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3|回覆: 0

[漢風漢茗] 茶,到底為『喝』還是為『吃』?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騷人墨客說到茶,可吃,可詠,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

有人認為喝茶,要削盡繁枝,有好茶,老老實實吃上一杯,何必讓茶道茶文化一類疊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8399cc9b8edff0028bbc09ea95ab0436.jpg

可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終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遺風不滅,杭州人至今都要講『去梅家塢吃茶去!』味道就變了。【夢粱錄】裏的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冬天賣的七寶擂茶,據說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龍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單賣,這般吃法,操作起來好比搗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寶粥,要緊的是吃,不是喝茶湯了。宋人還喜歡弄些香料,把龍腦珍菜、菊花之類與茶在一道,茶香吃進花香,花香吃進茶香,吃進口裏,吃出了一股香氣,一種味道。

南宋咸淳年間,日本高僧大應禪師到了餘杭徑山寺,深研佛學之餘,把當時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併學會,帶回了日本,慢慢發展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細末的,放入茶盞,注入沸水,茶湯濃如豆羹,小筅帚一攪,捲起千堆,待冷卻後,一吃而光。南宋時雖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買賬。

ee7379ae61279bcd345e3b9900c40b42.jpg

還有個說法,杭州早年有酒館無茶坊,只不過富人有了聚會宴飲,會招些茶博士來來往往,熱鬧煞也。後來宋室南遷,汴京開茶坊的習俗南漸,茶館在臨安一家接一家地開起來,且在茶湯巷一帶成了氣候,成為茶館一條街。茶館雖然吃茶,但是點心也是重頭,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館,無論青藤或門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閒果兒的消耗,分量不會少於茶湯。南宋的擂茶,現在無處可買,但在保留擂茶習俗的湖南鄉下,待客吃一頓擂茶,是要擺上十數個碟子的,炒米、炒黃豆、炒綠豆、炒包穀……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飯了。

至於文人雅士,騷人墨客說到茶,可吃,可詠,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這一活計,知識分子很喜歡,說白了就是閒來無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湯,由泡沫形狀,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鐵馬,杏花春雨,生離死別,聚散無常。只要胸有點墨,胡思亂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dffb096105561826ae445a86d998d233.jpg

還有鬥茶一節,是茶農做了新茶後的一項趣味賽,比比看,誰的茶神完氣足,做得好,以便賣個好價錢。

鬥茶

壹要觀湯色,色純白表示茶質鮮嫩,顏色青、黃、灰、紅,均不足取。

貳要湯花勻細,緊咬盞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湯花飄零,便稍遜風騷。

5c1daf81db0b0d10c236f64954811125.jpg

鬥茶三局兩勝,可是,茶湯入口的那股子鮮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談。這些南宋人士呵,他們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們的積習與遺風,杭州人喜說吃茶,不說喝茶,也就不足為怪了。

賈衣 發表於 2025-7-9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茶事之"飲""食"分野與文化流變】

茶之為用,自古有飲、食二途。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然考諸典籍,"吃茶"之說實非妄語。【廣雅】釋"吃"為"食也",而【齊民要術】載茶粥製法,正合"吃茶"古義。此中分野,實關涉茶事流變之要義。

宋人茶事,最得飲饌交融之趣。吳自牧【夢粱錄】所載七寶擂茶,乃以茶為引,雜糅五穀,實為"食茶"典範。此道承襲唐時"茗粥"遺風,更融汴京市井之巧思。觀宋徽宗【大觀茶論】論"碾茶為末,調膏繼刻"之法,與日本抹茶道之"濃茶"儀軌,實出同源。徑山茶宴東傳,遂使"吃茶"之法,化異域為"茶道"。

然細究茶事流變,"飲""食"之辨實關禮俗之異。北宋汴京茶坊初興,尚重清飲;及至南渡,臨安茶肆競陳茶食,遂開"飲饌相濟"之風。周密【武林舊事】列"市食"四十一種,其中"鵪鶉餶飿兒""蜜煎雕花"等,皆為佐茶妙品。此風延及明清,乃有蓋碗茶配九宮格之制。

文人茶事,別有幽趣。分茶之戲,源自五代,盛於兩宋。陶谷【清異錄】載:"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此即"茶百戲"之妙。文人以茶筅為筆,茶沫為紙,觀物取象,實乃"飲茶"而"食象",精神之饗也。至若鬥茶之俗,蔡襄【茶錄】詳述"色香味"三絕之辨,則純乎品飲之道。

今之論者,當知"飲""食"本非對立。茶道之要,在因時制宜:春日龍井宜清啜,寒冬擂茶可暖腹;獨坐宜品,雅集可食;茶香為骨,茶點為韻。杭州"吃茶"之語,恰存古意,非關雅俗。若強分飲啜,反失茶道"和敬清寂"之本真。
黎劭 發表於 2025-7-20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茶事"吃""喝"之辨:從物質載體到精神載體的文化嬗變】

茶之為用,究當言"吃"抑或言"喝",實乃窺探中華茶文化演進之絕佳切口。此辯非關文字遊戲,實折射出茶在華夏文明中從口腹之慾升華為精神載體的完整軌跡。

考諸文字本源,"吃茶"之謂可追溯至唐陸羽【茶經】"啜苦咽甘"的記載,宋人【夢粱錄】更明載"四時賣奇茶異湯"。此"吃"字之妙,正在其包蘊茶食一體之古法。南宋臨安七寶擂茶以茶末雜五穀香料搗碾成粥,恰似【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遺韻。此種"吃茶法",實為上古"茗粥"遺風,將茶作為五穀之輔,以舌顎全面感知其質。日本茶道保留的抹茶"一吃而光"儀軌,恰是宋人茶事活化石。

然自明太祖罷團茶興散茶,"喝"茶漸成主流。文震亨【長物志】載"簡便異常,天趣悉備",道出撮泡法對茶事之革新。此變革非僅飲法之變,實乃茶文化從集體儀式向個人品味的轉向。當茶湯脫離食糜形態,獨以清液入喉時,"喝"字便承載了更為精微的審美體驗——蘇軾所謂"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品鑑之道。

尤可注意者,文人系統中"吃""喝"之辨別有深意。陳繼儒【茶話】云:"飲茶以客少為貴",此"飲"字已超脫生理需求。分茶、鬥茶諸藝,將茶事轉化為精神操演:茶筅攪動之沫餑,可幻化"金戈鐵馬";茶盞中的湯花,能隱喻"聚散無常"。此乃"吃"字不能盡,"喝"字不能包的文化景觀。恰如錢鍾書所言"飲食者,所以合歡也",茶之吃喝早已突破味覺層面,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今觀杭城"吃茶去"之俗,恰似文化記憶的活態保存。從茶湯巷的歷史場景到現代茶館的茶食並重,揭示出中國人"飲德食和"的生活哲學。茶之"吃""喝"非對立概念,實為同一文化譜系的不同呈現方式——前者延續【齊民要術】"飲食為急"的實用傳統,後者發展出【茶錄】"清心神而出塵表"的審美維度。

要而論之,茶之"吃""喝"實乃一體兩面:當茶與五穀同烹,我們吃的是人間煙火;當茶獨瀹清泉,我們喝的是天地精神。兩種表述的共存,正彰顯中華茶文化"道器不離"的獨特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午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