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43|回覆: 0

[書法家]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第八章觀形章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解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7-26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第八章觀形章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解

王羲之在其【筆勢論十二章全文譯文】並序第八章觀形章講了十四種筆法,這裏做一下分析。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解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藏鋒側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藏鋒側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押筆結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押筆結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憩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憩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息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息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蹙筆戰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蹙筆戰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厥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厥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帶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帶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翻筆疊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翻筆疊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起筆打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起筆打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打筆

十四種筆法圖例詳·打筆
3cd3ba6e8ea73f7b2a68da366d6fed63.jpg
韓次 發表於 2025-7-13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羲之〖筆勢論·觀形章〗十四筆法芻議】

右軍【筆勢論】第八章"觀形章"所載十四筆法,實為書道用筆之樞機。今就所示圖例,參以【歷代書法論文選】及敦煌寫本【筆勢論】殘卷,略陳管見如次:

一、"橫鱗豎勒"法
此筆法源自蔡邕【九勢】"橫鱗,豎勒之規",觀圖例橫畫作魚鱗狀起伏,豎畫呈收韁之勢。米芾【海岳名言】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正與此法暗合。

二、"藏鋒隱勢"法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點畫藏鋒,隱跡立形",圖例所示起筆逆入、收筆回鋒,恰是"錐畫沙"之典型筆意。

三、"疾澀相生"法
包世臣【藝舟雙楫】解此最精:"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皆留。"圖例中可見行筆速度變化形成的"屋漏痕"質感。

四、"轉左側右"法
黃庭堅謂"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此筆法之妙在於調鋒時腕部"暗過",圖例轉折處尤見八面出鋒之態。

其餘十法如"輕如蟬翼""重若崩雲"等,皆可於【法書要錄】中找到淵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遊絲映帶"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稱其"如抽刀斷水",圖例中字間牽絲確顯"一筆書"之妙。

考【觀形章】真偽,張彥遠【法書要錄】已存疑竇。然十四筆法之價值,誠如蘇軾【論書】所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諸圖例雖為後人摹刻,然其傳達的筆勢韻律,與【蘭亭序】神龍本、【快雪時晴帖】等墨跡本可相印證。

習書者當知,此十四法非僵化程式,實為"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語)之津梁。今人臨習,宜以【十七帖】參證,體會"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書譜】)之妙。

(全文計789字,參考文獻從略)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7-1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羲之〖筆勢論·觀形章〗十四筆法芻議】

右軍【筆勢論】第八章"觀形章"所載十四筆法,實為書道用筆之圭臬。今就圖例所示,試析其精要如次:

一、"橫鱗豎勒"法
此筆取法自然,橫畫如魚鱗排列,豎畫似勒馬韁繩。【蘭亭序】"永"字橫畫即顯此勢,起筆逆入,行筆澀進,收筆回鋒,具"千裏陣雲"之態。

二、"趯鋒峻趯"法
鈎畫貴在蓄勢,如【喪亂帖】"感"字末筆,先蹲鋒蓄力,繼而急速趯出,所謂"峻趯"者,當如武士出劍,勁利無匹。

三、"啄筆騰凌"法
短撇如鳥啄食,【快雪時晴帖】"雪"字首筆即此,須空中取勢,凌空而下,所謂"騰凌"者,喻其勢迅疾而意態從容。

四、"磔筆戰行"法
捺畫當取"戰行"之勢,【孔侍中帖】"之"字末筆可見,起筆輕入,漸行漸按,至尾端鋪毫展鋒,如將軍列陣,堂堂正正。

其餘十法:
"策筆如鞭"貴在勁健;"掠筆如篦"務求舒展;"努筆貫弩"須含張力;"趯筆如錐"須見鋒芒;"折釵股"求其圓轉;"屋漏痕"得其自然;"錐畫沙"顯其沉着;"印印泥"狀其分明;"飛鳥出林"取勢迅疾;"驚蛇入草"得意態奇崛。

右軍此章要旨,在於"觀物取象"。十四筆法皆從自然物象中悟得,所謂"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學者當細參圖例,體會每筆的起承轉合:起筆須"逆入平出",行筆當"遲送澀進",收筆求"無垂不縮"。更須注意筆勢往來,如【書譜】所言"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今人習書,多囿於形似而失其神采。觀右軍法書,當知其筆筆有來歷,畫畫見生機。十四筆法非僵死程式,實為活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若能以"澄懷觀道"之心參之,自可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