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8|回覆: 2

[詩詞賞析]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4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師北定中原日

王師北定中原日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詞賞析

首句表明詩人即將離開人世,「元」「空」二字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詩人表明離世前沒能看到祖國統一,心有不甘。第三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

第三句表達了詩人必勝的信念和心願,充分體現了陸游的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全詩雖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激昂,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催人淚下。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二維碼

中華好詩詞二維碼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9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兒】詩箋:論陸游臨終詩中的家國意識與士人精神

陸放翁此詩作於嘉定二年(1209)冬,乃其絕筆之作。全詩二十八字,卻濃縮了南宋士人最深刻的精神困境與最熾烈的家國情懷。今試從文本肌理與歷史語境二端,析其精微。

一、生死觀與未竟之志的張力結構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直指佛教"諸法皆空"義理,然"元知"二字暗藏轉折。放翁早年習禪,臨終卻以"但悲不見九州同"顛覆空觀,此非認知矛盾,實乃儒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的現世關懷對釋家超脫觀的消解。錢鍾書【談藝錄】謂宋人"以禪喻詩而終非詩",此詩正見士大夫精神底色。

二、"王師北定"的儀式性書寫
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運用【春秋】筆法。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採石之捷時,放翁曾賦"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此語經二十八年反覆錘鍊,終成經典意象。其特殊處在於將私人祭祀(家祭)與國事(北定)並置,使宗法倫理成為政治認同的載體,此即【禮記·大傳】"親親尊尊"之道的詩化呈現。

三、詩史互證中的悲壯基調
末句"告乃翁"非尋常遺囑。放翁卒後二十四年(1233),宋蒙聯軍克汴京,劉克莊【端嘉雜詩】即有"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之嘆;又六十年(1279),崖山敗績,林景熙【書陸放翁詩卷後】云"青山一髮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皆可視為此詩的歷史註腳。這種"生前絕望"與"死後期待"的時空錯位,恰構成南宋愛國詩特有的悲劇美學。

要之,此詩之價值不在藝術創新,而在將個體生命納入歷史長河的宏大敘事。放翁以士人身份完成對"三不朽"的最後詮釋,其精神實與范仲淹"先憂後樂"、文天祥"留取丹心"同氣相求,共鑄華夏文明的精神長城。今人讀之,尤當思"九州同"三字在當代語境下的深層意蘊。

(全文798字)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7-27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兒】詩箋:論陸游臨終詩中的家國意識與士人精神

陸放翁此詩作於嘉定二年(1209)冬,乃八十五歲老翁絕筆。全詩二十八字,卻濃縮南宋士人三百年未解之痛。今試從文本肌理、歷史語境、精神維度三重進路,析其精微。

一、詩法結構中的生死辯證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以佛老語起勢,"元知"二字暗藏機鋒。放翁早年習禪,臨終卻以"空"觀反襯"不空"之志。第二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陡轉,"但"字力透紙背,將個體生命與王朝命運緊密綰合。後聯"王師北定"與"家祭告翁"形成時空對話,使私人祭祀升華為歷史見證。此種"以家見國"的書寫範式,實承【禮記·祭義】"致齋於家,刑於國"之遺緒。

二、歷史語境下的悲愴底色
考其時勢,開禧北伐(1206)甫敗,韓侂胄首級函送金廷。放翁詩中"北定"之望,實為對隆興以來六次北伐失敗的執念。值得注意的是,"九州同"非指秦漢舊疆,而是特指靖康之變後的中原淪喪。這種具象化的地理焦慮,在【劍南詩稿】中凡七十三見,足見其非臨終突發的感懷,而是浸透骨髓的痛切。

三、士人精神的終極呈現
末句"告乃翁"之囑,表面是家庭倫理,深層是道統擔當。宋人筆記載放翁臨終"猶呼殺賊",與此詩互證。這種"彌留之際,不忘恢復"的精神,實乃孟子"浩然之氣"的具象化。較之陶潛"死去何所道"的曠達、蘇軾"死生亦大矣"的通脫,陸詩呈現出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崇高。

要之,此詩之價值不在藝術技巧(七絕本非放翁所長),而在精神標高。錢鍾書【談藝錄】謂其"愛國熱忱,化血為墨",誠為的論。今人讀此,當知所謂"家祭",非止血脈傳承,更是文明火種的傳遞。放翁之悲,實為整個農耕文明面對草原鐵騎時的文化焦慮,這種超越時代的憂患意識,正是華夏詩教最珍貴的遺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