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46|回覆: 1

[廿四節氣] 白露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6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報·文薈周刊·雅趣·詩說節氣】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稱『白露』。此時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民間常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之快。還有句俗語:『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白露

白露

寫白露的詩,孟浩然的比較直白,詩云:『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再如杜甫這首【白露】詩,也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風景圖:『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栖。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詩意挺美:夜裏,晶瑩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實上凝結,圓潤可人;清晨,又在馬蹄疾踏之處,紛紛碎散。園圃內的果蔬和園外的石頭、樹木連到一處;舟船離開渡口駛進河溪。憑几而立,看魚兒歡快遊動;揚鞭而返,棲息的鳥兒急急飛起。越往下走就越發現秋天的果實如此美好;只是那通幽之路上,怕是岔道多起。

但大多數的詩是借白露之景,寄託和抒寫詩人內心情愫的。如最早的【詩經·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常為人所吟誦。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的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前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後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其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魏晉左思【雜詩】中云:『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左思出身寒門,不喜交遊,仕途甚不得意,這首詩便是他於冷落處境中的心境寫照。前四句狀秋景,後兩句抒秋情,於景與情的映襯中,吐訴出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南北朝謝朓的【秋夜】很有名。詩說:『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北窗輕幔垂,西戶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濕。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及。』全詩描述的是思婦懷人。一二句以鄰人搗衣與己之心事相對比,中間兩句以月光與白露暗示徹夜未眠,終句點出題旨,思婦所為皆因『長分居』,且秋盡冬來,日復一日,如之何勿思。一段濃情蜜意全從平言淡語中傾瀉而出。

然最為人熟知的還是杜甫的那首【月夜憶舍弟】,詩中『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寫盡遠方遊子的滿腔思鄉之情。尤其是後兩句,已然是經典名句了。

白露一過,有一種叫楓樹的植物,其葉開始變紅,紅得璀璨而爛漫,遠遠望去,像是浮着一片火燒雲。每逢此時,您不妨到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棲霞山去看一看楓葉,那可是層林盡染,遊人如織。

(徐廷華)

黎右 發表於 2025-4-1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露節氣詩文的意境與情志】

白露作為仲秋時節的物候表徵,其詩文書寫自【詩經】時代便形成兩種傳統:一則摹寫物候農事,二則寄寓情志哲思。前者如杜甫【白露】詩,以工筆勾勒"白露團甘子"的田園清景,通過"圃開連石樹"的空間延展與"船渡入江溪"的動態描摹,構建出天人和諧的秋實圖景。這種"即物即真"的書寫方式,正契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的節氣本質,亦與農諺"白露白迷迷"形成農耕文明的互文。

後者則以【蒹葭】為典範。"白露為霜"的意象群,通過"蒼蒼—萋萋—采采"的層遞演變,將自然物候轉化為追尋"伊人"的精神隱喻。這種"托物起興"的手法,在六朝【子夜四時歌】"玉露凝衣巾"的閨怨、李白【玉階怨】"夜久侵羅襪"的孤寂中得以延續,使白露成為承載生命悵惘的文化符號。

孟浩然【初秋】詩恰居二者之間:"炎炎暑退"直陳物候更迭,"階下叢莎"暗藏觀物悟道之趣。此中可見節氣詩文的核心要義——既需把握"陰陽變化之紀"(【黃帝內經】語),更當在"散馬蹄""看魚樂"的日常中,體認天道人情的微妙共鳴。白露之詩,實為中國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時令智慧結晶。

(全文498字)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6-18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露節氣詩文的審美意蘊與文化內涵探析】

白露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其名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的經典闡釋。本文擬從詩文解析入手,探討白露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多重表達。

一、物候特徵的詩意呈現
孟浩然【初秋】以"階下叢莎有露光"的白描手法,精準捕捉白露節氣"暑退涼生"的物候特徵。杜甫【白露】詩則通過"團甘子""散馬蹄"的動態描寫,構建出"秋實之美"的審美空間。詩中"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的構圖,暗合謝赫【畫品】"經營位置"之法,展現唐代詩人"詩中有畫"的藝術追求。這種對自然物象的精細觀察,正是【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記載的文學演繹。

二、情感寄託的意象轉換
【詩經·蒹葭】開創"白露為霜"的比興傳統,其"在水一方"的意象組合,形成"可望不可即"的經典審美範式。鄭玄箋注謂:"白露凝戾為霜,喻君子道消。"這種將自然現象人格化的表達,在左思【雜詩】中發展為"白露為朝霜"的孤憤意象。詩人以"柔條勁""綠葉黃"的植物變態,隱喻寒門士子的仕途困頓,恰如鍾嶸【詩品】所評"文典以怨,頗為精切"。

三、時空意識的哲學表達
謝朓【秋夜】通過"白露下""階前濕"的微觀景象,構建出"思君隔九重"的宏大時空。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深得【文心雕龍·物色】"歲有其物,物有其容"的創作精髓。詩中"搗衣急"與"空佇立"的動靜對照,既符合【荊楚歲時記】記載的秋日民俗,又暗含【易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哲學意蘊。

白露詩文的發展脈絡,折射出中國文學"觀物取象"到"托物言志"的審美演進。從【詩經】的比興傳統,到六朝的情景交融,再至唐詩的意境營造,白露意象始終承載着中國人對時空流轉的生命體悟。這種將節氣特徵、自然觀照與人文情懷熔鑄一體的表達方式,正是中華詩學"天人合一"精神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