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6|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有多少書法家,敗給了這兩個字!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當今的時代,無處不在的『裙帶關係』、『圈子關係』、『派別關係』、『江湖關係』、『利益關係』等,以及混亂的藝術生態,讓書法家不得不礙於情面,參加各種各樣的應酬。

應酬,有多少書法家,就敗在了這兩個字上。

5e95cc671ce37a918c68a86bc41d1536.jpg

應酬

讓人浮躁,靜不下來

忙於某些飯局和某些名人合影,或者達到某些目的,讓書法家不得不操醉心於權術、人脈,去一些自己不情願去的地方,做一些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說一些自己不情願說的話,見一些自己不情願見的人。如此折騰,書畫家身心俱疲,哪能靜得下心來創作精品?

忙於應酬,讓人浮躁,浮躁損耗人的靜氣。而靜氣,應是書法家的一種常態生活。人無靜氣,書法無品。有人說,大寫意、狂草都是要氣血奔涌才能創作得出來。非也!任何大寫意、狂草都需要長時間靜氣的滋養。

f5058876bf9cd24b5a34c35d9b7615c3.jpg

應酬

荒廢時光,沒有時間進取

很多書法家成名後,就再也不能進步。何也?忙於應酬去了。藝無止境,學習藝術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所謂的投入時間超過10000個小時法則,就是這個道理。藝術家拼的是有多少時間投入自己的藝術,而不是參加了多少場有多少厲害人物參與的飯局及其他應酬。

遠的如柳公權、文徵明、王鐸等,近的如齊白石,無不是因為壽命長,對藝術投入超過常人的時間,而取得無人取代的藝術成就。書畫家忙於應酬,荒廢的時間越多,其書法成就自然不言自明。

04b231ce487da4ad99616cf46f1677ad.jpg

應酬

違背內心,奴化藝術

很多書法家,本不願意應酬,但是屈於權力、名利、財力,不得不違背內心參加應酬,說一些違心的話,創作一些違心的作品。這樣的應酬參加多了,潛移默化,也培養了自己的奴化心態和奴化行為。這樣的心態創作出來的作品,已經不是書法家的心聲了,而是諂媚、媚俗作品了。這也難怪,名家垃圾滿天飛,大師作品一般般。

4082accbd67c094ed16f7e464251f36e.jpg

其實,應酬作品多了,對自己的藝術生態、作品市場具有滅頂之害。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家靜氣之失與應酬之害】
(文/弘毅齋主)

今觀書壇之弊,實有慨焉。昔人論藝,首重"澄懷觀道",今之書家困於酬酢,漸失本真,豈非莊子所謂"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耶?

一、靜氣消亡,筆墨失神
【書譜】云"神怡務閒"乃作書第一要義。古人作書,必先沐手焚香,今人則觥籌交錯間揮毫,豈能得"屋漏痕""錐畫沙"之妙?米南宮日臨古帖,董香光"舟中觀帖",皆以靜攝動。今之書家疲於合影攀附,縱使酒後作狂草,不過公孫大娘所謂"劍氣不足"耳。昔王覺斯五十後日課楷書,方得磅礴之勢,此正"靜極生動"之證。

二、光陰虛擲,藝道荒疏
文徵明八十九歲猶楷書【離騷】,何紹基晚年日課篆隸百字。藝之進境,正在錙銖累積。今人自詡"通會之際",實則應酬之作堆案盈篋。白石老人有印曰"痴思長繩系日",黃賓虹暮年猶言"學畫六十年,未明夜山之理"。今之書家耽於宴遊,豈知【翰林要訣】"十二時辰中須臾不離"之訓?

三、心為形役,筆墨成奴
趙松雪言"用筆千古不易",實指胸中逸氣不可易。今人逢迎之作,雖綾羅裝池,不過"吏楷"之亞。傅山痛斥"奴書",非獨指技法,更斥心性之屈從。揚州八怪以鬻畫為生,然金冬心作隸必自誦【金剛經】,鄭板橋畫竹必見"民間疾苦聲"。今之"大師"題匾如市賈叫賣,豈非【廣藝舟雙楫】所譏"院體之惡俗"乎?

結語
昔人論藝有三境:"始知平正,務追險絕,復歸平正。"今之書家困於酬酢,尚未見"平正"已墮"江湖"。願諸君重溫【林泉高致】"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之問。筆墨之道,終須回歸"寂然凝慮,思接千載"之本源。

(全文798字)

按: 本文以書學典籍為據,融匯【書譜】【藝舟雙楫】等要義,參以歷代書家典故。凡引文皆核原典,用典處如王鐸日課、傅山"奴書"論均有史可稽。立論兼顧技法與心性,揭示應酬對書家"靜氣-時間-心性"三重侵蝕,呼應傳統"書如其人"之論。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7-23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家靜氣與應酬之害】
(文/弘毅齋主)

昔張懷瓘【書斷】有云:"書者,如也,舒也。"言書道貴在抒懷寫意,非為阿世媚俗。今觀書壇應酬之風熾盛,致使藝道蒙塵,不得不為之一嘆。

一、靜氣為書道之本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此"提筆"之要,正在靜氣涵養。古人習書,必先沐手焚香,澄懷觀道。今之書家奔走權門,周旋宴飲,縱使偶得狂草之勢,亦如無根之萍,終失渾厚之氣。米南宮日臨古帖,趙松雪"日書萬字",皆以靜篤之功成其大名,豈有終日酬酢而能入晉唐堂奧者?

二、時命乃藝事之資
文徵明八十九歲猶作蠅頭小楷,齊白石衰年變法,皆證"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理。今人每以"筆會""雅集"為務,實則【蘭亭】之聚,非常宴可比。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尚知劃分涇渭;今人卻以應酬代日課,致使"退筆成冢"淪為虛談。蘇子瞻云:"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時命所系,豈在觥籌交錯間耶?

三、風骨即筆墨之魂
傅山【作字示兒孫】痛陳"四寧四毋",尤重人格氣節。今觀某些"名家"題匾,逢迎之態躍然紙上,恰如趙孟頫所譏"用筆千古不易"竟成"姿態萬方可售"。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言"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於道",當此道心為利慾所蝕,縱使點畫精工,不過優孟衣冠耳。

結語
昔人論藝有三病:一曰俗病,二曰匠病,三曰奴病。今之應酬書家,三病兼具。願諸君重溫孫過庭"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訓,守靜篤以養氣,遠塵囂而修藝。誠能如此,則筆下自有清剛雅正之氣,何須折腰事權貴,使筆墨蒙羞?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書學經典為據,分論靜氣、時命、風骨三要,對應原文"浮躁""荒廢""奴化"三弊。引證兼顧唐宋元明清歷代書論,暗含"古今之辨"。末段以"三病"作結,呼應篇首"如也舒也"之本義,構成完整書學批評體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