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0|回覆: 0

[漢風漢茗] 香靠沖,湯靠吊!泡好茶這條線不能過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友提問:常常聽見專業的普洱茶人,品茶時,說什麼水線之類的,還不好意思問人家,只能不懂裝懂的點點頭,到底什麼是水線呢?

所謂『水線』,其實就是指注水方式。注水方式的不同,影響着茶湯口感的不同。

例如:有些茶因其本身內涵物質豐富,咖啡鹼含量高,湯質厚重感強。所以,沖泡時要求沿杯壁,定點注水,避免擊打茶葉,而且出湯時避免出湯過急。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是為了獲得稠厚的湯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鹼過度析出,使得茶湯過於苦澀。

注水方式常見的有四種:高沖、高吊、低沖、低吊,注水點還分螺旋形注水、環圈注水、單邊定點注水、正中定點注水等。

一般來說:『香靠沖,湯靠吊』,意思就是:如果希望讓茶湯高香,我們就快水猛衝,讓茶葉在容器中翻騰激盪,充分和水摩擦;如果希望讓茶湯綿密柔軟,就讓水流在一個點上穩定而緩慢地注入泡茶器皿。

b3ee93829b9e301315a8db30fc380cad.jpg

對於普洱茶來說,生茶主要品高揚香氣、熟茶主要嘗綿長甜韻。像景邁這一類以香氣見長的普洱生茶來說,採用『高沖、單邊環圈注水』的方式最好,高沖時水流在空氣中降溫較少,注滿蓋碗所需時間短,水與葉底的激盪最強,最能激發香氣。

普洱熟茶則可採用『低吊、定點注水』的手法,低吊時水溫保持得較好,注滿蓋碗時間長,水與葉底的激盪最小,便於讓內含物質緩緩釋放,泡出綿長的口感,茶湯也不易渾濁。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7-14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茶道水線之精微要義】

茶道之妙,在乎水火相濟、器法相成。所謂"水線"者,實乃注水法度之謂也。昔陸羽【茶經】有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此雖言火候,然水法之要,已見端倪。

水線之法,當首辨"沖吊"二字。沖者如飛瀑激石,吊者似幽澗滴泉。蓋茶性各異,若新制生普,其氣未斂,當以高沖之法激揚其香。此法暗合【周易】"震"卦之義,雷動風行,方能發越草木英華。然需知"高沖"非一味猛注,當如懷素草書,雖疾猶有章法,宜取單邊環圈之勢,使水走太極迴旋之徑,則香氣上揚而不散亂。

至若熟茶陳釅,則當取低吊之法。【茶錄】有言:"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熟普之韻,正在醇厚綿長,故注水宜若文火煲湯,取正中定點,令水溫恆守,茶質漸釋。此中暗含"艮"卦止道,如山嶽之蓄勢,終得回甘悠遠。常見茶人執壺過低,水失活氣;或注點游移,味散神消,皆因未得"吊"字三昧。

水線之變,尤需因茶制宜。景邁生茶,氣質清揚,可參"鳳凰三點頭"古法,水走杯壁三分,留氣孔七分,使香有升騰之路;班章古樹,茶性剛猛,則宜"游龍戲珠",以螺旋注水平抑其烈。至若倉儲老茶,更需"潤物細無聲",先以定點低吊喚醒,再漸次擴大注水範圍,方得不傷陳韻。

今人論茶,多執著器具年份,而忽此注水真訣。殊不知【大觀茶論】早有明訓:"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執壺角度每差毫釐,水壓即變;注水緩急稍異,茶韻頓殊。譬如書法運筆,提按使轉間,全在腕底功夫。

茶道至境,終歸"中和"二字。猛衝易失之躁,久吊或流於滯。善茶者當如良相調鼎,觀茶形、嗅茶氣、察茶性,而後定水線之法。此中玄機,非言語可盡,惟賴多瀹多參,方得個中三昧。

(全文798字)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24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水線三昧:論普洱茶沖瀹之道與茶性顯發之要】

茶道之妙,盡在方寸注水間。所謂水線者,實乃"以水為筆,以器為紙"的茶湯書寫之道。陸羽【茶經】"五之煮"章早有"其沸如魚目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的水勢記載,此實為水線理論之濫觴。今就普洱茶沖瀹水線之要,分三昧而述之。

一曰"剛柔相濟"。高沖之法,取【周易】"鼓之以雷霆"之意,水流如飛瀑擊石,令條索緊結之生普得以舒展。觀宋徽宗【大觀茶論】"注湯擊拂"之說,正合激發茶香之理。然需知"亢龍有悔",過度翻騰反令茶鹼濫觴。故景邁生普當取單邊環圈注水,使水線如游龍擺尾,既保香氣高揚,又避苦澀泛濫。

二曰"靜水流深"。低吊之術,暗合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之智。熟普渥堆發酵後,內含物已化剛為柔,當以定點注水如涓涓細流,恰似蘇軾煮茶"蟹眼已過魚眼生"的緩注之道。此般"文火慢燉",方能使可溶性糖類漸次析出,得湯感稠滑如蜜。若以建水陶壺低吊沖瀹,更顯"水熟而湯柔"之妙。

三曰"器水相發"。水線之效,必與器型相得益彰。蓋碗沖泡當循"春注秋收"之法:注水時依茶性擇剛柔,出湯時按【茶錄】"凡酌,欲其緩急得中"為度。尤需注意,老班章等苦底茶當以"鳳凰三點頭"式細流緩衝,冰島甜茶則可適度提高水線,此即張源【茶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之真諦。

今人每言"香靠沖,湯靠吊",實為"陽施陰化"的茶道辯證法。然須知水線乃"技進乎道"的媒介,最終要義仍在"看茶泡茶"。如明人許次紓【茶疏】所云:"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不可。諸君習茶,當以水線為徑,得味外之味,方不負這一盞雲腴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