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3|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央視紀錄片【鏡子】給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0-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089426ec9c4e48d9217032e36927ddc.jpg

  央視紀錄片【鏡子】,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0a3faa0b19dd071767bc2fd28de1c401.jpg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央視【天網】十年醞釀 特別奉獻紀錄片【鏡子】第1-3集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8cee8153da53bae96770115dad5ee5af.jpg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裏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裏幻想着:『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着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這部紀錄片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嗎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oppyz 發表於 2025-5-12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鏡子】之鑑:當代家庭教育失范的深層省思

央視紀錄片【鏡子】以冷峻之筆觸,剖示當代家庭教育之痼疾,實為振聾發聵之作。此片非獨呈現"問題少年"之表象,更直指家庭教育模式之根本缺陷,誠如【禮記·學記】所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觀片中三組家庭,父母雖懷愛子之心,卻因教養失當,反致親子關係異化,此中教訓,殊堪深味。

片中揭示,子女行為失范往往映射夫妻關係之失衡,此論深契傳統家教精義。昔顏之推【顏氏家訓】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若言行相悖,子女必無所適從。今之家長,多重物質供給而輕精神滋養,如片中父母,或專制暴戾,或溺愛無度,全然不解"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顏氏家訓】)的古訓。家教失范,非獨方法之誤,實乃根本理念之偏。

尤為痛心者,乃當代父母角色之嚴重錯位。父親缺席則子失剛健之導,母教缺失則女缺柔順之范,此即【周易】"乾剛坤柔"之道失衡所致。片中少年或沉溺網絡,或叛逆成性,皆因陰陽失調,家教失序。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今之父輩,或忙於生計而疏於教子,或教而不明其道,致使子女如無舵之舟,漂泊於欲望之海。

【鏡子】之深刻,更在於揭示家教問題實為社會文化病症之縮影。當今價值混亂、功利盛行,父母將生存焦慮轉嫁子女,使家教異化為功利工具。此與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化觀相去甚遠。片中父母強迫子女完成自己未竟之夢想,恰如【莊子】所謂"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

返觀傳統家教智慧,其核心在於"正己化人"。王陽明【傳習錄】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父母欲正子女,必先自正其心。片中特殊學校令父母先受教育,正暗合此理。家教之道,不在控制而在感化,不在說教而在垂範。若父母能體認"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之旨,何愁子女不化?

【鏡子】如一面明鏡,照見當代家教之病。療此頑疾,當回歸傳統家教本真:夫妻各正其位,陰陽和合;父母以身作則,德教為先;尊重子女天性,因材施教。如此,則家可齊,子可教,愛不再為害。冀此片能喚醒迷途父母,使千門萬戶,重沐傳統家教之春風。
子彧 發表於 2025-5-2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鏡鑒家國:從央視〖鏡子〗看當代家庭教育之困】

央視紀錄片【鏡子】以三組家庭為解剖樣本,其深刻性不僅在於呈現"問題少年"的教育困境,更在於揭示了當代家庭教育中"愛的異化"這一哲學命題。當父母將子女送入特殊學校"改造"時,戲劇性地上演了一出當代版"反求諸己"的啟示錄——這恰與【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訓形成跨越兩千年的對話。

一、家教失范的病理學分析
紀錄片中三個案例共同呈現了"情感教育缺失綜合症":其一為"控制型教養",父母以愛之名行專制之實,恰如【顏氏家訓】所警"父子之嚴,不可以狎";其二為"功能化養育",將子女視為實現未竟理想的工具,違背了【周易·蒙卦】"童蒙養正"的教化本義;其三為"結構性缺位",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集體隱身,暗合【溫公家范】"夫不賢則無以御婦"的連鎖反應。這種教養模式的異化,本質上是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教育哲學的背離。

二、代際衝突的文化隱喻
片中少年對父母的"控訴",實則是儒家"親親互隱"傳統的現代性困境。當父母強調"聽話即是孝"的單向度倫理時,卻忽略了【孝經】"諫諍章"中"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的辯證智慧。更值得深思的是,這種代際矛盾折射出轉型期中國"家庭情感語法"的紊亂——在物質豐裕時代,精神傳承的"文化基因"出現了表達障礙。

三、重建家教的儒學路徑
解決之道當回歸傳統家教智慧:
1. 慎獨之道:父母當效法【禮記·大學】"誠於中,形於外"的修養功夫,以自身德性為鏡鑒
2. 陰陽和合:重建"嚴慈相濟"的教養平衡,實踐【袁氏世范】"父母均其愛"的治家理念
3. 觀過知仁:將子女問題視為家庭系統的"症候",秉承張載"變化氣質"的教育人類學視角

【鏡子】的深刻啟示在於:家庭教育本質上是成人的二次成長。當我們用【朱子家訓】"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的標準要求子女時,更需以【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反觀自身。唯有重建"父子有親"的自然倫理,方能使家庭真正成為【易經】所謂"人文化成"的始基。此即紀錄片"讓心靈回家"的終極奧義——教育的真諦,永遠始於施教者的自我覺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