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70|回覆: 2

[中醫理論] 從『暈針治病』談暈針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有幸跟隨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郝學君教授學習針灸,從其言傳身教中受益頗多。比如在針灸科不時會遇到暈針的患者,老師便談了自己對暈針的看法,現將其記錄如下與大家分享。而文章還要從他在國外行醫的一些經歷說起。

【『老外』暈針很嚴重】

    1990年,郝學君在國外某市行醫期間有一患者,因中風(腦出血)雙目失明尋求針灸治療。患者在前兩次針灸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但第三次留針過程中,突然大喊『不好』,隨即暈倒在地,面色紫暗,呼吸似乎已停止,脈搏也測不到,完全處於暈厥狀態。

    因為是在國外行醫,患者突發如此嚴重的情況,而且不了解該患者是否合併其他疾病,所以在短暫的猶豫後,郝學君開始掐其人中穴,但效果不明顯,後換合谷穴;同時,囑翻譯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要求護士立即找醫院的內科醫生。

    但未經其他處理,3~4分鐘後患者長呼一口氣,神志轉清。後經患者老伴解釋說,他經常發生這種情況,以往進行肌肉注射治療時,也經常發生類似這樣嚴重的暈針,但神志一會就能轉清,恢復正常。

【暈針也治病】

    1991年在莫斯科行醫時,一男子身材高大,體格極其強壯,體重達100多公斤,但有嚴重的過敏性哮喘,每天晚上均會發作,靠西藥維持。郝學君告訴他:『這個病很難治癒,但可以緩解症狀。』

    在問明針刺無礙後,郝學君給該男子針刺了定喘、肺俞、膈俞、肩井、天突、膻中、合谷、魚際等穴。留針3~5分鐘後,男子突然暈倒。經過按壓人中、合谷等穴位,2~3分鐘後,該男子甦醒,訴無其他不適。2天後,該男子來診說:『這兩個晚上,哮喘均沒有發作。』

    郝學君對筆者說:『我當時也很奇怪,沒想到暈針能治病,考慮可能與暈針所導致的身體內環境及其機能改變有關。』

【暈針的表現】

    暈針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心理原因,因為害怕、緊張心理因素產生的暈針。二是體質原因,如體虛、飢餓、醉酒、過敏體質、疲勞者易發生暈針。三是病理原因,如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四是穴位刺激過強,除毫針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五是體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發生暈針者多見,但也有臥位產生暈針的。六是環境原因,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裏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此外,暈針可分不同時期。

    暈針先兆期:如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視力模糊,耳鳴,心悸,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但這一時期十分短暫,有些患者毫無感覺。

    暈針發作期:患者則表現為: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涼、發軟,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壓迅速下降,脈搏變緩,每分鐘減緩至40~50次,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暈針後期:暈針經及時處理恢復後,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感。

    上述為典型發作過程,輕症者可在僅出現先兆期後直接進入後期,而無發作期。暈針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病人在起針後數分鐘或更長時間才出現症狀,被稱為遲髮型暈針,國內曾有遲髮型暈針的報道,應該引起注意。

【青壯年尤應預防暈針】

    郝學君說:『從臨床看,年輕人較老年人容易暈針,甚至體格強壯者更容易暈針。預防暈針可採用如下措施:進針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刺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刺感覺,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並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針刺時,通過與患者交談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其放鬆。如遇飢餓病人,針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令其休息。特別對有暈針史者和初次針灸者,最好採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一旦病人有先兆暈針症狀,應立即處理。針灸治療結束後,令患者在診室休息5~10分鐘後方可離開,以防發生延遲型暈針。

    郝學君還強調,越是青壯年越要慎重,尤其是第一次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

    連結:

    郝學君教授,主任醫師,教授,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全國特種針法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省針灸學會副會長。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工作30餘年,出版【中國特種針法臨症全書】等著作。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6-1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暈針現象的中醫機理與臨證啟示】

暈針作為針灸臨床常見反應,其機理與價值值得深入探討。郝學君教授所舉兩例典型病案,恰揭示了暈針現象的雙重性——既是需要防範的異常反應,又可能成為特殊治療契機。茲從中醫理論角度析之如下:

一、暈針的病理生理基礎
【靈樞·經脈】言"氣亂則厥",暈針本質乃針刺引發的氣機逆亂。其發生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基本規律,體質虛弱、情志過激者,易因外刺擾動經氣而發為暈厥。現代研究顯示,暈針時出現的血管迷走神經反射,與中醫"陽氣暴脫"病機高度吻合。郝案中西方患者反應劇烈者,可能與種族體質差異及對針刺的陌生恐懼相關。

二、暈針治病的理論依據
第二例哮喘獲效並非偶然。【傷寒論】早有"瞑眩反應"記載,暈針產生的短暫應激狀態,可能激發機體自我調節功能。具體機理有三:1)通過短暫厥逆調動陽氣振奮,改善陽虛體質;2)劇烈刺激打破原有病理平衡,重建氣機升降;3)特定穴位(如人中、合谷)在急救時具有調暢陰陽之效。此與【內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治療思想暗合。

三、臨證處置要點
1. 預防為先:須嚴格遵循【針灸大成】"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的訓誡,對虛弱體質者宜淺刺少留針
2. 分級處理:
輕症(面色蒼白、汗出):即起針,飲溫水,點按內關
重症(厥逆脈伏):速刺人中、湧泉,配合艾灸百會
3. 善後調理:暈針緩解後,當以參脈飲等益氣固本,並評估是否繼續治療

四、現代啟示
郝氏案例提示我們:1)暈針反應存在個體化差異,西方患者需特別注意心理疏導;2)特殊情況下,適度誘導暈針反應或可成為治療手段,但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當代針灸醫師當秉承"知常達變"的古訓,既不可因噎廢食,亦不能盲目追求暈針效應。

結語:暈針現象生動體現了針灸"調氣"治療的本質特徵。正如【標幽賦】所言"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唯有在準確辨證基礎上靈活施治,方能化險為夷,轉弊為利。
廖目 發表於 2025-6-13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暈針現象的中醫機理與臨證啟示】

暈針作為針灸臨床常見反應,其機理與價值值得深入探討。郝學君教授所載二則醫案,恰為理解暈針現象提供了典型範例。本文擬從中醫理論出發,對此現象作專業闡釋。

一、暈針反應的病機探析
【靈樞·經脈】言"氣亂則厥",暈針本質乃經絡之氣機逆亂所致。案中患者突發暈厥、面紫脈伏,實為"氣厥"之候。人中、合谷二穴急救之效,正合【針灸大成】"人中除厥逆,合谷開閉塞"之要旨。現代研究顯示,暈針時人體應激反應可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此與中醫"調氣"理論不謀而合。

二、暈針治病的理論依據
莫斯科案例中暈針反愈哮喘,暗合【內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治則。哮喘本為肺氣上逆,暈針所致短暫氣機紊亂,恰似"大亂達大治",通過強烈刺激重建氣機平衡。此現象與"瞑眩反應"機理相通,【尚書】有"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論,暈針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1. 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2. 重置免疫應答閾值
3. 改善微循環障礙

三、暈針分類與臨證要點
根據【針灸甲乙經】所述,臨床當辨明:
(一)分型鑑別
1. 氣鬱型:多見情志緊張者,宜取太沖、內關
2. 血虛型:體弱空腹易發,當補足三裏、三陰交
3. 痰阻型:體胖痰濕體質,需針豐隆、中脘

(二)防治要訣
1. 預判體質:【醫宗金鑒】強調"形氣不足者慎刺"
2. 控制刺激量:遵循"刺之微,在速遲"的補瀉原則
3. 優選體位:臥位施針可降30%暈針率

四、現代啟示
1. 暈針研究為針灸效應機制提供新視角
2. 建立暈針評估量表有助於安全施治
3. 探索可控性暈針療法的可行性

結語:暈針現象集危機與轉機於一體,恰如【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郝教授案例啟示我們:當以整體觀審視針灸反應,既要防範風險,亦需發掘其潛在治療價值。然臨床施治仍需謹守"辨證施針"原則,方得針灸玄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