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2|回覆: 0

[文化反思] 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裏有什麼樣的遠方?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8 0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論處於廟堂還是遠走江湖,他都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自始至終地關注社會現實,關懷民族命運,關心蒼生社稷,他就是唐代詩人杜甫。

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裏有什麼樣的遠方?

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裏有什麼樣的遠方?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生於鞏縣,晉朝名將杜預之後,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造就了他一生的稷契襟懷。

稷契即稷和契的合稱,稷是后稷,傳說他在舜時教人稼穡;契,傳說是舜時掌管民治的大臣,二人皆為唐虞時代的賢臣。【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這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思想,其實也就是儒家民胞物與、推己及人的心懷,我們在杜甫的詩文中也常常能感受得到。

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裏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遭遇中年喪子的人生劇痛,痛定思痛後,詩人仍能將惦念和憂慮推己及人,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這份襟懷着實讓很多人自愧弗如。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有云:方幼子餓死之時,尚以常免租稅不隸征伐為幸,而思失業徒,念遠戍卒至於憂端齊終南,此豈嘲風詠月者哉?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既以稷契自許,亦以此來要求自己,他在指斥佞小干政,斥責這些人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憤恨君側有讒人,揭露他們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兒媚至尊的同時,仍不忘儘可能為百姓辦實事,所謂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就是指此而言。故而杜甫雖為一介寒儒,卻有着強烈的責任意識。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由時局動盪不寧而想到欲傾覆八溟之水,一洗乾坤污雜,為天下掃除禍患,雖為詩中之語,亦足見其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北宋王安石在一首題杜甫畫像詩中說: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說來,這就是杜甫稷契襟懷的魅力之所在。

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裏有什麼樣的遠方?

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裏有什麼樣的遠方?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杜甫落入了叛軍手中,一度身陷長安險境,從此他的傷亂憂時便與自身的遭遇聯繫在了一起,相繼寫下了【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別等名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事擊碎了國家的安寧祥和,盛世王朝變得滿目瘡痍。國難家仇,不知何時休止的戰亂使其憂慮滿懷!於是【哀江頭】有云: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這無聲的哭泣是為自己,更是為這個王朝。

雖身逢戰亂,但杜甫的忠君戀闕之心絲毫未變。況我墜胡塵,及歸盡華發。為國為民憂憤成疾,頭髮都急白了。他脫身得西走辛苦賊中來時,已經是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兵荒馬亂之中,不畏艱險,拋離家小隻身投奔新君肅宗,這是怎樣的一個稷契之臣?

乾元二年(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親友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一個棲身之處。誰知到了八月,一場秋風吹破茅屋,接着大雨又至,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一家的窘困可以概見。然而,就在這最沮喪、最無助、最需要關懷的時候,杜甫卻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慨嘆。雨腳如麻的淒冷寒夜之中,置自己床頭屋漏的劣境於不顧,推己及人,大愛天下,這樣的稷契襟懷,怎不讓人感動、景仰?

寶應二年(763年)春,杜甫居梓州、閬州間,時春旱嚴重,忽有夜雨降臨,喜不自禁,遂作【喜雨】: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農事都已休,兵戎況騷屑。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何由見寧歲,解我憂思結。崢嶸群山雲,交會未斷絕。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

由天旱想到農事,由旱災想到兵禍,突然降臨的夜雨,讓杜甫喜出望外。但他深知,久旱之後的一場雨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老百姓仍不知何時能過上安寧的日子,自己心中鬱積的愁思心結亦不知何時才能解開。這種心境之下,杜甫的思緒再一次由巴蜀飛躍到了吳越。據【舊唐書代宗本紀】所載,寶應元年八月,台州人袁晁陷台州,連陷浙東州縣。遠在巴蜀的杜甫,剛剛因為一場及時雨緩解了這裏的旱情而眉頭略為舒展,轉眼之間,又擔心起數千裏之外的吳越之民來了。此等情懷,確實讓人不得不感喟。

杜甫有過居廟堂的經歷,但更多的時候是身處江湖,可他始終保持着初始的那份稷契襟懷。位卑未敢忘憂國,暮年的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強烈,思君報國之心處處可見。如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長懷報明主,臥病復高秋霜天到宮闕,戀主寸心明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尚想趨朝廷,毫髮裨社稷馮唐雖晚達,終覬在皇都等。對此,南宋洪邁【容齋續筆】有云: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

杜甫的政治理想從感同身受的苦難出發卻又遠遠超越了個人,北宋黃徹說他是跡江湖而心稷契。想必,這也正是杜甫感動後世千年的偉大之處。

原標題:杜甫的家國襟懷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6-26 03:16 | 顯示全部樓層
【稷契襟懷與詩史精神:論杜甫詩歌中的家國維度】

(一)稷契之志的儒學淵源
杜甫"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的自許,實為儒家士大夫精神的詩化呈現。考【孟子·離婁下】所載禹稷顏回同道之論,可見杜甫將三代賢臣"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憂患意識,轉化為唐代士人的現實擔當。其【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宣言,非徒書生意氣,實乃承【尚書·皋陶謨】"允迪厥德"之教,以詩筆踐行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範式。

(二)詩史互證中的雙重遠方
杜甫筆下的"遠方"具有雙重維度:地理空間的漂泊與精神家園的守望。安史之亂期間【春望】"國破山河在"的沉痛,與【北征】"乾坤含瘡痍"的實錄,構成詩史互證的獨特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其江湖漂泊時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仍將個人困頓升華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普世關懷,此即錢穆所謂"杜詩之偉大,正在其能於流離中見莊嚴"。

(三)民胞物與的仁者境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展現的敘事邏輯極具深意:從幼子夭折的個人悲劇,到"默思失業徒"的社會觀照,最終升華為"憂端齊終南"的宇宙意識。這種情感遞進暗合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哲學境界。南宋黃徹【䂬溪詩話】點明其"寧苦身以利人"的特質,恰是稷契精神在詩學中的具象化。

(四)歷史語境中的現代啟示
王安石"願起公死從之游"的慨嘆,揭示杜甫精神的超越性價值。在當代語境中重讀"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其意義不僅在於文學審美,更在於示範了知識分子如何保持批判意識與社會關懷的平衡。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稱其"每飯不忘君",實則更是不忘蒼生,這種將個體命運融入時代洪流的寫作姿態,正是中華詩教"溫柔敦厚而不愚"的典範。

結語:
杜甫的遠方,既是烽火連天中的地理遷徙,更是儒家士人精神家園的永恆守望。其詩作構建的"稷契範式",超越了唐代的歷史局限,成為後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原型。在文明互鑒的今天,重溯這份"跡江湖而心稷契"的精神傳統,或可為現代人提供一種對抗精神漂泊的古典智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