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7|回覆: 2

[武術視頻] 早期傳統功夫視頻武當對劍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4-28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7-29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當對劍形神論】

武當劍法,乃道家武學之圭臬,其動靜相生、剛柔互濟之理,深契【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精髓。觀此早期影像所載對劍演示,雖畫面斑駁,然劍勢流轉間猶見三豐祖師"劍走輕靈,意隨氣行"之遺韻,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 形器之辨
對劍之器,長三尺六寸,應周天之數;雙劍交擊時"鍔上生風"的金屬顫音,暗合【莊子·說劍】"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兵道思想。影像中劍師腕花翻轉時呈現的"纏頭裹腦"式,實為【武當劍譜】所載"烏龍絞柱"之變招,其弧形軌跡恰是太極圖中陰陽魚交界線的具象化演繹。

二、 氣韻之妙
細察二人進退步伐:左步必隨右劍,右轉必應左鋒,此即【太極拳經】"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的立體空間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式"玉女穿梭"的瞬間換位,看似身形交錯,實則通過"含胸拔背"的內功心法保持氣脈貫通,正是【黃庭經】"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的武學實證。

三、 心法之微
古典劍術講究"運劍如寫篆",影像中劍尖劃出的每一道弧線,皆可分解為起、承、轉、合四個筆意段落。如第七式"金鳳點頭"的連續點刺,其節奏分明暗合【溪山琴況】"泛音應徽"的律動法則,此乃將【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理念化入劍道。

今人研習此類影像,當以"格物致知"的態度觀之:既需通過逐幀分析揣摩形架,更要領會【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深層意蘊。昔年李景林將軍曾言:"劍道即人道",武當對劍中雙劍相迎而不相害的辯證關係,恰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精神的身體表述。

(全文共789字)
流星 發表於 2025-7-30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武當對劍視頻小識

今觀武當對劍舊影,劍光離合,身法翩然,誠傳統武術之圭臬也。然今人多以技擊實效質疑傳統功夫,此視頻恰可為辯證之資,試析三要如次:

一、形神相濟的武當劍理
武當劍法素以「劍走偏鋒,勁走螺旋」為宗,視頻中二人交鋒,非直來直往,多以弧形步法避實擊虛,暗合【周易】「曲成萬物」之理。其劍勢如行雲流水,吞吐間含「欲發先蓄」之機,正是道家「柔弱勝剛強」思想的肢體詮釋。昔年李景林將軍修訂武當劍譜,特重「劍與身合、身與氣合」之要,此視頻中劍者腕轉如環、腰胯催勁,頗得三合精髓。

二、對劍訓練的文武之道
今人常見套路演練而輕雙人對練,實則傳統武術之「對劍」非止技擊,更含教化深意。觀二人進退之際,攻守皆留三分餘地,此非力不能及,實為「禮」與「藝」的平衡。【禮記】言「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武當劍亦承此脈,以兵械為媒介,修習者於交鋒中體悟「止戈為武」的古典精神。視頻中雖無現代搏擊之激烈,然「點到即止」的克制,恰是傳統武學「由藝入道」的明證。

三、影像考據的武術史價值
此視頻若確為早期所攝,則其技術細節尤堪玩味。民國時武當劍術南傳,與吳越劍法交融,形成「快慢相兼」之風格。細察片中劍路,既有武當「九宮八卦步」的輾轉騰挪,又見江南短兵「貼靠化發」之巧,可視為民國武術流變的活標本。然須注意,早期影像多因技術限制而省略發力細節,今人研習當輔以口傳心授,不可僅憑畫面妄斷。

結語
傳統武術如古琴斫譜,形易得而神難求。此武當對劍視頻,非為炫技爭勝,實乃以劍載道之遺韻。學者當以「技進乎道」之心觀之,若徒執勝負之見,則如買櫝還珠,惜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