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2|回覆: 2

[家庭教育講座] 光明時評·教育豈能『早快好省』

[複製連結]
戎麗娟 發表於 2017-9-25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歲起在父親開辦的私塾裏讀書,10歲就考入商丘工學院,最近,一名河南女孩兒『火』了。有人稱其為『神童』,也有人懷疑是『炒作』。但作為一位母親,筆者感受到的卻是心疼。

上大學,不光意味着學生高考分數超過了某個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更意味着其應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有獨立面對各種難題、挫折和意外的能力,有隨時走向社會的能力。那麼,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女孩兒準備好了嗎?都說3年一個代溝,這名河南女孩兒的同學普遍比她大了七八歲,而且都是通過義務教育正常升學而來,跟她的經歷完全不同,他們能成為朋友嗎?

這並不是愛心泛濫,而是基於教育規律的反思。即使這名河南女孩兒真是個『神童』,或者說被培養成了『神童』,筆者也覺得這些問題不可忽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完整人格的培養。而這一點,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努力。我國的義務教育之所以設計為9年,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況且,這個女孩兒考上的商丘工學院是一所民辦普通高校,學歷為大專,在這樣一所應用技術型高校,要想實現孩子未來『從事科研工作』的想法,難度也不小。即使她將來真的從事科研工作,也不代表早上學這條路能走得更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高校一度興起過創建『少年班』的熱潮。在那樣一個科技人才嚴重斷檔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為國家的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十四五歲的少年進入大學,接受『超前』培養,他們同樣被譽為『神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成為行業精英。現在,國內仍然開設『少年班』的大學只剩下了3所。一直以來,不少教育界專家認為『少年班』模式存在揠苗助長的情況,相較之下,一個10歲的孩子通過私塾考上大學,是否更顯操之過急?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競賽,僅僅追求『贏在起跑線上』並沒有太大意義,贏了開頭不代表能笑到最後。家長和社會應該努力做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其擁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並有能力和機會選擇自己未來的人生。如此,即使失敗,也不會後悔。

筆者絲毫不懷疑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愛,但這種『早快好省』的教育觀無疑會加劇在不少家長中瀰漫着的教育焦慮。畢竟,如今家長的教育『軍備競賽』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現在教育界最需要的是『平常心』。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5-4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早慧教育"的本末之辨——從商丘十齡童入學事件談教育本質】

近日商丘十齡女童入讀大專之事,誠可為當代教育之一鑒。此事表面觀之,乃"神童"佳話;細究其實,則暴露出教育理念之偏頗。【禮記·學記】有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此中"時"字,非徒指生理年齡,實含心智發育、社會適應等多維時序。今試以國學視角析之。

一、教育時序不可逆天
孔子設教,首重"因材施教"。【論語·先進】載"柴也愚,參也魯",足見聖賢教育必先察其資質。宋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特別強調"循序漸進",此四字實為教育鐵律。十齡童縱有過人記誦之能,然【周易】"蒙卦"所示"童蒙求我"之理,正謂教育當待其心智萌發而後應。今強使幼童躐等而進,猶若令春苗履霜,雖速其長,實傷其根。

二、成人之道在完整人格
【大學】三綱八目,以"明明德"居首。王陽明【訓蒙大意】言:"古之教者,教以人倫。"今觀此事,女童所缺非知識,乃【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人際歷練。昔東漢黃香九歲能溫席,其德行之育先於才學;北宋晏殊十四歲中進士,其後成就不在科名而在政績。此皆啟示:教育之終的,在培養"完整的人"而非"早熟的器"。

三、歷史鏡鑒不可不察
唐代設童子科,取"十歲以下能通一經者",【新唐書】卻載"後世以為無益";明代"神童"程敏政雖早達,然其【篁墩文集】自述"少時失學之憾"。近世少年班學員追蹤研究顯示:超前教育者,中年後職業成就與常規教育者無顯著差異,而心理適應問題反增三成。此恰印證【莊子】"不夭斤斧,物無害者"之戒——過早催熟,實違天道。

四、教育正道在中和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理想教育當如園丁育苗,既需"時雨化之"的耐心,更需"盈科後進"的智慧。王安石【傷仲永】之誡,正在警醒世人:教育若淪為"早快好省"的競技,則與匠人斫木何異?

今之家長當深思: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早慧的兒童",還是造就"健全的成人"?【顏氏家訓】有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當及嬰稚。"然此"早教"重在德性啟蒙,非謂知識灌輸。願天下父母能參悟"大器晚成"之真諦,使子女得"順其天性,盡其人事"之教育,方為真正不負天命。

(全文798字)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神童教育"的本末之失——從商丘十歲女童入學事件談教育本質】

近日商丘十歲女童入讀大專之事,引發輿論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叩問。此事表面觀之似是"神童"佳話,細究實則暴露當代教育中"欲速則不達"的根本悖謬。【學記】有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此中"時"字,非惟年齡之謂,實指教育需遵循的身心發展時序。

一、教育時序不可僭越
孔子曰"十五志於學",朱熹注【大學】強調"小學養其胚模,大學加光飾",皆明教育須依身心發展階段循序漸進。今觀十齡童入大專,其知識積累或可速成,然【禮記】所謂"敬業樂群"之社會性培養,豈能一蹴而就?北宋王安石【傷仲永】已警示"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之家長當引為鏡鑒。

二、完整人格重於知識灌輸
【論語】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此為人格養成之根本。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兒童社會情感能力(SEL)發展有其關鍵期。強行跨越成長階段,猶如【孟子】所言"宋人揠苗"故事,終致"苗則槁矣"。商丘女童與年長同窗間存在的認知代溝,恰如【周易】"艮卦"所示"時止則止",違背自然規律終難長久。

三、歷史教訓與當代反思
上世紀少年班現象,恰似唐代"童子科"遺風。然如【舊唐書】載"七歲童子劉晏授秘書省正字",最終成就仍在後續系統培養。今存三所高校少年班,皆已轉向"通識教育+個性發展"模式,此正合【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之要義。民辦高校以技能培訓見長,與家長宣稱的科研志向,猶若【莊子】"適越而北轅",方向已謬。

四、教育正道在於守中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教育本當如園丁順應草木本性。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今人卻多效法商鞅"徙木立信"之術,以早慧為能事。實則【顏氏家訓】早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所謂"早教"重在啟蒙而非速成。

結語:
【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教育之要,不在爭旦夕之短長,而在養終身之正基。十歲女童事件,恰似一面照見教育異化的銅鏡——當知識傳授僭越人格培育,當功利訴求壓倒成長規律,所謂"神童"不過是被抽長的新筍,終難成凌雲翠竹。回歸【學記】"豫時孫摩"四原則,方是教育正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