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74|回覆: 1

這裏教你學印章篆刻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26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漢族傳統藝術

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漢族傳統藝術

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漢族傳統藝術,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又稱璽印、印或印章等。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裏就直接告訴大家如何簡『單粗暴刻』地刻出一個章,零基礎也能學哦。

【準備工具】

一、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

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

8mm和5mm的刻刀各一個。

刻刀有薄有厚,有大有小,也有方口刀,好用與否看個人手感。剛開始用最普遍的永字就可以,一個厚的和薄的刻刀。

二、砂紙多張

600的最常用,1500的用來打磨光滑。100左右的也要買幾張,雖然太粗平時用不上,但是如果不小心刻崩了角就有用了。

砂紙多張

砂紙多張

當然鑑於練習章很便宜,我們一般都懶得磨石頭,刻壞了就換快石頭重新刻。

三、青田石練習章多個

練習章價格不高,用來練手即可。

選石頭要注意不能有裂紋,不要有砂子,有砂子的章會在練習的時候十分不便,有白黃顆粒斑紋的石頭一般砂子多。

老石頭比新石頭好。如果不會選青田石就買凍石,沒有砂子,貴幾塊錢,但是手感不一樣。刻青田石刀鈍一點好,太快容易滑刀。

四、印泥

袋裝的便宜,盒裝的貴,買30克就夠用了。

印泥

印泥

五、連史紙

用來鈐印的紙,用普通宣紙也行。

六、對應的篆書字典或者書刊

【開始創作】

一、首先想好自己要刻什麼

磨石頭,用600的砂紙,把上面的蠟磨下來。

磨石頭,用600的砂紙,把上面的蠟磨下來。

磨石頭,用600的砂紙,把上面的蠟磨下來。磨石時最好下面墊塊玻璃,比較平。手壓石頭要緊,用胳膊的力量推動石頭。

磨幾圈就把石頭轉90°再磨。磨完後可把印面壓在玻璃上輕輕晃動,看有沒有不平。

然後在紙上設計印稿,包括排版佈局和字體設計等。

然後在紙上設計印稿,包括排版佈局和字體設計等。

然後在紙上設計印稿,包括排版佈局和字體設計等。這是一個印章精妙與否的最關鍵之處,不可輕視。

二、印稿上石

印稿上石

印稿上石

印稿上石有很多方法,可以:

1、用鏡子照着章,把鏡子裏的章臨到紙上。

2、複印書上的章,然後用香蕉水(洗甲水也可以)印到石頭的印面上。

印稿上石有很多方法

印稿上石有很多方法

用香蕉水印到石頭上的效果。(註:不能印第二遍,印痕會非常淡。)

這是練習刀法用的,所以不一樣大也沒事。如果很介意不一樣大的話,在紙上設計好了再翻到石上也可以。

原創需要先在字典上查好想刻的字

原創需要先在字典上查好想刻的字

原創需要先在字典上查好想刻的字,然後在紙上設計好。 然後拍下來,鏡像翻轉,再用鉛筆臨到石頭上。或者用毛筆描一遍設計好的字,再上石。

三、開始刻印

刻刀的標準握姿是這樣的。有些像握住毛筆然後躺倒。食指和大拇指抓住刀,無名指抵住石頭,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抓緊刻刀推動刻刀。

如果想刻長線,拇指食指就離遠中指一點。拇指食指越高線刻的越長,刻刀要向外不能向內。

開始刻印

開始刻印

反面教材如下,中指本應該抵住刻刀,但卻墊在了刀底下,只起到支撐作用而沒有和拇指食指一起發力。可想食指的壓力增大,很容易指節腫。

但不要刀尖向內

但不要刀尖向內

反面教材如下,刻刀尖向內而不是向外。試過就知道食指不光要負責推動刀滑動的作用,還要負責原先由拇指負責的壓住刻刀的任務。如果覺得刻得不順手可以轉動章找角度,但不要刀尖向內。

刀與想刻的線呈90°角,這是中鋒,角度小一些是側鋒。

刀與想刻的線呈90°角,這是中鋒,角度小一些是側鋒。

刀與想刻的線呈90°角,這是中鋒,角度小一些是側鋒。和毛筆的感覺一樣。

角度越平刻出的線條越粗

角度越平刻出的線條越粗

從旁邊看這個角度是這樣的,角度越平刻出的線條越粗,角度越接近90°刻出的線條越細。不過容易滑刀。

有兩種基本刻法:切刀和沖刀

有兩種基本刻法:切刀和沖刀

有兩種基本刻法:切刀沖刀,剛開始時推薦用切刀。

向着左上角用力,刻完後是一個小三角,一小塊一小塊地刻。如果是刻青田石,會有很明顯的崩掉了些小碎片的感覺。刻時用些力,線條刻紮實。

向着左上角用力,刻完後是一個小三角

向着左上角用力,刻完後是一個小三角

一個個小三角連起來,然後再把章反過來從線條那頭刻過來,就得到一個中間磕磕巴巴但兩邊直直的線條了, 比如那個橫折就是標準切刀切出來的。

如果要刻交叉線,比如刻一個十字,可以把十字交叉處的一個角刻圓,以顯出變化。

沖刀就是簡單粗暴地『直衝』過去

沖刀就是簡單粗暴地『直衝』過去

沖刀就是簡單粗暴地『直衝』過去,可見上圖中間幾條直線,不好控制,也是要正着沖一遍反着沖一遍,零基礎還是用切刀比較好。

【邊框】

有很多章外圍有邊框,白文基本上沒有邊框。但是一般會處理章的邊緣,比如一個狂放型的章,敲掉一些邊緣,讓章的風格比較統一。

有很多章外圍有邊框

有很多章外圍有邊框

刻朱文的多邊框。如果章的風格是狂放型的,邊框可以故意刻碎一點,有斷有連,或者邊框上大下小、上方下圓等。如果是比較娟秀的風格,邊框也是規整的,一般比文字要細一些。

【邊款】

邊款也是一個章的組成部分,是直接刻上去,不需要鏡面翻轉

邊款也是一個章的組成部分,是直接刻上去,不需要鏡面翻轉

邊款也是一個章的組成部分,是直接刻上去,不需要鏡面翻轉。保存邊款的方法是『拓』而不是『印』。

篆刻的大家,邊款刻出來和毛筆寫的感覺是一樣的。一筆下去有起有終有方有圓。

知秋 發表於 2020-7-30 15: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篆刻,七分篆三分刻,練好書法才是重點。這裏就直接告訴大家如何簡『單粗暴刻』地刻出一個章,零基礎也能學哦。


話說,現在都是電腦刻了吧?還手工?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篆刻入門之正脈與歧途】

拜讀休竹客君【這裏教你學印章篆刻】一帖,見其傳藝之心甚誠,然所述之法頗有可商榷處。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篆刻一道,自殷商璽印肇始,經秦漢之輝煌,至明清流派迭出,實為"六藝"之外又一文人必修之藝。昔人云:"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明·朱簡【印經】)今觀帖中所倡"簡單粗暴刻"之法,竊以為有違篆刻之本。

一、工具之辨
所列永字刻刀、青田石等雖屬常見,然未明刀法三昧。古人用刀有十三法之說,單刃、雙刃各有所宜。吳昌碩嘗言:"鈍刀硬入"乃得渾厚之趣,齊白石則善薄刃沖刀顯凌厲之勢。初學者當先習平刀正入,如童子描紅,務求中鋒行刀,切忌為求速成而妄用"滑刀"之法。

二、印稿之重
帖中言設計印稿為"最關鍵處",此論極是。然未及"印從書出"之要義。趙之謙【章安雜說】有云:"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習印者當先臨摹秦漢印百方,體會"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章法,更須研習【說文解字】,明六書之理。今人每以電腦字體直接上石,此正如無源之水,終難成器。

三、刀石之性
論及青田石之選,僅以有無砂礫為判,尚未達一間。壽山石之溫潤、昌化石之瑰麗、巴林石之絢爛,皆有其性。昔年王福庵刻小璽必用燈光凍,陳巨來作元朱文獨喜青田封門青,蓋石性不同則刀感迥異。初學者當如中醫辨藥,細察石質緊松燥潤。

四、鈐印之道
鈐印用連史紙固佳,然未及"三度"之法:按壓力度、蘸泥厚度、襯墊軟度。吳湖帆鈐印必以舊宣紙折六層為墊,張大千則講究印泥須"冬加艾絨夏減油"。此等細節,正是匠人與藝術家之分野。

今人習印,多求速成。然觀歷代大家,文彭五十始學印,吳讓之六十方變法。愚以為,篆刻入門當分三步:
1. 習篆書百日,每日臨【嶧山碑】三十字
2. 摹古印百日,以漢白文印為宗
3. 刻石百日,先習直線,次及曲線

如此三百日築基,方得窺門徑。若依"簡單粗暴"之法,恐終成"野狐禪"耳。昔鄧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乃就寢",此等功夫,豈是"零基礎速成"可及?

時值丁酉夏至後二日,燈下漫筆,惟願學者勿以技小而輕之。印章雖方寸之地,實有宇宙之象,願諸君以"如對至尊"之心待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