話敘事提升至哲學高度,暗示真摯情感不必拘泥於物理時空的局限。杜詩在此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洞見,將神話傳說轉化為對永恆精神契合的禮讚。

李商隱【辛未七夕】以"恐是仙家好別離"的假設,構建了一種逆向思維的美學範式。詩人故意以反常識的視角解讀仙家設定,實則揭示了中國傳統美學中"距離產生美"的深刻原理。這種"刁難"式的發問,恰恰凸顯了短暫相聚的珍貴价值,與西方美學中的"缺憾美"理論遙相呼應。

楊朴【七夕】則從世俗視角進行"刁難",以"不道人間巧已多"的諷喻,將神話敘事轉向社會批判。這種看似離題的處理方式,實則體現了宋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通過解構神話來反思現實,在"刁難"傳說中完成對世道人心的觀照。

蘇軾【鵲橋仙】以"不學痴牛騃女"的超然姿態,構建了另一種"刁難"。這種表面上的否定,實則是為了確立更高層次的生命境界——隨緣自適的逍遙精神。東坡居士通過消解牛女傳說的悲劇性,展現了中國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終極理想。

這些詩詞對牛女相會的種種"刁難",本質上都是對傳統敘事的創造性轉化。詩人們通過質疑、解構甚至否定表面情節,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意蘊和美學價值,使古老的傳說不斷煥發新的思想光彩。這種文學現象印證了一個深刻的藝術規律:經典文本的生命力,正在於後世創作者對它的不斷"刁難"與重新詮釋。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7-28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七夕詩詞中的"刁難"美學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事,自漢魏以降,文人墨客題詠不絕。然細究之,所謂"刁難"牛女一年一聚之詩詞,實非刻意刁難,乃是對永恆愛情命題的深度叩問與藝術重構。

杜甫【牽牛織女】以史家筆法質疑相會之真實性,"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二句,表面似在否定傳說,實則通過"神光意難候"的朦朧美學,道出精神相契超越形跡的至理。其"颯然精靈合"之悟,較秦觀"兩情久長"之說早出數百年,展現盛唐詩人對愛情本質的哲學思考。這種"刁難"實為對表象的穿透,直指情感內核。

李商隱【辛未七夕】以反詰起筆,"恐是仙家好別離"的假設,解構了世俗對團圓的執念。詩中"清漏漸移"與"微雲未接"的時空張力,創造出獨特的期待美學。義山以"仙家好別"顛覆常情,恰揭示了情感因阻隔而升華的藝術規律。此種"刁難",實為對愛情審美距離的深刻認知。

楊朴【七夕】則另闢蹊徑,以市井諧謔之語,"未會牽牛意若何"的設問,將天上神話拉回人間煙火。結句"不道人間巧已多"的諷喻,使詩歌超越愛情主題,成為對世態人心的犀利觀照。宋人這種"刁難",體現了以理趣入詩的時代特徵。

蘇軾【鵲橋仙】以"不學痴牛騃女"的宣言,展現文人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然其表面灑脫之下,"風雨散飄然何處"的悵惘,又泄露了難以真正超脫的凡心。東坡對牛女傳說的"刁難",恰是其複雜心緒的藝術投射。

至若秦觀【鵲橋仙】,雖未列原文,然"金風玉露一相逢"之句,已將短暫相逢升華為永恆。少游之妙,正在將"刁難"轉化為審美,使阻隔成為愛情的催化劑。

綜而論之,這些看似"刁難"牛女相會的詩詞,實則是文人對愛情形態的多維探索。或質疑、或解構、或超越,皆是對"兩情若是久長時"的不同詮釋。詩家三昧,正在於通過藝術化的"刁難",抵達情感的真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