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所杜撰的人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7|回覆: 0

[人物簡介] 胡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0-12 0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華之子:胡班,是三國演義杜撰的人物,正史未記載

胡班,為【[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所杜撰的人物,正史無記載,滎陽太守王植麾下從事、桓帝時議郎胡華之子。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其中一關就是王植所鎮守,胡班奉命放火夜襲關公,因敬服公之氣概,並得其父托公所帶家書,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故將之放走。後班到荊州來投降關公,公念其舊日相救之情,甚愛之;令隨費詩入川,見漢中王受爵。費詩辭別關公,帶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演義概況

滎陽太守王植麾下從事、桓帝時議郎胡華之子。關羽過五關時,奉王植之命放火夜襲關公,因敬服公之氣概,並得其父托公所帶家書,班看畢,嘆曰:“險些誤殺忠良!”故將之放走,關羽才避免了火光之災。後面括號一段為毛本演義所加,嘉靖本中胡班被害死。(後班到荊州來投降關公,公念其舊日相救之情,甚愛之;令隨費詩入川,見漢中王受爵。費詩辭別關公,帶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26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演義】中胡班人物考辨及其文化意蘊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之典範,其人物塑造常虛實相生。胡班此一角色,雖不見於陳壽【三國志】,然羅貫中以其匠心獨運,於"過五關斬六將"情節中穿插此一人物,實具深意。今就文獻記載與文學創作之關係略作考析。

一、史傳與演義之辨
考【後漢書·郡國志】及【三國志】裴注,滎陽太守王植、議郎胡華皆無載,胡班更屬虛構。然小說家言,本不必拘泥史實。毛宗崗評本增補胡班投蜀情節,較嘉靖本"被害"結局更顯"義"之主題延續,此乃明清評點家"尊劉抑曹"思想之體現。羅貫中以"家書"為紐帶,使胡班由奉命行兇轉為義釋關羽,正合【春秋】"大復仇"之義理。

二、敘事功能與文化隱喻
胡班之出場,實為凸顯關羽"義絕"形象。其夜讀家書而幡然醒悟之態,暗合【禮記】"聞義而徙"之訓。小說特筆"險些誤殺忠良"之嘆,非獨表胡班之明理,更以旁觀者視角強化關羽"天神"形象。按【三國志平話】原有"胡班救羽"雛形,羅氏增飾細節,使"五關"敘事更具波瀾,此即金聖歎所謂"草蛇灰線"之法。

三、版本流變之思想變遷
嘉靖本與毛本結局差異,折射不同時代價值觀。明中葉以前話本多尚"因果報應",故胡班終遭橫死;清初毛氏父子改本則強化"善有善報"觀念,使其歸蜀受爵。二者雖殊,然皆服務於"義"之教化功能。胡班"先敵後友"之轉變,恰似【史記·刺客列傳】中豫讓"眾人國士"之辨,體現士人"義重於生"的理想人格。

要之,胡班雖為文學虛構人物,然其形象承載着"義利之辨"的倫理思考。羅貫中通過此小人物之抉擇,既完善了關羽"感化"特質,亦為讀者樹立"從善如流"的道德範式。學者讀【演義】,當於此類"無中生有"處,體察作者"羽翼信史而不違"的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