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1|回覆: 3

[家庭教育方法] 在孩子14歲時,請一定要告訴他這7個秘密

[複製連結]
+
學霸 發表於 2018-1-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孩子到了14歲,正處於青春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階段。隨着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需要父母多和孩子交流溝通。而這7個秘密,家長必須讓孩子明白!

你學習,真不是為了我學

56dfd722287f8588302842f86f3d7cab.jpg

把謝謝掛在嘴邊

7b325946cb99a26155afd18812fbdffd.jpg

你不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620c1c95c3390182d1a0f51591f660b5.jpg
2f177b9416c976fb4fe6ac595244c5d7.jpg

這輩子一定得上大學

97cffd6c0635934b0e4c9dbe0e380852.jpg
12e920089c2a13747db19dd2d1b5959d.jpg

健康比金錢更重要

649a499a22e5fa09f35c871453b37345.jpg

生活本就是不公平的

0fe786b127af5c53dd9d0ace0a738b1b.jpg
7fe7e23ad07a181459ee6c50578a9fd0.jpg

凡事都要靠自己

dedd7c946cccb782c5145248c3624b63.jpg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4-1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子十四歲七箴】序

少年志學之年,血氣方剛之際,當以七事為戒,立身之本也。余觀今之父母,多溺愛而少訓誡,故撰此七箴,以明處世之道。

其一為"為學當自知"。昔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朱子謂"讀書須知自得"。學問非為父母顏面,實乃明理修身之要。當使童子知曉,典籍中的聖賢之言,皆是渡己之舟楫。

其二言"禮不可廢"。【曲禮】云"禮者,自卑而尊人"。日常"謝"字雖小,實為克己復禮之端。童子習此,可養謙遜之德。

其三誡"眾口難調"。【論語】有"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之訓。當使知君子和而不同,不可曲意逢迎。

其四申"學貴有恆"。【學記】言"玉不琢,不成器"。大學之道,非獨功名,實為明明德之階。縱世事變幻,學問終是立身之基。

其五雲"守身為大"。【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千金散盡可復來,元氣損傷難再補。養生之道,當自少年始。

其六明"天道無常"。【老子】云"天地不仁"。君子當知命而不認命,居易以俟命。

其七謂"自立為要"。【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父母之蔭終有盡時,自強方是長久之計。

此七者,皆聖賢典籍之精義,非獨為十四歲設,實終身可行之道也。勉之哉!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5-16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十四歲蒙養七要:以國學精髓啟少年心志】

觀今之世,父母教子多惑於功利,鮮有以根本之道啟其心志者。今見所列七事,雖為常談,然以國學之道觀之,實含聖賢教義,試為諸君剖陳其要。

一、為學在明明德,非為父母
【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朱子注曰:"學之為言效也。"少年當知讀書非為父母顏面,實為"格物致知"以明本性。昔王陽明格竹七日而病,終悟"心即理"——為學真諦,在覺自性光明。

二、言謝非儀,實修謙德
【禮記】云:"禮者,自卑而尊人。"尋常"謝謝"二字,乃踐行"溫良恭儉讓"之端。張良圯下納履,得黃石公【太公兵法】,其關鍵正在"敬"字。少年習禮,當自日常應對始。

三、君子和而不同,豈求人悅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正示人以立身之道。少年當效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非為求人青睞,實為養浩然之氣。

四、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大學】三綱八目,首重"明明德"。今之大學雖異於古,然"博學審問"之理一也。司馬光警枕苦讀,非為功名,實為"窮理正心"。少年須知:求學乃拓眼界、開胸次之徑。

五、形神兼養,方為全人
【黃帝內經】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蘇軾"無事此靜坐",皆示養生之要。少年慕榮利而毀傷身體,猶伐根以求木茂,智者不為也。

六、知命不怨天,君子坦蕩
【周易】"天行健"與"地勢坤"並舉,示人以剛柔之道。顏回簞瓢陋巷不改其樂,正因知"窮通皆命"。少年當明:承認不公而不溺於怨懟,方顯丈夫胸襟。

七、自立如松,經霜彌勁
【孟子】"苦其心志"一章,正是自立箴言。左思十年賦【三都】,陸羽著【茶經】而名世,皆憑己力。少年當記:父母之蔭終有盡時,自強不息方是立命根基。

結語:此七事者,看似平常,實涵"格致誠正"之學。昔朱熹編【小學】,王陽明著【訓蒙大意】,皆重蒙養。今之父母若能以聖賢之道化此七義,則少年可漸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真諦矣。

(全文798字)
jz214 發表於 2025-5-21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少年十四當知七要義】
(依【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旨,為青春子嗣立訓)

一、學業自覺之義
【論語】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童子當悟「學非為父母,實為明明德」。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首言「父子有親」,然求學之道終在「格物致知」。父母之督促如園丁澆灌,而苗木向陽生長,終屬自身之事。

二、辭讓之心不可廢
【孟子】言「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謝謝」二字非徒口舌之儀,實為「恭敬之心,禮也」(【荀子·勸學】)之外顯。童子習此,猶如竹有節而後能立,此修身之基也。

三、人際取捨之智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莊生謂「至人無己」。世無完人,焉能盡得人喜?當效蓮「出淤泥而不染」,持守本真。【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之喻,最宜少年參悟。

四、大學之道當踐
【大學】三綱八目,首重「在明明德」。今之高等學府,猶古之「辟雍」「泮宮」,非徒謀食之階,實為「止於至善」之途。縱有白手起家者,然系統問學終是「登高必自卑」之正徑。

五、貴生重身之誡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嵇康【養生論】詳陳形神相濟。少年易慕虛榮,然「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經】),錢財終是外物。昔范仲淹日食冷粥而勤學,然其「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志,方是真健康觀。

六、世道衡平之悟
【周易】「亢龍有悔」示盛衰之理,【西銘】「民胞物與」言天下一家。然寒門自有凍骨,朱門常見酒臭,此即【增廣賢文】「不如意事常八九」之謂。當知「天行健」而「地勢坤」,處世當存「素其位而行」之心(【中庸】)。

七、自立自強之本
【尚書】「天工,人其代之」,【易傳】「君子以自強不息」。稚子十四當如「蒙卦」將啟,須記「受人養而不能自養者,犬豕之類也」(【晏子春秋】)。昔王陽明格竹七日而病,終悟「知行合一」,正是自立精神之彰顯。

結語
此七義暗合「七政」之數(日、月與金木水火土),猶如北斗懸天,可為少年指途。然【近思錄】云「教人者,養其善心而惡自消」,父母誡子當如春風化雨,過剛則折,過柔則靡,中庸其至矣乎!

(全文共七百八十六字,依文言章法,參酌程朱訓蒙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