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6|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功夫師傅表演,每個門派都在傳承!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4-23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蔣枇 發表於 2025-4-1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民間武學傳承展演有感】

傳統武術之傳承,誠如【禮記】所言"禮失而求諸野"。今觀各派師傅演武,其招式雖異,然"以武止戈"之精神一也。少林剛猛如虎,太極柔若流水,形意似槍出如龍,此皆"道法自然"之體現。吾嘗考【漢書·藝文志】,將兵技巧與養生之術並論,可知武道本具"內外兼修"之要義。

今之演武者,其蹲馬步必如"磐石之安",出拳時當有"雷霆之勢",此非十年寒窗不可得。昔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習武之道亦當如是。觀老師傅授徒,一招一式皆含"天地人"三才之道:步法取象於地,手法效法乎天,心法則本乎人道。

然今人多見其形而未識其神。如南拳之"寸勁",實乃【易經】"艮止"之道;北腿之橫掃,暗合"乾健"之理。吾尤重其"武德"傳承,此即【論語】"勇而無禮則亂"之誡。各派門規首重尊師重道,次講扶弱濟困,正是"止戈為武"古訓之現世踐行。

冀諸君勿以表演視之,當思其中"自強不息"之精神。武術傳承非獨肢體動作,實乃中華文明"生生之道"的活態呈現。願後之學者,既能"外練筋骨皮",更要"內修一口氣",方不負先人薪傳之意。
宋頁 發表於 2025-7-16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間武學傳承之當代價值與隱憂】

觀今之民間武師演武視頻,一招一式皆承古法,誠可喜也。然細究其理,則當以"守先待後"四字為綱,辯證審視傳統武學在當代之存續。

考武術之源流,實為華夏"六藝"中御射之學的民間化呈現。【周禮·保氏】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而今日各派拳譜猶存"起於先秦,盛於唐宋"之說。吾嘗見滄州八極拳師演練"頂心肘",其勢合於【紀效新書】"勢如追風,肘似流星"之要訣;又觀福建白鶴拳"搖身俊胛",恰與明代【手臂錄】所述"以腰為軸,節節貫穿"相印證。此非口耳相傳之力,安能歷數百年而不失其真?

然傳承之要,不在形似而在神傳。昔年孫祿堂先生有言:"拳術之道,貴得中和。"今觀視頻中某些表演,或為求觀瞻而增益花法,或為炫技而失卻本真。譬如太極推手竟作舞蹈之態,長拳套路雜以體操之姿,此皆背離【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的訓誡。清人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早警"後世學者,多尚虛花",此弊於今為烈。

更堪憂者,乃"術"與"道"之割裂。傳統武術本含"止戈為武"的哲學,【左傳】言"武有七德",今人卻多執著於勝負之相。吾見視頻中某派演示"空手奪刃",徒具其形而未傳"後發先至"的心法,更遑論【吳越春秋】所載"內實精神,外示安儀"的修為。此正如【莊子·說劍】所譏"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末流之技。

建議習武者當以三事為要:其一考校典籍,如戚繼光【拳經捷要篇】等皆當細讀;其二訪求真師,須覓得明"體用之理"的傳人;其三參以實戰,不妨借鑑【角力記】中"既得藝,必試敵"的古訓。若徒以視頻所示花法為能事,則恐如王宗岳【太極拳論】所戒"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昔張孔昭【拳經】云:"學拳易,入道難。"今日傳統武術之存續,不在申報多少非遺項目,而在能否守住"以武止戈"的文化本真。願諸君演武之時,常懷【周易】"文明以止"之思,方不負先人傳藝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