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5|回覆: 2

[人物簡介] 郭憲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西平郡功曹:郭憲,是郭亭的後裔,在史上被封為關內侯

郭憲(?—220),古名郭寰,字幼簡,涼州西平郡西都(今青海西寧)人,三國時曹魏西平郡功曹,封關內侯。其祖籍是代北定襄人,西漢時屬太原郡。

歷史概況

魏西平郡功曹。郭憲為其郡右姓,建安中為郡功曹,州辟不就,以仁篤為一郡所歸。至十七年,韓遂失眾,從羌中還,依憲。眾人多欲取遂以徼功,而憲皆責怒之,言:“人窮來歸我,云何欲危之?”遂擁護厚遇之。其後遂病死,而田樂、陽逵等就斬遂頭,當送之。逵等欲條疏憲名,憲不肯在名中,言我尚不忍生圖之,豈忍取死人以要功乎?逵等乃止。時太祖方攻漢中,在武都,而逵等送遂首到。太祖宿聞憲名,及視條疏,怪不在中,以問逵等,逵具以情對。太祖嘆其志義,乃並表列與逵等並賜爵關內侯,由是名震隴右。黃初元年病亡。正始初,國家追嘉其事,復賜其子爵關內侯。

歷史年表

漢建安中[公元一九六年-公元二二零年]

為郡功曹,州辟不就,以仁篤為一郡所歸。

漢建安至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

韓遂失眾,從羌中還,依憲。眾人多欲取遂以徼功,而憲皆責怒之,言:“人窮來歸我,云何欲危之?”遂擁護厚遇之。其後遂病死,而田樂、陽逵等就斬遂頭,當送之。逵等欲條疏憲名,憲不肯在名中,言我尚不忍生圖之,豈忍取死人以要功乎?逵等乃止。

時太祖方攻漢中,在武都,而逵等送遂首到。太祖宿聞憲名,及視條疏,怪不在中,以問逵等,逵具以情對。太祖嘆其志義,乃並表列與逵等並賜爵關內侯,由是名震隴右。

魏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病亡。

魏正始初[公元二四零年起]

國家追嘉其事,復賜其子爵關內侯。

江步 發表於 2025-5-17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郭憲之仁德與三國士人風骨】

郭憲(?—220),字幼簡,涼州西平人,乃東漢名臣郭亭之後。其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注引【魏略】等斷簡殘篇,然觀其拒韓遂首級之功、辭關內侯之譽,足見漢魏之際士人"重義輕利"的卓然風骨,實可補正史之闕遺。

一、仁篤為本的處世之道
郭憲任西平郡功曹時,"州辟不就"(【魏略】),此非庸常之辭讓,實乃深諳"為政以德"之要義。西平地處羌漢雜處之邊陲,憲以"仁篤為一郡所歸",恰合【論語】"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之旨。當韓遂兵敗來投,"眾人慾取遂以徼功"之際,憲厲聲斥責:"人窮來歸我,云何欲危之?"此語直承【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微言大義,較之同時期曹操"寧我負人"之語,更顯先秦儒家遺風。

二、義不伐喪的春秋大節
韓遂病卒後,田樂等斬其首邀功,郭憲堅拒列名疏文,稱:"豈忍取死人以要功乎?"此節與【春秋公羊傳】"君子不厄人於險"的訓誡遙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見疏文無憲名而"怪之",終"嘆其志義"賜爵,此中暗含曹氏對名教規範的矛盾態度——既以權術馭下,又不得不表彰道德楷模以維繫人心。憲之受封關內侯,實為亂世中道統與政統博弈的縮影。

三、隴右名士的文化基因
考郭氏"代北定襄"的祖源,可知其家族兼具邊地豪強與儒學世家的雙重特質。憲之行事,既有邊郡人士的剛烈(責怒欲害韓遂者),又存士大夫的操守(拒不受不義之功)。這種特質使他在建安末年名震隴右,乃至二十年後朝廷猶"追嘉其事"。其子嗣續封關內侯,恰印證【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的家族倫理。

郭憲生平雖簡,然其"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的抉擇,在漢魏易代之際的功利浪潮中,猶如砥柱中流。後世讀史者,當於此等"小人物"事跡中,窺見華夏文明"殺身成仁"精神之不絕如縷。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5-20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郭憲之仁德與漢魏之際的士人風骨】

郭憲(?—220),字幼簡,涼州西平人,乃東漢太原郭氏支脈,其祖可溯至代北定襄。作為曹魏西平郡功曹,憲以"仁篤為一郡所歸"載入史冊,其事雖散見於【三國志】注引【魏略】等殘篇,然其人格光輝足為漢魏士風之典範。

一、亂世中的仁者抉擇
建安十七年(212),韓遂兵敗羌中,窮蹙歸附郭憲。時人皆欲擒遂邀功,憲獨斥曰:"人窮來歸我,云何欲危之?"此語直承【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之訓,更暗合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之旨。值得注意的是,憲所護乃朝廷欽犯(韓遂曾聯馬超反曹),其選擇實具政治風險。然其堅守"士有死不失義"(【說苑·立節】)的底線,展現出超越功利主義的道德勇氣。

二、拒名疏而全節義
田樂、陽逵斬韓遂首級後欲列憲名邀功,憲以"不忍生圖之,豈忍取死人要功"嚴拒。此中可見三重境界:其一踐行【禮記·檀弓】"君子不乘人於利"的處世原則;其二彰顯"義之所在,不傾於權"(【荀子·榮辱】)的士節;其三暗合老子"功成而弗居"的哲學智慧。曹操聞此事而嘆賞,恰說明漢魏之際雖權謀盛行,然正統價值觀仍以德行為貴。

三、爵祿背後的歷史隱喻
憲獲封關內侯實具象徵意義:建安末年的曹操集團正試圖構建"唯才是舉"與"德業並舉"的雙重用人標準。憲以德行獲爵,恰與同時期崔琰、毛玠等清流形成呼應。至正始年間(240-249)其子復得襲爵,更表明曹魏後期為調和名法之治與儒家倫理所作努力。司馬光【資治通鑑】未載此事,恐因魏晉史料散佚,然裴松之注所存吉光片羽,已足證漢魏士人精神傳承之不絕如縷。

郭憲之事,小而言是個人德行的彰顯,大而論實為漢末清議精神向魏晉名士風骨過渡的縮影。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的時代,憲能全其仁、成其義,雖位不過郡吏,然其風範足為後世鏡鑒。錢穆先生曾言"一時代之人物,必有一時代之精神",郭憲之"仁篤",正是漢魏之際士人在亂世中守護文明火種的精神寫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