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5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蘇軾【書林逋詩後】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10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蘇軾行書【書林逋詩後】 是蘇軾於1085年(元豐八年)作,是寫在林逋手書七言近體詩五首後面的,所以詩裏講到了林逋的詩和書法。

全詩主要是讚美林逋的高風亮節,並讚美他的詩和書法,最後講到人們對他的紀念。

林逋是誰?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說奉化大裏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林逋善繪事,惜畫從不傳。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長為詩,其語孤峭浹澹,自寫胸意,多奇句,而未嘗存稿。風格澄澈淡遠,多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

局部大圖▼

蘇軾行書【書林逋詩後】

蘇軾行書【書林逋詩後】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釋文:

林逋詩後,蘇軾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

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繞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

自言不作封禪書,更肯悲吟白頭曲!

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

陸游謂其書法高絕勝人。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

黃庭堅云:『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飢不食而飽。

明沈周詩云:『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綠。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鄧帛 發表於 2025-6-20 15: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軾〖書林逋詩後〗之雙重審美價值】

東坡居士此作,實為北宋文人精神對話之典範。元豐八年,蘇軾以行書題跋林逋詩卷,不僅完成書法藝術之呈現,更構建了隱逸傳統與士人精神的價值譜系。本文試從詩書互文、人格映照二端闡發其妙。

一、詩書互文中的藝術辯證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一聯,堪稱宋代藝術批評之圭臬。東坡以孟郊詩風喻林逋之清峻,以李建中書體比其瘦勁,揭示出"清寒"與"瘦硬"的美學共性。林逋書法今雖罕見,然據米芾【書史】載其"筆勢遒勁",恰與東坡"差少肉"之評相印證。此種詩書畫一體論,實開後世"藝格"論之先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將林逋詩書置於"西湖"地理語境中品評,"步繞西湖看不足"的審美體驗,正暗合郭熙"山水有可行可望"的畫學理論。

二、人格映照下的精神譜系
詩中"神清骨冷無由俗"之語,實為宋代隱逸精神之結晶。林逋"梅妻鶴子"的生存方式,在東坡筆下升華為"冰玉"人格的象徵。考【宋史·隱逸傳】載林逋"性恬淡好古",與蘇軾"不論世外隱君子"的贊語形成跨時空呼應。更值得注意的是結尾"配食水仙王"的典故,將林逋比作伍子胥化神,此種神聖化書寫,實則是蘇軾對士人精神獨立性的禮讚。黃庭堅謂東坡"筆下無一點塵俗氣",此作正可印證。

三、歷史語境中的文化意義
蘇軾作此詩時正值元豐末年的政治低潮期,其對林逋的追慕暗含自我精神寄託。詩中"將死微言猶可錄"之句,與【東坡志林】所載"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的文藝觀相通。陸游謂其"書法高絕",實則是對這種人格化書風的深刻理解。林逋詩稿"隨就隨棄"的創作態度,與蘇軾"無意於佳乃佳"的藝術哲學,在精神層面形成奇妙共鳴。

此作在藝術史與思想史上具有雙重意義:既確立了"清瘦"美學的批評範式,又構建了宋人"格韻"論的實踐樣本。今日觀之,猶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湖山清氣與筆墨精神。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2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林逋詩後】題跋考釋與隱逸精神探賾

蘇軾元豐八年所作【書林逋詩後】,實為北宋文人精神譜系的重要見證。此作以行書題跋林逋手跡,不僅展現"尚意"書風之精髓,更構建了跨越時空的隱逸對話。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解析此作價值:

一、詩書互文的藝術境界
蘇軾此跋以"神清骨冷"四字精準概括林逋藝術特質。其行書筆勢欹側跌宕,墨色濃淡相生,與林逋"瘦挺勁健"的書法形成跨世紀呼應。詩中"書似西台差少肉"之評,既指李建中書風之瘦硬,亦暗合林逋"清勁處尤妙"的審美追求。蘇軾以"步繞西湖看不足"的視覺經驗,將書法線條與西湖山水意象熔鑄為一,實現了"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藝術升華。

二、隱逸傳統的當代重構
林逋"梅妻鶴子"的隱逸形象,經蘇軾"不論世外隱君子"的詩化重塑,成為士大夫精神的重要範式。詩中"傭兒販婦皆冰玉"之句,揭示林逋高潔品格對市井的教化作用。蘇軾特別拈出"不作封禪書"的典故,既諷喻當時諂媚之風,更凸顯林逋"勿趨榮利"的精神高度。這種對隱逸文化的再詮釋,實為元祐文人對抗政治傾軋的精神武器。

三、文化記憶的建構機制
"好作祠堂傍修竹"的記載,反映了北宋民間對林逋的紀念已具儀式化特徵。蘇軾以"一盞寒泉薦秋菊"的意象,將個人追思升華為文化集體記憶。陸游謂其"書法高絕勝人"的評價,恰說明蘇軾此跋已成為後世理解林逋的重要媒介。這種通過藝術創作建構的文化記憶鏈,正是中國文人傳統得以延續的核心機制。

要言之,蘇軾此作絕非簡單題跋,實為融合藝術批評、精神傳承與文化建構的多維文本。其價值不僅在於書法史的意義,更在於揭示了北宋文人如何通過藝術對話完成價值重估。今人觀此墨寶,猶可感受那穿越千年的"神清骨冷"之氣,這正是中國藝術最珍貴的精神底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