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0|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實·說實在話 辦實在事 做實在人

[複製連結]
+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48d8b72085396665de239f92939852.jpg
237a1f95b2356183213eb25c878d7d24.png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魏國,路過一家客店。店主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便決定離家追隨他。沒過幾天,店主卻折返回家,妻子十分不解,店主說:『他看上去一表人才,但一路上東拉西扯、不知所云,我看他沒什麼學問,怕跟着他學不到東西,反而遭來禍害。』一年後,陽處父果然被殺了。這就是成語『華而不實』的故事。

e1ac23d4c8b370b1a29dcd8dbc59f582.jpg

  小篆中,『實』字從宀從貫,『宀』象徵房子,『貫』是用繩子穿捆貨幣,也可表錢的數量。『實』的字形表示珍寶財物裝滿了整個屋子,自然是富裕人家。【說文解字】中說:『實,富也』,清代段玉裁註:『以貨物充於屋下,是為實』,『實』字本義就是富足、殷實。又由於『實』是指財物充滿了屋子,所以還衍生出『充實、充滿』的義項,如『倉廩實而知禮節』,糧倉裝滿了,人們解決溫飽問題後,就開始有了諸如禮儀等更高的追求。

c5476b8b630d31562e10e6df7d63b399.jpg

  『實』字描繪了財物充滿房間的場景,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富裕,所以又引申出實際、真實的含義。有實,就會有虛,【韓非子·主道】說『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二者相輔相成。虛實之間有許多學問,例如,在文藝創作中,有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虛實結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無畫的地方也能含有美妙的境界;有時『充實之謂美』,但凡名篇佳作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只有內在充實,外在才更顯魅力。

19abb22e7b759625ee686a42090c50f6.jpg

  就為人而言,不虛心不知事,不實心不成事,我們需要謙虛謹慎,但更需要誠實、篤實、務實。【論語·子罕】中,孔子曾說:『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秀是吐穗開花的意思,莊稼只長苗而不開花的有,只開花而不結果的也有,也就是『秀而不實』、『華而不實』。從古至今,循名責實是金玉良言,『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說實在話、辦實在事、做實在人,就沒有不被信服的道理。

44ae99945c48de36242948b27418f590.jpg

  實除了是做人之本,也是謀事之基、創業之根。魏晉時期,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貴族名士崇尚無關國計民生的清談,影響了一代風氣,被王羲之斥為 『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推動主修【晉書】,花了很大的篇幅來總結魏晉沒落的原因,以吸取經驗教訓。【晉書·儒林傳序】中稱:『有晉始自中朝,迄於江左,莫不崇飾華競,祖述玄虛,……遂使憲章弛廢,名教頹毀,五胡乘間而競逐,二京繼踵以淪胥。運極道消,可為長嘆息者矣。』清談活動使得崇尚『風節』的漢代精神不再,魏晉朝廷無『清遠有禮之臣』,這正是一種亡國之兆。魯迅先生在評價魏晉時代社會風氣時亦說:『許多人只會無端的空談和飲酒,無力辦事,也就影響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計」,毫無實際了』,至今都讓人警醒。

418e4de8a61abddf52f8dfbd7704a095.jpg

  歷史中蘊藏着立足現實、邁向未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向歷史學習、向實踐學習,反對空談、強調實幹、注重落實,認為『事業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新中國的紅色山河,是無數革命先輩一槍一彈、一城一池打下來的;社會主義的宏偉大廈,也是無數勞動者一鍬一鏟、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從『辦事不吭聲』的老實人張思德,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好幹部焦裕祿,再到『退休福不享,栽樹二十年』的『草鞋書記』楊善洲,正是因為一代代人的埋頭實幹、苦幹,我們才能看到幾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才會離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此之近。

5264138d5080bf6c201ea72f08aec782.jpg

  歲月隨着四時交替而輪轉,春天的耕種,就有了秋天的收穫。或許『春華秋實』也是人生的縮影——少小時的勤奮努力,才有長大後的果實纍纍。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把實作為一種品質去追求,作為一種境界去修養,作為一種責任去承擔,始終堅持埋頭苦幹、踏實肯干,理想自然就能變為現實。(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a266171f0e4042c64ad4b4b3ba56da68.jpg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16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實"字三重境界與為人之道】

"實"字小篆從宀從貫,許慎【說文解字】訓為"富也",段玉裁注"以貨物充於屋下",此乃第一重物質之實。然細究其文化意蘊,實有三重境界:物質殷實為基,德性充實為體,事功務實為用。三者環環相扣,構成中華文明特有的實踐理性。

考"實"字本相,宀部象屋宇之形,貫部示錢貝充盈。西周金文中已有"實"字作"𡪚",從宀從田從貝,較小篆更顯農耕文明特質。【管子·牧民】云"倉廩實則知禮節",正道出物質基礎與精神建設的辯證關係。然【左傳】載陽處父"華而不實"之典,恰警示世人:若徒具"貫"之外飾而無"宀"之厚德,終如"秀而不實"之禾,難逃"苗而不秀"之譏。

第二重境界見於德性之實。【周易·文言傳】謂"君子以成德為行",王弼注"德者得也,實之於內"。朱熹解【大學】"誠意"章,特重"實其心之所發",強調道德實踐須如"惡惡臭,好好色"般真切。故孔子嘆"秀而不實"者,非僅指農事,實喻修身若止於表面文章,猶似"畫餅不能充飢"。清代顏元倡"實學",主張"寧粗而實,勿妄而虛",正是對此境界的最佳註腳。

第三重乃事功之實。【韓非子·顯學】云"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王夫之【尚書引義】更言"天下惟器而已矣"。二者皆強調經世致用之道。觀陽明心學"知行合一"說,其精要正在"實致其知"四字。明代海瑞治縣,首重"清丈田畝"之實政;清代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無不體現"實"字的實踐品格。

今人當以"三實"自勉:持家當求倉廩之實,修身務得德性之實,任事必成功效之實。程頤【易傳】有雲"實有是理,故實有是事",吾輩處世,既不可如陽處父之虛浮,亦不可效"守株待兔"者之膠固。當如【中庸】所言"誠者物之終始",在虛實相生中把握"實"字真諦,方可謂得傳統文化之三昧。

(全文798字)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3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實"字三重境界與為人之道】

"實"字小篆從宀從貫,許慎【說文解字】訓為"富也",段玉裁注"以貨物充於屋下",此乃第一重物質之實。然細究其文化意蘊,實有三重境界:物質殷實為基,思想充實為體,德行篤實為用。三者相濟,方為"實"字真諦。

考"實"字源流,【周禮·天官】"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鄭玄註:"委積,實倉廩也",此物質之實;【孟子】"充實之謂美"朱熹集註:"力行其善,至於充滿而積實",此精神之實;【論語】"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皇侃疏:"言實乃德之基",此道德之實。陽處父"華而不實"之誡,恰證【周易·賁卦】"白賁無咎"之理——返璞歸真方為至美。

今人當參透"實"字三昧:其一,如【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基礎不可輕忽;其二,當效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以實學求實理,【傳習錄】云"在事上磨練"方是真功夫;其三,須踐履【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的修為,如顏回"終日不違如愚"的篤實氣象。蘇軾【稼說】有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此乃由實學至實德的必由之路。

至若文藝創作中的虛實之辯,實則暗合【文心雕龍】"誇飾有度"之旨。王國維【人間詞話】稱"隔與不隔"之別,正在於能否"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李漁【閒情偶寄】論戲曲創作:"實者虛之,虛者實之",這種虛實相生的藝術辯證法,恰是中華美學"執兩用中"智慧的體現。

今撰"實"字箴言曰:"宅心以實,應物以誠。蓄素守中,英華乃彰。"【禮記】云"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此實乃千古不易的處世箴規。吾輩當以實心行實事,以實學求實理,方不負"實"字承載的文明精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