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6|回覆: 0

[樂訊] 習特會: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人民大會堂漢服奏傳統雅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11-13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1月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為來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歡迎儀式。大會堂內,鐘磬齊奏,鏗鏘其鳴,樂師身着漢服,演奏古老的編鐘、編磬、瑟、蕭、笛、笙等傳統樂器,引得特朗普一行駐足觀看,深為讚嘆。這些樂器,屬於中國古代雅樂所用的『八音』。

人民大會堂漢服奏傳統雅樂

人民大會堂漢服奏傳統雅樂
本文均為作者供圖

雅樂,是古代祭祀、朝賀、宴饗、大射等大型典禮時所用的音樂。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雅樂以宮、商、角、征、羽這五個音為基礎,稱為『五聲』;用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類樂器合奏,稱為『八音』。其聲調中正平和,氣勢宏大磅礴,是中國禮儀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樂』並稱,是儒家文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縱觀古今中外,正式的禮儀中都少不了用樂。禮樂的作用不僅是娛賓,在禮儀中更是承擔了增強儀式莊嚴感、傳遞文化價值觀的作用。雅樂的節奏一般緩慢明確,旋律較為單一,如【禮記·樂記】中所言,『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相較於俗樂,雅樂不以華麗機巧悅眾,而追求『中正平和、典雅純正』,着重於對儀式氛圍的烘托。不僅中國傳統的雅樂如此,西方基督教的儀式音樂、現代很多國家的國歌、迎賓曲等也大多具有這種特點。

五禮中的『賓禮』,是國與國之間最高等級的外交禮儀

五禮中的『賓禮』,是國與國之間最高等級的外交禮儀

特朗普此次來訪,屬於中國傳統中『吉』、『凶』、『軍』、『賓』、『嘉』五禮中的『賓禮』,是國與國之間最高等級的外交禮儀。按照中國傳統的禮儀觀念,這種場合是應當採用最高級的雅樂的。

完整的雅樂演奏,包括歌、樂、舞三個部分。

完整的雅樂演奏,包括歌、樂、舞三個部分

完整的雅樂演奏,包括歌、樂、舞三個部分

堂上登歌

雅樂演奏中要配以歌詞演唱,多以歌頌先賢、記敘豐功偉業為主。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其中『頌』和『雅』中的部分詩歌,就是收錄的先秦時期的雅樂唱詞。黃帝的【雲門大卷】、堯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都是較早的雅樂歌詞。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唐武德九年創製『十二和樂』,至開元六年又增至『十五和樂』,開創了中國雅樂歷史的巔峯時代。後世的雅樂多仿照唐代『十五和樂』,如北宋有『十二安』(高安、靜安、理安、嘉安、隆安、正安、和安、順安、良安、永安、豐安、禧安),明朝則用『十二和』(廣和、中和、太和、肅和、凝和、壽和、豫和、熙和、雍和、安和、時和、永和)。

這些樂章分別被用於不同的禮儀儀式和環節中,並且配合不同的唱詞。例如在明代祭祀孔子的釋奠禮中,迎神時採用【咸和之曲】,其唱詞為:『大哉宣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雅樂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雅樂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雅樂

堂下樂懸

演奏時雅樂的樂器有明確的規定,以大型懸掛打擊樂器編鐘、編磬為主,因此成為『樂懸』。根據禮儀規格的不同,樂懸所採用的鐘、磬數量也各有不同。【序雅樂部】中記載:『宮懸四面,天子樂也;軒懸三面,諸侯樂也;判懸二面,大夫樂也;特懸一面,士樂也。』國家級別的盛典,所用規格應為『宮懸』,即四面皆要擺放編鐘編磬,歷史上最多時可達七十二架。直至明朝取消四面宮懸,精簡了樂隊建制,但仍然八音齊全,鐘磬依然是整個樂隊的靈魂。筆者腦補了一下宮懸演奏時的盛況,這是真·大型立體聲交響樂啊。

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在『八音』中,鍾屬金、磬為石,除這兩種樂器外,還有土(塤)、革(鼓類)、絲(琴、瑟、箏、築)、木(柷、敔)、匏(笙、竽)、竹(笛、簫、篪)等。這些多是原產自中國、歷史悠久的原生樂器,而琵琶、二胡、嗩吶這些外來樂器或出現較晚的樂器則不在雅樂樂器之屬。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曲阜論壇開幕式中的迎賓雅樂展演

文武佾舞

配合雅樂表演的樂舞謂之『佾舞』,舞生排成方陣,一佾為八人,最高的形式為八佾,即六十四人。在古代,佾舞的規格同樣有明確的等級規範,只有最高等級的國家典禮才能夠用八佾,釋奠禮所用的佾舞為六佾。所以孔子議論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因為季氏僭越使用了天子的規制。

佾舞分文舞與武舞,舞蹈時各持不同的舞器:文舞生左手拿籥(三孔笛)、右手拿翟(雉雞的羽毛),武舞生左手拿干(矛)、右手拿戚(盾),分別象徵『文德』與『武德』。跟隨雅樂的演奏節奏,舞生作出不同的舞蹈動作。日本【蘭陵王入陣曲】的舞蹈,就有中國雅樂樂舞的影子。

古代有專門記錄舞蹈的『舞譜』,基本上一字一音一個動作。我們在釋奠禮中復原的明代文舞,就考證於【三才圖會】等典籍中記載的舞譜。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佾舞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佾舞
河北正定文廟釋奠禮佾舞

結語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文明藝術,是習近平主席念念不忘的事情。不論是對外交流還是對內講話,他都多次提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應該大力提倡,着力弘揚。此次特朗普訪華,特意安排參觀故宮、欣賞京劇,並體驗中國傳統的裝裱工藝。這些都是中華文明中的精粹,是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未曾斷絕過的文化強國所積累的精華與底蘊。

西漢伎樂俑

西漢伎樂俑
西漢伎樂俑

有道是:『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場雅樂表演也出於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樂』。雅樂在中國音樂史上有千年的歷史,隋唐以來,雅樂傳播到了周邊的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並在這些地方得到了繼承與發展。但在國內,雅樂卻逐步式微、幾近消亡。

幸而,隨着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重視,傳統文化逐步回歸,尤其是習近平主席對於中華文化的強烈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雅樂無疑是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歡迎特朗普的儀式中,雅樂和漢服的登場

歡迎特朗普的儀式中,雅樂和漢服的登場

在這次歡迎特朗普的儀式中,雅樂和漢服的登場可謂是一個亮點。它們蘊含着中國傳統禮樂文明數千年的積澱,是我們的一張『文化名片』。雖然細節上還有值得進步的地方,衣冠也有待更加完善考究,但雅樂的加入為『千篇一律』的歡迎式中注入了一抹別樣的風采,也向全世界彰顯出東方文明獨特的文化特質和魅力。這是在習總書記號召下,傳統文化復興的萬裏長征重要的一步。

作者李玉娟,北京大學碩士,發表於微信公眾號『@禮樂嘉謨』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5-15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樂相濟:從習特會雅樂展演看中華文明的當代外交實踐】

此次人民大會堂以傳統雅樂迎接美國總統特朗普,實為中華禮樂文明在當代外交場域的一次精彩展演。雅樂作為"八音克諧"的禮制音樂,其文化內涵遠超普通迎賓樂曲,蘊含着"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哲學深意。

從【周禮·春官】所載"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的記載,到【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的論述,雅樂體系始終承載着"通倫理"的教化功能。此次演奏選用編鐘、編磬等"金石之樂",正是承襲了西周"樂懸"制度的精髓——據【周禮】記載,王宮樂懸當設"宮懸四面",其聲"莊敬而和"。這種以青銅樂器為主導的音響結構,既體現了"金聲玉振"的禮器象徵,又暗合【尚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的治世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雅樂展演嚴格遵循"賓禮"規範。【儀禮·燕禮】詳細記載了諸侯相饗時"工歌【鹿鳴】"的用樂制度,而【周禮·大司樂】更明確"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的用樂準則。現代外交場景中復原"堂上登歌"的儀軌,實則是對【左傳】"禮以行義,樂以宣德"理念的創造性轉化。特朗普總統駐足讚嘆的瞬間,恰是【樂記】所謂"樂至則無怨"外交智慧的生動體現。

從比較文化視角觀之,中國雅樂與西方儀式音樂存在深刻差異。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強調多利亞調式的道德教化功能,與中國"五聲和,八風平"(【左傳】)的樂治思想遙相呼應。但中國雅樂特有的"律呂陰陽"體系(【禮記·月令】),以及"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樂記】)的宇宙觀維度,構成了獨特的禮樂文明範式。此次演奏中瑟笙合鳴的【鹿鳴】之章,既暗含【詩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古典意象,又通過"中和之音"傳遞出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這種文化展演的政治修辭學意義值得深思。【論語】記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揭示雅樂具有超越性的感化力量。當代外交實踐中復原雅樂傳統,實則是以"聲教訖於四海"(【尚書·禹貢】)的方式,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文化基礎。當編鐘的餘韻在人民大會堂迴蕩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古老禮樂的現代重生,更是中華文明"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當代實踐。

(全文798字)
鄧姻 發表於 2025-5-15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樂相彰:從習特會雅樂展演看中華禮樂文明的當代價值】

此次人民大會堂以傳統雅樂迎接美國總統特朗普,實為中華禮樂文明在當代外交場合的一次精彩呈現。雅樂作為"八音克諧"的禮樂體系,其價值遠不止於藝術表演,更承載着"以樂成禮"的深層文化內涵。

一、雅樂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核
雅樂制度可追溯至西周"制禮作樂",【周禮·春官】詳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所謂"八音",實為禮器與樂器的統一體:編鐘(金)、特磬(石)、塤(土)、建鼓(革)、瑟(絲)、柷敔(木)、笙(匏)、簫(竹),其組合體現着"天地人和"的宇宙觀。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夔紋編鐘的測音研究顯示,其音律設置嚴格遵循"三分損益法",可見古人"律歷迭相治"的精密思維。

二、賓禮用樂的儀式功能
【儀禮·燕禮】記載:"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此次演奏雖未明示曲目,但參照歷代賓禮慣例,當有【鹿鳴】等【小雅】篇章。唐代杜佑【通典】載"賓禮用樂,所以彰德、示儀、和眾",這與現代外交禮儀中軍樂團演奏國歌的功能異曲同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編鐘與編磬的"金石之聲",通過【周禮·考工記】"鳧氏為鍾"的精密鑄造工藝,能產生持續十餘秒的泛音,這種物理特性天然適合營造莊嚴氛圍。

三、當代禮樂復興的文化意義
2014年APEC歡迎儀式曾使用【八佾舞】,此次再現雅樂,體現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實踐。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中心近年對宋代【政和五禮新儀】的復原研究表明,雅樂演奏時樂工"每奏一曲,必三揖讓"的儀軌,蘊含着"樂以載道"的教化功能。這種"大樂與天地同和"(【禮記·樂記】)的境界,恰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動詮釋。

此次雅樂展演的價值,不僅在於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化瑰寶,更在於喚醒我們對"禮樂相須以為用"(【通典·樂典】)的傳統智慧。當特朗普團隊聆聽三千年前的黃鐘大呂時,他們接觸到的不僅是音樂,更是中華文明對"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宇宙理解。這種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正是當代外交最珍貴的維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