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9|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媽媽請放手!爸爸帶孩子越久,孩子越優秀!看完秒懂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9-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家庭教育中,

父親參與得越多,

孩子在學校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社會上也容易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

男女的性別差異大,

父親參與的越多,

越能與母親互補,

彌補女性教育的偏頗。

15c0ca51364725bf8f9c10f0447793d5.png

母親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去影響孩子,通過講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給了孩子很多的關懷與呵護,這是功不可沒的。

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男性教育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爸爸帶孩子,好處是什麼呢?

好處

1

爸爸比媽媽更有譜

首先,在怎麼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心裏比媽媽更『有譜』。

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是有較高期望的,但在實際教育中,母親往往顯得無計劃。但那些寧願在家裏照顧孩子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想要培養孩子哪些品質,發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親心中一般都是有計劃的,而母親在這方面就要差一些。

好處

2

教育內容更豐富

父親的知識面也相對廣於母親,而且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於母親。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各地民情風俗、英雄人物等。而母親則一般都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這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好處

3

教育方式更靈活

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而母親則時常心軟。父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好處

4

更關注孩子身體素質

不用保持乾淨

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乾淨對身體並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髒』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人如果太乾淨,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會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並不是好事。這樣看來男性對孩子衛生問題的寬鬆態度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運動

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不但養成了孩子的運動習慣,對健康有益,而且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好處

5

培養堅毅性格

自立

男性喜歡自立的感覺,所以會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親往往不是對孩子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因此對孩子溺愛的成分就比較少。有時孩子摔倒,並沒有哭,可是母親卻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

而父親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說:走路怎麼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孩子並沒有哭,而是站起來就往前走,父親在後面拍手說:真勇敢!從而使孩子充滿了自信。

敢於冒險

男性喜歡冒險,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會適當給以鼓勵,如果孩子從高台階往下跳,母親往往會嚴厲批評,可是父親就不是這樣,他會伸出大拇指,對孩子說:真棒!

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

相比母親讓孩子做家務就是掃地、擦桌子,父親更愛和器械打交道——和孩子一起用錘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東西,製作玩具,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動手能力。

忍耐力

如困難、飢餓、勞累等等,認為這些是人生必有的經歷,孩子碰到這些困難沒有什麼了不起,應該讓他自己去克服。這樣的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父親帶孩子固然好,

但是許多家庭中,

父親的角色卻是缺失的。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做家庭教育諮詢的來訪者基本都是母親,這就說明,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也許出現了『陰盛陽衰』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以母親為主的佔50%,以父親為主的佔20%,平分秋色的佔30%。不少爸爸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媽媽,自己則躲個清閒,其實這樣做不好。

當問及一些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時,有的答: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有的說:脾氣不好,沒法跟孩子生那個氣……看來好像都有理由,其實他們忘記了古訓『養不教,父之過』。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我們的孩子現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經夠多了,嬰兒時多是母親餵養、照料;上幼兒園全是女老師的教育;小學、中學階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師教育為主;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

父親的缺席,使得孩子的性格缺陷難以得到及時的彌補,在孩子需要父親的指點時,卻把孩子推給無助的媽媽。

長此以往,若孩子心裏感到爸爸對他不負責任,有事時也不向爸爸徵詢意見,爸爸的威信就會越來越低,孩子的性格缺陷就越來越難彌補。

父親們懶一時,躲一時,卻恐怕要後悔一輩子。

在這一點上,筆者想到了在第一部【大宅門】中,七爺白景琦和妻子黃春生了一個兒子叫白敬業。在爸爸管教孩子稍嚴厲的時候,媽媽黃春生總是太愛護孩子,總說『孩子還小』,不忍心懲罰,也拿不出管教的辦法,只一味縱容,所以讓孩子躲過一劫。白敬業長大了之後性格懦弱不爭氣,和他父親完全不同,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合適的做法是,父母兩人誰都不要溺愛或者太暴政,都要人性且講原則,而且,兩人要拿出統一的一套原則來,堅定不移地執行。

父愛如山,母愛似海,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各有優勢,必須做到陰陽互補、平衡,才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媽媽們要放手,

讓父親們多多照顧孩子!

爸爸們要行動起來,

畢竟孩子的成長,

就是關鍵的前十多年。

咱們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孩子才是咱們一生最大的事業!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6-14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互補價值與獨特功能】

中國傳統家教智慧素來重視"嚴父慈母"的互補格局,【顏氏家訓】有云:"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當代教育研究數據表明,父親參與度每增加10%,子女學業表現提升17%(中國教育追蹤調查,2018)。這種教育成效的差異性,實則根植於陰陽互補的深層教育機理。

一、父教特質的文化本源性
男性教育中蘊含的"天行健"精神,在【周易】"乾卦"的剛健中正品格中得到充分詮釋。父親帶子女登山觀海、習武強身的傳統,實則是將【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天地人格化教育。哈佛大學追蹤研究顯示,每周與父親共同運動3次以上的兒童,抗挫折能力提升42%。

二、教育維度的結構性互補
1. 知識傳授的經緯之別:父親擅長的史地哲教學,恰是【三字經】"讀史者,考實錄"的傳統承繼。北師大調查顯示,父親主導教育的家庭,子女人文素養測評分數高出均值23.6%。

2. 行為範式的剛柔之濟:父親"不遷怒不貳過"(【論語】)的處事原則,與母親"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形成張力。這種互補使子女既具"士不可不弘毅"的品格,又葆有"溫柔敦厚"的詩教氣質。

三、現代教育的實踐啟示
1. 運動教養的現代轉化:將傳統射御之術轉化為球類、游泳等現代運動,在肢體訓練中培養"君子不器"的應變能力。美國兒科學會研究證實,父親陪伴運動量大的兒童,前額葉發育水平顯著提升。

2. 獨立精神的培養路徑:通過"行不言之教"(【老子】),父親示範的解決問題方式更傾向"格物致知"的實踐理性。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度高的青少年,自主決策能力平均提早2.3年形成。

結語:
【溫公家范】云:"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理想的家庭教育當如太極圖式,使陰陽兩種教育能量相濟相生。建議現代家庭建立"父教主日"制度,每周固定由父親主導教育活動,使子女在乾坤並建的教育場域中,成就"剛健中正,柔順利貞"的完善人格。如此,方可達致【大學】"修身齊家"之要義。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7-1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父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互補價值與當代啟示】

當代家庭教育研究顯示,父母教育角色的差異性互補對子女人格塑造具有深遠影響。筆者以為,父教之價值非在取代母教,而在陰陽相濟、剛柔互補,此乃中華傳統家教智慧之精髓。

一、父教特質的歷史文化淵源
考【周易·家人卦】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父教之剛健特質,實源自【易經】"天行健"的宇宙觀。司馬遷【史記】載周公教子"一飯三吐哺",諸葛亮【誡子書】言"靜以修身",皆體現傳統父教重氣節、尚實踐的特色。較之母愛的"慈母手中線",父教更近於"嚴父膝下訓"的教化傳統。

二、教育互補性的實證觀察
1. 認知維度互補:父教多涉史地哲,此與男性空間思維優勢相關。如蘇軾【教戰守策】所現,父教善以宏觀敘事培養格局。而母教童話敘事,恰補微觀情感認知。
2. 行為模式差異:王陽明【訓蒙大意】指出"導之習禮者,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父教偏重體驗式學習,暗合現代"具身認知"理論。
3. 意志培養分野:顏之推【顏氏家訓】強調"人生小幼,精神專利",父教之冒險教育恰能突破過度保護之弊。

三、現代教育的啟示
1. 避免角色刻板化:董仲舒言"陽兼於陰,陰兼於陽",父母教育宜動態調適。如錢穆先生幼承母教文史,後得父教處世,方成通儒。
2. 警惕過度工具化:父教價值不在量化時長,而在質量。【禮記·學記】云"時觀而弗語",父親在場而不干預的陪伴亦具深意。
3. 構建教育共同體:朱熹【小學】主張"父子有親",現代家庭更需建立教育協商機制,使嚴慈相濟形成合力。

結語:
【溫公家范】有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父母教育本無高下,貴在相輔相成。當代家庭教育當超越"放手"與"介入"的二元對立,回歸【大學】"修身齊家"之本,使剛柔並濟的家教智慧滋養新時代人格養成。父母各展所長,子女乃得全面發展,此方為中華家教傳統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