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0|回覆: 1

[中醫養生] 簡單小運動,解決你的各處痛!

[複製連結]
藥膳門 發表於 2018-5-17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以前,脖子痛、腰痛、膝蓋痛、髖關節痛....基本上是中老年人群的代名詞,但是現在,這些名詞也越來越偏愛年輕人!

脖子痛

脖子痛

這些困擾讓人煩不勝煩。今天,我們帶領大家來學學這套極簡的『止痛操』,針對不同部位做不同的動作,簡單有效!

頸椎痛

頸椎痛

頸椎痛

每天用這個『上舉走』動作走路,堅持200步,可緩解頸椎疼痛。

腰椎痛

腰椎痛

腰椎痛

左右腳輪換,反覆50次,最好早晚各一次。

此外,你在做後踢腿時,可以明顯感知腰部的酸痛點,每天可以隨時隨地敲打酸痛點100下。

保護關節

保護關節靠罰站

保護關節靠罰站

靠牆下蹲,反覆30次,可以早晚各做一次。

膝蓋痛

膝蓋痛

膝蓋痛

膝蓋正面、膝關節外側面、膝關節後側,每個部位各拍30下。

經常拍打膝關節,會刺激血液供應,增強關節液的產生。實際上,我們在坐車、看電視時,搓揉大腿正面,這樣也可以促進膝關節血液循環,緩解膝關節疼痛。

髖關節痛

髖關節痛

髖關節痛

靠牆站立,挺胸抬頭成大字。每次堅持1分鐘,每天兩三次。每天隨時隨地的輕輕敲打髖關節疼痛點80下,可以緩解髖關節痛。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6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養生解】動靜相濟以通痹止痛——論導引術對五體勞損的調養之道

(引子)【黃帝內經】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今人形勞而神逸,五體失養,痛症早發。觀帖中所列諸法,實暗合傳統導引之術,今以醫經為本,析其理而補其要。

一、頸椎痛:上舉走法通督脈
"上舉走"乃仿效華佗五禽戲中"熊經"之勢。舉手時手三陽經舒展,尤以大腸經過肩貫頸,配合邁步時湧泉接地氣,使督脈陽氣升發。建議晨起面向東方而行,配合"噓"字訣吐納,則木氣生發,更利頸項筋柔。古雲"形不正則氣不順",行走時尤需注意下頜微收,使玉枕穴自然鬆開。

二、腰痛:踢腿叩腧法調帶脈
後踢腿暗含八段錦"搖頭擺尾"之理。足太陽膀胱經循腰背,踢腿時牽動委中、承山諸穴,配合叩擊阿是穴,正合【諸病源候論】"以手摩腹,從足至頭"導引法。建議叩擊時以空心掌拍打,效法道家"雷音震腑"之術,震動深達腎俞。另可加做"兩手攀足固腎腰"式,使帶脈如束,腰痛自緩。

三、護膝:靠蹲拍打法養宗筋
【易筋經】云:"膝者筋之府,屈伸所由也。"靠牆蹲乃取"韋陀獻杵"之變式,使氣血注於膝眼。拍打三陽三陰經交匯處時,當循"子午流注":辰時(7-9點)拍陽陵泉,酉時(17-19點)叩陰谷穴。搓揉大腿尤重血海、梁丘二穴,此即【尊生八箋】"摩熱透筋"之法。

四、髖痛:大字樁法開環跳
靠牆成大字型,實為簡化版"站樁"。髖關節乃膽經環跳穴所在,【內功圖說】載"展髀如鵬,氣貫少陽"。建議配合"呵"字訣呼吸,掌心朝上以納天氣。敲打時當用"鳳眼拳"(食指凸起),沿膽經走向自居髎至風市,效法少林點穴功"震宮"手法。

(結語)此套動作雖簡,然融匯了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三家精髓。切記"形要緩,意要專,氣要勻",方合【莊子】"吹呴呼吸,熊經鳥伸"之旨。另附【養性延命錄】要訣:"每導引迄,咽津三過,以指按目眥,令見光明。"養生之道,貴在持之以恆,諸君勉之。

(註:具體實施需結合個人體質,孕婦及嚴重骨病患者當諮詢醫師)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18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導引按蹻解痛芻議——兼論傳統養生術的現代應用】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參酌華佗五禽戲、八段錦要旨,就時人疼痛之症作養生導引解說)

今觀坊間所傳"止痛操",雖言簡意賅,然未明經絡臟腑之奧義。余不揣淺陋,試以國醫理論析之,並補先賢導引心法,以饗讀者。

頸椎之痛,當調太陽經
所謂"上舉走"者,實暗合【諸病源候論】"引項法"。手太陰肺經行於臂,上舉時氣脈貫通,可解"項筋急"。然古法更重"以頭書鳳"之術:虛領頂勁,以頸椎為樞,書"鳳"字八遍,使督脈與膀胱經氣血周流。此乃隋代巢元方所傳,較單純上舉更契"骨正筋柔"之道。

腰痛調理,須究腎府
後踢腿法雖能松解腰肌,然【養性延命錄】云:"握固反折,引腰腳氣"。建議增補"兩手攀足"勢:正坐伸足,以手捉足趾,緩緩牽拉足少陰腎經。輔以命門穴(第二腰椎下)艾灸,則標本兼治。昔孫思邈百歲猶作此導引,良有以也。

護膝之法,當養陽明
靠牆蹲踞確可強股四頭肌,然【千金要方】載"膝痛導引法"尤精妙:晨起叩膝三十六,次以掌心焐犢鼻穴(膝眼),配合"委中(膝後)常揉"口訣。此乃循"陽明主潤宗筋"經義,較單純拍打更合生理。

髖胯之疾,需通帶脈
大字靠牆法頗類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變式。然漢代【引書】已載"交股搖髀法":側臥屈膝,如踏水車狀旋髖,此真能疏解膽經郁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謂"導引吐納"即此類也。

要之,今人疼痛多起於久坐傷氣、勞神耗精。上述古法皆本"動搖則谷氣得消"(華佗語)之理,然需知:
1. 動作宜"如春水初泮,緩釋其凍"(【莊子】導引訣)
2. 當配合"吐惟細細,納惟綿綿"呼吸法
3. 痛甚者須先辨寒熱虛實,不可妄施

昔岐伯告黃帝:"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今以此養生微義,願諸君得離"五勞七傷"之苦,復返"形與神俱"之真。

(按:本文所述皆出【黃帝內經】【諸病源候論】等典籍,具體實施請遵醫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