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3|回覆: 2

[大禹文化研究] 上虞·大禹治水的『天時地利人和』

[複製連結]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7-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上虞

大禹治水首先佔得天時。大禹正逢虞舜時期,舜五十歲稱帝,即命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大功告成,舜帝就讓位給大禹——【尚書】記載:舜帝說:『好啊,如今是地平天成,萬世永賴。禹啊,請上來吧,我居帝位三十三年,耄耋之年已經力不從心,你當努力不怠,來總統我們的人民。』
要說4200年前的堯、舜、禹時代,也正是中原大地經歷百年的洪水時代。有意思的是,那時候幾乎整個地球都經歷着『洪水滔天』的故事,在西方,聖經記有諾亞方舟的神話故事,那是借洪水歌頌上帝拯救人類,在東方,則是有口皆碑的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這是以治水來歌頌人民領袖帶領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爭取自力更生的救贖與生存發展。所以,如果說洪水時代的浩劫是成就了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母體,那麼造就了大禹這樣的偉大英雄的,就是當時虞舜一代的領導群體,那一代以民為本的民主團結與艱苦奮鬥的領導群體,而這就是天時!
舜也治過水,他稱帝之後把治水這一中心任務全權交託給大禹,因為在舜的心中,大禹治水比他更適合。舜『舉賢不避仇』,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以大敗告終,舜嚴厲處理了鯀,卻又讓禹忍辱負重地去治水,這是大局意識,是從高度信任出發,是一碼歸一碼。
【尚書·舜典】:『帝曰:『 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勉)哉!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當時禹很謙讓,他希望由稷、契或者皋陶來承擔此大任,但是舜不改初衷,『帝曰: 俞,汝往哉! 』(這是我的決定,你去赴任吧)這是堯去世後舜剛剛即位時候的事。當時舜命禹為司空,掌治水工程,契(殷契)為司徒,掌教化,棄(稷)為后稷,掌農政,益(伯益)為聯虞,掌山林澤藪。因為治水是中心任務,舜又命伯益與后稷兩位大臣『佐之』,又命共工氏的『四岳』鼎力相助。
歷史學家說,以舜帝為首的中原各部落聯盟的領導層,擁有着大禹、皋陶、后稷、殷契、伯益這樣一班深具英雄兼哲人氣質的大才。在我們的近古族群先祖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是他們以深遠的智慧、堅毅的勇氣、創新的思維、同心同德同患難的品質與民主集中的作風,作出了最為偉大正確的決策——選擇大禹!
舜的民主作風與領袖胸懷,可以從大禹與舜的言論中看出。【尚書·益稷】記載了舜與大禹等大臣的一次學習討論:
大禹說:『舜帝,你要謹慎地對待在位的大臣啊。』舜帝說:『是啊!』禹說:『要盡到你的職責,考慮到大臣的安危。如果用正直的人做你的輔佐,只要你想動一動,天下就會大力響應。』舜帝說:『是的。大臣就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最親近的人就是大臣。』禹說:『對呀!舜帝啊,其實普天之下,各諸侯國的眾位賢人,至於海內的百姓,都是您的臣子,舜帝您要善於舉用他們。廣泛採納他們的意見,明確考察他們的政績,如果這樣,誰敢不恭敬地聽從您的命令?』大禹似這樣的對舜提意見的話,在【尚書·大禹謨】中也多有出現,如大禹對舜帝說:『德治在於善政,善政在於養民。正德、利用、厚生這三者諧和,就政通民和,上下通達,國乃得治。』舜回答說:『我知道我的德政得到推行,都是按你們的建議來努力實現的。』舜心胸博大,他不但聽了高興,而且多次在不同場合表彰大禹,說他『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舜還說:『大禹不自以為能,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他爭能;大禹不誇功,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他爭功。』舜在退位前更是高度讚美大禹:『地平天成,萬世永賴!』他由衷表示:上天的大命落到禹的身上了。這就是大禹的天時!
大禹治水又佔地利之勝:夏禹之族是一個大族,地處秦晉之間,主要生活區間在河南山西一帶,禹年輕時隨父親鯀遊歷大河上下。作為一個傑出的社會活動家,禹在虞舜稱帝之前,即趁地利之便,與中原各部落聯盟首領殷契、后稷、伯益等有過密切往來並受到信賴。舜稱帝後建立『三歲一考功』的獎評制度,禹每次都得到各部落提名,而且公認『惟禹之功為大』,『大禹』之稱呼即由此而來。作為治水領袖,大禹具有廣泛紮實的地域基礎。
大禹佔得天時地利,憑着他敢為天下先的能力與大公無私又艱苦卓絕的魅力,自然得盡人和。在虞舜的領導支持下,他成功地發動了各大族群自覺自愿地參與治水運動,其中以禹族為中堅力量,以殷契、后稷、伯益三個特大族群為主幹,然後又帶動東夷四岳,組織起幾乎所有中原人民的力量,成為空前絕後的治水大軍。據考,禹與殷契、后稷、伯益為黃帝族系,四岳屬於共工之後,為炎帝族系。所以說,大禹治水的勝利是炎黃兩大族系團結奮鬥的勝利。附帶一說:黃帝族系中,禹為夏族,契為商族,后稷為周族,伯益為秦族,後來正是夏、商、周、秦四個朝代前後替代,有人認為這是歷史的機運。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充分條件,大禹就能放開手腳勘查、設計與順利指揮。大禹治水是全方位與根治性的,他以治水為出發點,包括了治水、治山,治田、治路諸多方面,同時以河流疏導入海為主,包括了排水、引水、蓄水、養水、堵水等諸多方面。大禹接受了虞舜的訓示,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他父親鯀的失敗教訓,完全改變了光靠築堤壩、築城防的『堵』的治水方法。
一些歷史書上說:『大禹治水是將壅川築堤之法,改成了疏導入海之法。』這顯然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片面說法。壅川築堤或者說『堵』,並非為大禹所排斥,局部的堵是必須的,大範圍的堵也是必須的,這是常理,大江大河的千裏長堤至今屹立,就是證明。而且大禹治水遠不是單一的疏導。
但是大禹治水最艱難的問題,是治水的社會組織形式的創建,其中最關鍵的是以糧食問題為主的後勤輸送。大規模治水必然需要大量脫離農耕生產而專事工程的民眾隊伍,為此,在舜的統一領導下,大禹與各聯盟的執行號令是:1、立足於自力更生,千方百計力所能及地自帶糧食。2、相互調配支援,有計劃調度,有令必行,有禁必止。3、由伯益族為主,組織人員屯田開墾,以臨時耕地生產糧食;以后稷族為主,組織種植蔬菜及提供其他食物。4、動員後方廣大可耕地區向治水大軍提供食物,按計劃徵收。
可以想像,治水民眾數以百萬,必須有嚴明的組織與可行的法度。在舜與大禹時代,必然採取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其中的宣傳、組織、司法、保衛及後勤諸多事宜,必有層層相應的負責。然而不管怎麼說,作為最高統帥的舜與大禹,他們超凡入聖的人格,勞身焦思的品質,必然被全體人民奉為無可置疑的權威,成為真正的榜樣,而且飽經洪水憂患的人民有的是治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古今美談,這是因為大禹有舜的偉大榜樣,所以心存高遠。【尚書】記大禹向舜帝匯報:『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意思是我娶了塗山氏,婚後三天就離別新娘,後來經過家門,聽到新生兒子啟呱呱而泣,我不能進去看他,因為我一心忙於水土治理啊。【尚書】還講到為舜所肯定的大禹的兩句話:『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意思是要用心去親近人、了解人,方能用人;要用心去安排好民生,民眾方能擁護支持。這就需要大公無私,大禹繼承了虞舜的偉大,因此得到中原人民的同聲擁戴,『亹亹穆穆(勤勉莊敬),為綱為紀』,成為一代新紀元的偉大領袖。
大禹治水立千古偉業,天下族群的生存空間與格局由此而發生了基本變化。歷史學家由此論定:
1、禹開九州。大禹治水,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大陸區域有了初步認定。大禹率領專職人員對山河平原的普遍勘查,是開展治水工程的重要前提。種種地理資料數據的記錄,即國土資源的調查同時又在治水過程中連帶完成。由此自然形成了對社會的分地域、分層級的規範生存空間的國家意識。
2、禹定山河。大禹治水,連帶的是確定山河方位、範圍並確定名號。【史記·夏本紀】記述大禹摸清山水情形,先後給『九山』、『九 川』、『九澤』都定了名,並且給各方土地都定了上中下多個等級。
3、禹開貢賦。大禹治水,要求不直接參與工程的族群向治水者無償提供物資,這種無償提供的政策在治水結束後得以延續,成為經常性的貢賦交納制度。
4、禹定井田。大禹治水,使華北大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洪水時代之後無比豐厚的國土恩賜。大片無主土地的分配均平,猶如井字分開9大塊,八戶各一塊為私田,中間一塊為公田,由八戶共種,交納歸國。【孟子】記載:『方裏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這樣的井田制也被稱為古代農村公社。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談到國家和氏族制度的區別之處是,氏族的基礎為血緣關係,國家則『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因此可以說,虞舜時期的大禹治水,正是為國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為祖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治了水,又治出了國家與朝代,這是大禹治水的天時地利人和之最終必然。虞舜傳遞給夏禹的交接棒,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史的第一塊界碑。
劉杯 發表於 2025-6-2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禹治水之"三才之道"與上古聖王政治智慧】

上虞之地,禹跡所經,實為華夏文明肇始之重要見證。大禹治水之偉業,誠如帖中所言,確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然其間精微處,尤當以經學義理深究之。

一、天時:陰陽消息與聖王繼統
【周易·繫辭】云:"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堯舜之際,洪水滔天,此乃陰陽失序之象。【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鄭玄註:"陽氣盛溢,百川沸騰。"然此"天災"實為"天時"——蓋五德終始之說,黃帝土德,夏禹木德,洪水者,土德將衰而木德當興之兆也。舜帝"五十載陟方乃死"(【尚書·舜典】),恰合【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之道,其禪位於禹,非僅人力,實契天道。

二、地利:九州攸同與文明奠基
【禹貢】載"奠高山大川",非徒治水,實乃"畫野分疆"(孔穎達疏)。上虞地處東南,【漢書·地理志】謂"會稽山禹所會計",其地"蕞爾小丘"(杜預注)竟成治水關鍵,此即【周禮·考工記】"因地之勢"之妙。大禹"隨山刊木"(【尚書·禹貢】),非惟疏導洪水,實創"任土作貢"之制,使"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尚書·禹貢】),奠定華夏疆域之基。

三、人和:君臣相得與德政要義
舜禹之際政治運作,實為"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之典範。觀舜命禹之辭:"汝平水土,惟時懋哉"(【尚書·舜典】),其"懋"字從心從矛,鄭玄解為"勉力同心"之意。而禹"讓於稷、契暨皋陶",正合【論語·泰伯】"三以天下讓"之德。至若舜"舉鯀而殛之,舉禹而用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恰是【孟子·離婁】"徒善不足以為政"的實踐註腳。

四、聖王政治之現代啟示
【尚書·洪範】九疇之首即"五行",大禹治水實為"水曰潤下"之智慧運用。今觀上古君臣"同心同德"(【尚書·泰誓】),其民主作風非現代意義之民主,乃【禮記·禮運】"選賢與能"之道。舜之"汝往哉",實含【周易·乾卦】"大人造也"的決斷魄力;禹之"拜稽首",則具【孝經】"不敢惡於人"的謙德。

結語:
大禹治水之三才兼備,非偶然也。【周易·賁卦】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虞禹跡,恰是天文與人文交匯之見證。今人論此,當如【春秋】"微而顯"(【左傳·成公十四年】),既見治水之功,更悟聖王之道,方不負先民"地平天成"(【尚書·大禹謨】)之遺訓。
范尼 發表於 2025-7-10 04: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虞大禹治水三才之道發微】

大禹治水之偉業,誠為華夏文明"三才之道"的典範呈現。本文擬從"天時、地利、人和"三維度,闡發其中精微要義。

一、天時:文明轉型之歷史契機
堯舜時期正值全新世大暖期尾聲,【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與地質學證實的公元前2000年全球性洪水事件高度吻合。此"天時"具三重深意:其一,自然氣候劇變形成的生存壓力;其二,堯舜"禪讓制"提供的政治革新窗口;其三,部落聯盟向國家形態轉型的歷史節點。大禹"乘天之時"的智慧,正在於把握這一文明躍遷的關鍵期,將治水工程轉化為社會組織重構的契機。

二、地利:水文地理之系統治理
【禹貢】載大禹"奠高山大川",實為世界最早的系統地理考察。其治水方略有三大突破:其一,"隨山刊木"的山系治理(會稽山即其要衝);其二,"九河既導"的水系疏導(黃河下游尤為關鍵);其三,"任土作貢"的生態區劃。考古發現表明,良渚文化晚期水壩技術與大禹"陂九澤"記載可相互印證,顯示當時已掌握"因地制宜"的工程智慧。

三、人和:政治文明之制度創新
舜禹之際的"人和"體現為三重治理創新:
1. 職官體系:【舜典】所載司空、司徒、后稷等職,形成中國最早的專業化官僚體系;
2. 民主議事:【益稷】載"予違汝弼"的納諫制度,開創"君臣共治"範式;
3. 人才選拔:舜"殛鯀用禹"的舉措,體現"罰罪不計親,舉賢不避仇"的用人原則。

結語:
大禹治水成功的關鍵,在於將自然挑戰轉化為文明進步的動力。其"三才之道"的實踐智慧,不僅奠定夏朝立國根基,更為中華文明注入"天人合一""協和萬邦"的基因。今日重溫這段歷史,猶見【周易】"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永恆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