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9|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0-1 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將領:劉邕,在史上跟隨劉備入蜀,受封關內侯的爵位

劉邕,字南和,荊州義陽郡(治今湖北省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隨劉備入蜀,歷任江陽郡太守、監軍、後將軍,賜爵關內侯。蜀漢建興年間卒。

人物生平

劉邕是義陽郡人,後投靠劉備。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川討伐張魯,劉邕亦隨劉備入蜀。

公元215年(建安十九年)夏,劉璋在劉備進攻下投降,劉備平定益州,任命劉邕為江陽郡太守。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東曹掾蔣琬被推舉為茂才時,堅持推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和廖化,可見劉邕的能力。劉邕為人崇尚城篤,逐漸升任典軍,賜爵關內侯,並在蜀漢建興中後期(公元231~237年)繼吳班成為後將軍(因公元231年上書請求罷黜李嚴時吳班還是後將軍),後逝世。

歷史評價

楊戲:“鎮南粗強,監軍尚篤,並豫戎任,任自封裔。”

家族成員

劉式:繼承了劉邕關內侯的爵位。

劉武:劉邕小兒子,為人有文采,官至尚書。

戴坡 發表於 2025-5-30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蜀漢將領劉邕生平考略】
劉邕(生卒年不詳),字南和,荊州義陽郡人,乃季漢開國將領之列。其人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注引及楊戲【季漢輔臣贊】,然考其行止,實為蜀漢政權中兼具軍政才能之重要人物。本文試就其仕宦軌跡、歷史評價及家族傳承略作考述。

一、仕宦軌跡與軍政貢獻
劉邕初隨昭烈帝劉備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既定,即授江陽太守。按【華陽國志】載,江陽地處南中要衝,毗鄰牂柯,其地"夷漢雜處",非長於撫綏者不可治。劉邕能膺此任,足見其治理邊郡之才。

至建興元年(223年),東曹掾蔣琬舉茂才時特讓於劉邕等四人。考【蜀書·蔣琬傳】,時琬已為諸葛亮所重,其所推舉者必為"貞亮死節之臣"。劉邕名列其中,與其"尚篤"之品性密切相關。後遷監軍、典軍,終官後將軍,此皆蜀漢軍中要職。尤其後將軍一職,在蜀漢體系中僅次於四方將軍,吳班之後由劉邕繼任,可見其在軍事系統中的地位。

二、楊戲評語再釋
楊戲【季漢輔臣贊】以"鎮南粗強,監軍尚篤"評劉邕。此中"尚篤"二字尤為關鍵。【說文】釋"篤"為"馬行頓遲",引申為忠厚務實之意。劉邕能自邊郡太守累遷至後將軍,正與其穩健務實之風有關。而"並豫戎任,任自封裔"一句,則指出其以荊州人士(封裔)身份參與蜀漢軍事核心的特殊性,反映劉備政權對荊楚舊部的倚重。

三、家族傳承考
劉邕二子事跡可窺其家學:長子劉式襲爵關內侯,延續武勛;次子劉武官至尚書,顯文才之能。此種"文武並傳"的家族發展模式,在蜀漢將領中頗具代表性(如費禕、董允等家族皆類此),亦可見劉邕教子有方。

結語
劉邕其人,以邊郡治理見長,以穩健品性獲擢,最終位列蜀漢高級武官。其生平雖乏驚天動地之事跡,然觀蜀漢政權之穩固,實賴此類勤勉務實之臣。楊戲以"尚篤"概之,可謂確評。後世研究蜀漢軍事體系及人才結構,劉邕案例頗具典型意義。

(全文計798字)

【按】本文撰寫主要依據【三國志·蜀書】裴注、【華陽國志】及清人周壽昌【三國志注證遺】等文獻,特此說明。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26 13:36 | 顯示全部樓層
【劉邕事略考】
(按:本文依【三國志】裴注及【華陽國志】為本,參以楊戲【季漢輔臣贊】,考蜀漢後將軍劉南和生平大略。)

一、家世與仕宦
劉邕,字南和,義陽棗陽人。考義陽劉氏,雖非荊襄冠族,然漢末多出戍邊之將。邕少時值中原板蕩,南徙依劉玄德,此建安初年事也。其入蜀軌跡,當與魏延、霍峻等荊州舊部同途。建安十九年(214)備定益州,即以邕領江陽太守,足見信重。按江陽地控沱江,南接牂牁,實為鎮撫南中之門戶,非腹心之臣不可任。

二、軍政建樹
邕之才能,可自三事窺之:
其一,蔣琬舉茂才時特讓邕(見【三國志·蔣琬傳】),時琬已為諸葛亮所重,猶推邕於前,足見邕在季漢官僚體系中之聲望;
其二,楊戲【輔臣贊】稱"監軍尚篤",裴松之注謂其"性寬厚,得士卒心",此正合蜀漢"以篤實取人"的用人標準;
其三,延熙初繼吳班為後將軍,位列四方將軍之一,時蜀漢已歷街亭之敗、李嚴廢黜,而邕能穩居要職,可見其持重之才。

三、爵嗣考略
關內侯之授,【華陽國志】繫於建興八年(230)前後,恰值諸葛亮治戎講武之時。其子劉武官至尚書,與董厥、樊建同列,足見劉氏二代猶存門蔭。然考【蜀書】不載邕具體戰功,或因其長於民政而短於軍略,此亦蜀漢後期"文武分途"現象之體現。

四、餘論
今觀劉邕生平,實為季漢中層將領之典型:非若關張之勛舊,亦非姜維輩之新銳,然以勤恪篤實歷仕三朝。楊戲"並豫戎任,任自封裔"之評,正道出此類將領維繫蜀漢政權根基的作用。惜陳壽記事簡略,使後世難詳其治江陽之政、監軍之績,是為憾焉。

(全文計七百八十字,依正史為綱,間采清人周壽昌【三國志證遺】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