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8|回覆: 1

[漢字五書] 雅趣說字·說『寒』『暑』

[複製連結]
金輝 發表於 2017-9-2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01_001

20170901_001

圖1

20170901_002

20170901_002

圖2

20170901_003

20170901_003

圖3

20170901_004

20170901_004

圖4

今夏雖說三伏已過,可酷暑依然未退。人們望眼欲穿,祈盼天降甘露,送來涼爽。

據說,今夏各地高溫迭現。不僅有上海、溫州等地創高溫天數歷史新紀錄,連地處海洋性氣候的台北也刷新120年來36攝氏度天數達11天以上的最高紀錄。這樣的日子真像白居易所云:『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晨。』

因此,處於酷暑難熬之中的人們開動腦筋,千方百計想出花招消暑。有一組人們避暑消夏的網絡視頻。有赤膊者,頭頂荷葉,蹲坐大水缸之中,缸水盈溢,滿至頸脖下,露出個大腦袋,一臉的安詳狀。其人一邊浸泡水中,一邊與友人對弈,口中哼着日本電影【追捕】的曲子,不亦悅乎。其神色可透露,涼爽勝過水池。有人將半新不舊的空調機用兩根鐵栓支撐着,安裝在摩托車後座上,雖然有點不倫不類,可是冷風伴隨車主同行,好像坐在小轎車裏,亦可風涼,愜意依舊。還有人將農家使用的除蟲噴霧器背在背後,手按操杆,仿佛農田殺害滅蟲般,頓時頭頂噴頭噴灑出和風細雨,營造清涼,可解酷暑之困。

日月運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酷暑嚴寒,自然界輪迴之規律。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揮筆感嘆酷暑之煩。東漢繁欽寫的【暑賦】,專題談夏暑之酷烈。【暑賦】云:『林鐘紀度,祝融司節。大火飄光,炎氣酷烈。沉陽騰射,滯暑散越。區寓郁煙,物焦人渴。煌煌野火,噴薄中原。翕翕盛熱,蒸我層軒。溫風淟涊,動靜增煩……』

同時,讀許慎【說文解字】中的『暑』字,也能讀到【暑賦】中的情形,而且從造字過程中可體味古人對暑之表達。

甲骨文的暑字至今尚未發現,我們能見到最早的暑字是小篆(圖1)。小篆的暑字為上下結構,由『日+者』兩元件構成。

先說日字。甲骨文『日』是個象形字(圖2)。不論甲骨文還是小篆的字形,其輪廓為圓形,就像天上高懸的太陽,一橫或一點表示太陽的光輝。一看便可明白其義,為『六書』中的象形字。『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類別,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許慎給『六書』之一的象形字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簡單言之,就是一看便能明白其字義,日字為最典型。

再說者字。者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者的甲骨文(圖3),好像木柴着火,火星四濺,猶如在炊煮,即表示生火煮食或者圍火言談的意思。因此,『者』是『煮』和『諸』的本字。也許現代人有點難以理解,其原因是隨着社會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內容日益豐富,者字的『生火炊煮』義消失,造字者便加『火』,另造『煮』代替;同樣『者』為『圍火言談』義消失後,再加『言』,另造『諸』代替。

因此,暑,為『日+者』,即頂着烈日在飲煮,其酷烈之義甚明。這使人聯想到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的句子。【說文解文】曰:『暑,熱也。從日,者聲。』可理解為,暑,天熱如煮,天氣灼熱也。這在酷暑時,海灘上,游泳池裏,人滿為患,黑壓壓的一片,如同鍋裏的水餃在翻煮,也可稱是事實的解釋。

古人認為『燠』是熱之始,『暑』是熱之極;『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

在此,順便說說寒字,算作酷暑之時送點涼意吧。

著名書法家林劍丹先生曾贈我一幅集句清人的對聯:『文達掩通已嘆冰乎寒過水;永和傳雅可知青者勝於藍。』多年來,林先生常用戰國三晉古文字書寫,古雅清秀之極,我十分喜歡,非常寶之。那天,我們談到了對聯中的『寒』字。

我說,『寒』字用林先生的書法表現,不僅古氣十足,而且更有活靈活現的寫實效果,就像是線條描繪,能夠形象地表達寒字的含義。

他寫的寶蓋(即『宀』,讀mián,音似免),就是房子的意思。屋內的中間站着一個人,四周塞了四棵茅草,令人想起寒風凜冽時,只得用茅草堵窗戶,以禦寒風,而人的腳還踩在冰塊上,其寒意不時襲來。林先生含笑點頭,贊同我的解讀。其實,林先生筆下的寒字,與甲骨文(圖4)、金文、小篆的寒字,同源近形。【說文】:『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雖未似神仙,能逃暑與寒。』暑與寒雖然是天道不可抗拒,但內心的強大才能適應暑寒的變化。即便眼下酷暑,我們相信心靜自然涼。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4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暑之道:漢字中的陰陽哲思與生命智慧】

暑之為字,從日從者,實乃先民觀物取象之妙構。許慎【說文】云:"暑,熱也。從日,者聲。"段玉裁注曰:"暑之言煮也,熱如煮物。"細察小篆"暑"字(圖1),上日下者,非獨形聲,實兼會意。"者"本為"煮"初文,象炊煙升騰之狀,與"日"相合,恰成烈日蒸騰之景。東漢繁欽【暑賦】所云"炎氣酷烈""溫風淟涊",正可為此字作註腳。

寒字源流尤見古人察物之精。金文"寒"(圖3)作屋宇下以草荐覆身、足踏冰凌之形,小篆(圖4)演進為"宀""人""茻""冫"四部會意。【說文】釋為"凍也",段注引申為"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冰)"。此字構形實為上古先民越冬場景之縮影,與【詩經·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的記載遙相呼應。

寒暑二字之演變,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思。暑字陽盛,日在上而火氣升騰;寒字陰凝,冰在下而寒氣肅殺。二者在甲骨文中雖未並現,然金文、小篆之定型,已見陰陽相濟之妙。【黃帝內經】云:"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寒暑二字恰成四時之兩極,暑為夏之極,寒為冬之極,其間春秋代序,正見天道循環。

觀今人消暑諸態,雖機巧百出,然未出古人智慧範疇。水缸納涼暗合"滌熱於清池"(張衡【七辯】),噴霧取涼猶存"灑練五藏"(嵇康【養生論】)之遺意。至若白居易"頭痛汗盈巾"之嘆,與王維"赤日滿天地"之吟,皆見暑熱乃千古同慨。然【淮南子】早有明訓:"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寒暑雖天地常理,人心貴在調和。

寒暑二字之妙,更在於揭示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深層密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暑為"濕熱之氣",寒為"凜冽之氣",皆以人身感受定義自然現象。這種主客交融的思維方式,在"暑"字日光蒸騰、"寒"字冰凌刺骨的形象中得以具現。程頤【易傳】所謂"天地之道,萬物之理,皆備於我",於此二字可見一斑。

今人當從寒暑二字中領悟三重境界:其一為順應四時的生存智慧,其二為陰陽平衡的養生之道,其三為敬天愛人的文化精神。昔孔子觀水而嘆"逝者如斯",吾輩觀此寒暑二字,豈能不悟"變通者,趨時者也"(【周易·繫辭】)之微義?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24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暑考源與漢字文化中的陰陽之道】

"寒""暑"二字實為華夏先民對自然陰陽變化的精微觀察。許慎【說文】釋"暑"為"熱也,從日者聲",而"寒"則"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二字構形之異,恰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精義。

考"暑"字源流,小篆作上下結構(圖1),"日"部象形(圖2)承甲骨文遺緒,圓形輪廓中存點畫,正合【周髀算經】"日兆月"之天文觀測。"者"部【說文】謂"別事詞也",實為聲符兼會意,暗示暑氣蒸騰時萬物顯形之態。東漢繁欽【暑賦】"炎氣酷烈"之狀,恰可作此字形註腳。觀今人消暑百態(圖3-4),雖機巧迭出,然與古人"沉李浮瓜"之雅趣一脈相承。

"寒"字構形尤見匠心。金文作(圖3),宀象屋宇,茻表草荐,仌(冰)示寒意,人蜷其中,四重意象疊加,將【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的物候觀察轉化為視覺符號。馬王堆帛書"寒"字(圖4)猶存篆意,下部冰棱刻畫入微,與【黃帝內經】"寒傷形,熱傷氣"的醫學認知暗合。

二字演變軌跡折射出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造字智慧。暑從日而寒從冰,恰應【淮南子】"日者陽之主""水者陰之精"的陰陽觀念。甲骨文"日"字(圖2)圓形中有一點,實為"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而"寒"字仌部兩垂筆,正是冰柱懸垂的象形白描。清代樸學家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別指出:"寒暑相代如循環,造字者因物賦形,各肖其態。"

當代高溫現象雖極,然觀古人應對智慧,早有"夏造冰室""冬藏凌陰"之制。【周禮】載"凌人掌冰",鄭玄註:"暑氣盛,以冰止溫。"今人摩托載空調(圖4),實乃古法新用。繁欽筆下"溫風淟涊"之苦,與白樂天"汗盈巾"之嘆,跨越千年仍生共鳴,可見漢字不僅記錄自然現象,更凝結着民族共同的生命體驗。

寒暑二字,一陰一陽,構成了中國人對時空的基本認知框架。從甲骨文到簡化字,其形變而神存,正如【文心雕龍】所言"字以貫通,義以緯思",在點畫之間永恆傳遞着先民對天地節律的深刻領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