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7|回覆: 2

[儒家學說] 【第268期】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17章】『政者,正也』有何深意? ...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17章】『政者,正也』有何深意?

12·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這裏的『帥』字,與率先的『率』字同義,指帶頭。

這段話的意思是,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答道:『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把政事的『政』字,詮釋為端正的『正』字,有何深意呢?為政者要端正,是孔子為政治國的重要思想。把為政治國的要害高度概括為一個『正』字,包含三層意思:其一,為政者做人要『正』,就是要首先端正自己,品德高尚,公平正直。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其二,為政者做事要『正』,就是要帶領大家走正道。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三,為政者要帶頭樹正氣,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孔子關於『政者,正也』的為政治國思想,貫通古今,在當今時代,依然是各級領導幹部應當遵循的法則。

附:

【原文】

12·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①以正,孰敢不正?』

【注釋】

①帥:同『率』,帶頭。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答道:『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呢?』

2e7b9703dfc2a1fe1808f0effc2308e7.jpg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5-30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政者正也"義理髮微

季康子問政一章,夫子以"正"訓"政",非僅文字訓詁之巧,實乃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許慎【說文解字】云:"政,正也",此正字從止從一,取"止於一"之義,暗合【大學】"止於至善"之旨。孔門政治思想之精微,盡在此一字之轉。

一、正己之謂本
夫子言"子帥以正",首重為政者之道德自律。【中庸】云:"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朱子注曰:"上行下效,捷於影響"。季康子身為魯國上卿,其"患盜"而問政(【顏淵】第十八章),恰如【大學】所言"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得此意:"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此即儒家"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之政治邏輯。

二、正事之謂用
"孰敢不正"之問,揭示上行下效之必然。【荀子·君道】言:"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孟子·離婁】更直指:"惟仁者宜在高位。"夫子於【子路】篇言"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正是強調為政者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宋儒程頤釋此章曰:"政者,正也。正其身以正人,此治國之要道也。"

三、正風之謂效
"君子德風"之喻,實為政治教化之樞機。【禮記·緇衣】云:"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漢儒王符【潛夫論】申發此義:"政教積德,必先知恥;禮義成俗,而後刑罰措。"清儒顧炎武【日知錄】更謂:"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夫子以"草上之風必偃"為喻,正與【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相表裏。

今之論者或謂此說過於理想,然考諸史冊,諸葛治蜀"開誠心布公道",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皆得夫子遺意。現代政治學所謂"典範領導"(exemplary leadership),其內核正與此章暗合。王陽明【傳習錄】有云:"個個心中有仲尼",實指為政者當以自身正氣喚醒民心本具之善。

要之,"政者正也"四字,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總綱。其要義在:政治之本質即道德之延伸,治術之根本在治心,制度之效力繫於施行者之德行。此理放之古今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今日讀之,猶見夫子凜然正氣躍然簡端。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26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政道本源與"正"字三義詮解】

孔子以"政者,正也"釋政道,非僅文字訓詁,實乃抉發為政之體要。此五字真言,上承【尚書】"正德利用厚生"之遺訓,下啟【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綱維,其義理可析為三重境界。

一曰"正己為政本"。【論語·子路】云"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此與【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相發明。昔周公制禮作樂,必自"踐祚端冕"始;管仲相齊,首重"四維張而國令行"。蓋政治之敗壞,往往始於執政者心術之微偏。故【大學】特標"誠意正心"為治國始基,朱子注曰:"正其本者,雖若迂緩,而實為最速。"此即孔子"子帥以正"之深層意蘊。

二曰"正事明綱紀"。【周禮】六官皆以"正"名職,大宰"正歲年",司徒"正地治",實開制度正義之先河。孔子言"舉直錯諸枉",孟子申言"徒法不能以自行",皆強調為政者當以正道經緯萬端。觀漢文帝罷露台之費,宋仁宗忍渴不索水,皆能以身正事,故成治世。此所謂"正"者,非徒個人德性,實乃建立公共規範之謂也。

三曰"正風成化育"。【禮記】言"禮俗以馭其民",孔子以風草喻德化,皆見政治終極在於移風易俗。王陽明【南贛鄉約】云"民俗之善惡,豈不由積習使然",正此義之延伸。昔者蜀漢諸葛亮治蜀,"開誠心布公道",遂使巴蜀之地"風化肅然";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終成士林楷模。此即"孰敢不正"之社會效應。

今之治道,雖制度愈密而技術愈精,然孔子"正"字三義仍為鏡鑒。執政者若不能以"正己"立信,以"正事"立制,以"正風"立教,則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觀【貞觀政要】載唐太宗"以銅為鏡"之喻,可知千古為政之道,不外"正"字一脈。故朱子謂:"聖人之言,上下二千餘年,更無不同。"信哉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巳時| 2025/7/29/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