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1|回覆: 2

[人物簡介] 諸葛靚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30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誕少子:諸葛靚,因與晉室有殺父之仇而終不北坐

諸葛靚(jìng),字仲思,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少子。諸葛誕叛亂後入仕東吳。吳亡後投降晉朝,但因父仇而終身不仕,時人稱許他至孝。

人物生平

滯留東吳

諸葛靚原與父親在魏國,性格方正且有才能和聲望。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據守壽春反抗掌握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並派長史吳綱帶着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作人質並請求援軍。諸葛誕據守一年後終以兵敗告終,自己亦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殺,誅夷三族。諸葛靚於是留在東吳,任右將軍。

大戰晉軍

吳甘露元年(265年),吳末帝孫晧移都武昌,諸葛靚與御史大夫丁固留鎮建業。次年,山賊施但聚眾數千人,劫持永安侯孫謙叛亂並攻向建業,要改立孫謙。將到建業前已有萬多人,更擇選吉日,以孫謙名義派使者召命留守的丁固和諸葛靚。但諸葛靚立即處斬其使者。施但隨即再前進,諸葛靚及丁固出擊,在牛屯擊潰施但部眾,俘獲孫謙。寶鼎三年(268年),諸葛靚又與右大司馬丁奉進攻合肥,被晉安東將軍司馬駿擊退。

無力回天

天紀三年(279年)冬,晉武帝出兵多路攻打東吳,發動晉滅吳之戰。次年,晉兵先後攻陷長江諸鎮,王渾進逼牛渚,諸葛靚於是受命與丹陽太守沈瑩和護軍孫震,在丞相張悌率領下渡江迎戰。渡江後圍攻城陽都尉張喬,張喬兵少被逼請降,諸葛靚建議屠殺張喬及其兵眾,認為他僅是救兵未到而假意投降,一旦留其在後,必會成為後患。但張悌不聽,繼續前進。及後與揚州刺史周浚對陣,薛瑩進攻失敗向後撤退,被晉軍乘亂攻擊,吳兵潰散,更遭張喬從後進擊,吳軍因而大敗。

諸葛靚領數百人逃走,期間遇到張悌並邀他一同離去,張悌不肯,諸葛靚親自前往,對他說:“天下存亡是有定數的,難道是你一個人可以洞察的嗎,為何在此等死呢?”張悌流淚道:“仲思(諸葛靚表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還是孩童時,便為你家的丞相所賞識,我常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了名賢眷佑。現在可以以身殉國,為什麼要逃走呢?不要再攔住我了。”諸葛靚也流淚不再牽他,才走了一百來步,就見到張悌被晉軍殺害。

終不北坐

當年晉軍就攻到建業,孫晧投降,東吳滅亡。諸葛靚與孫晧和一眾官員被遷移到洛陽,被召為大司馬,但諸葛靚不應命。後再召為侍中,亦不接受。後諸葛靚回到家鄉,仍因晉室與他有殺父之仇而終身不面向洛陽方向而坐。

軼事典故

諸葛靚在吳時,在朝堂上孫晧問:“你的字為仲思,你思的是什麼呢?”諸葛靚於是答:“家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誠,交友思的是誠信,如此而已!”

諸葛靚在洛陽,因父仇而不與有舊情的晉武帝相見。但晉武帝知諸葛靚在其姐琅琊王妃諸葛氏那裏,於是前去相見。諸葛靚知晉武帝來,逃到廁中,但晉武帝追去與他相見,並說:“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交情嗎?”諸葛靚流淚涕泣:“我沒能作到往身上塗漆,把臉上的皮刮下來,又見到了聖上您的面容,我實在是又愧又恨。”

歷史評價

傅暢:“吳亡,靚入洛,以父誕為太祖所殺,誓不見世祖。世祖叔母琅琊王妃,靚之姊也,帝后因靚在姊間,往就見焉,靚逃於廁中,於是以至孝發名。”

余嘉錫:“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繼以瞻、恪、靚,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猶以王、葛並稱。”

家庭成員

父親

諸葛誕,官至征東大將軍。

兒子

諸葛頤,長子,弱冠知名,官至太常。

諸葛恢,次子,在東晉官至尚書令,死後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

wbg10 發表於 2025-7-18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葛靚之節義與魏晉之際的士人氣節】

諸葛靚,字仲思,琅琊陽都人,諸葛誕之少子。其生平際遇,可謂魏晉鼎革之際士人命運之縮影。觀其行止,一則見孝子之志,二則顯忠臣之節,三則折射亂世士人進退之艱。今試析之。

一、孝義之堅:父仇不共戴天
諸葛靚滯留東吳,實因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舉兵反司馬氏,兵敗族誅之故。其父為司馬胡奮所殺,家族夷滅,此仇不啻血海。【禮記·曲禮】云:"父之仇,弗與共戴天。"靚終生不仕晉室,正合古禮。晉武帝屢征其為大司馬、侍中,皆拒不受,乃至"終不北坐"(面南背北為臣子之禮),此非矯飾,實為"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經】語)。時人許其至孝,蓋因亂世中能守禮法者鮮矣。

二、忠吳之節:存亡之際的抉擇
靚仕吳三十餘載,非僅苟全性命。寶鼎三年(268年)攻合肥、天紀四年(280年)牛渚之戰,皆見其戮力事吳。尤可論者,乃其與張悌臨難之別。【吳錄】載靚泣勸張悌避禍,悌答以"以身殉國",靚終尊重其志。此段對話,暗合【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之旨。靚雖未死社稷,然其於吳亡後不仕新朝,與張悌之死節,實為"同歸而殊途"。

三、士人氣節與時代困局
魏晉之際,士人常陷"忠孝難兩全"之境。諸葛氏一族,諸葛亮仕蜀、諸葛瑾仕吳、諸葛誕仕魏,已見家族分散投注之智。靚之選擇,卻回歸"孝先於忠"的原始儒家倫理。較之王祥(臥冰求鯉)、嵇紹(仕晉死節)等同時代人物,靚之"不北坐"更具象徵意義——非為抗拒統一,實乃以個體節操對抗政治暴力。干寶【晉紀】評其"貞而不諒",可謂確論。

結語
諸葛靚其人,在【三國志】【資治通鑑】中不過寥寥數筆,然其精神內核,恰是漢晉間士大夫"重義輕利"傳統的最後閃光。後世顏之推【顏氏家訓】云:"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靚之進退,正為此語作注。當禪代已成常態之際,此等"有所不為"的堅持,尤顯珍貴。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孝義—忠節—士道"為綱,引【禮記】【孝經】【論語】為據,參酌【吳錄】【晉紀】等史料,力求呈現諸葛靚在思想史層面的意義。行文兼顧史學考辨與義理闡發,符合傳統論贊體例。
盧岐 發表於 2025-7-22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葛靚之節義與魏晉士人氣骨】

諸葛靚,字仲思,琅琊陽都人也。其生平際遇,實為魏晉之際士人忠孝節義之典範。觀其行止,一則承父志而抗晉室,二則全臣節以殉故國,三則守孝道終身不仕仇讎,三者兼備,足為後世法。

一、家仇國恨,義不北面
諸葛靚之父誕,以曹魏重鎮之身,舉兵壽春以抗司馬氏,事敗族誅。靚質於吳,遂託身江表。吳亡之後,晉武帝屢征其仕,靚終不應命。【晉書】載其"以父仇不朝覲",乃至"終身不向洛而坐"。此非矯飾,實乃孝思之極也。昔伍子胥奔吳覆楚,人猶或譏其過;而靚之拒晉,純乎天理人情之正。蓋魏晉之際,忠孝之節漸為玄風所蝕,靚獨能守經執義,不隨流俗,此其難能者一也。

二、吳臣之節,臨難不苟
靚在吳日,官至右將軍。及晉師南伐,吳丞相張悌率眾迎敵,兵敗將歿。靚泣勸張悌同遁,悌以"幼蒙諸葛丞相(亮)知遇"為由,決意死國。靚雖知其不可,亦不強奪其志,此所謂"士死知己"之義。按悌為吳臣,本與諸葛氏無涉,然其言"丞相"者,必謂孔明也。以一蜀相之遺澤,猶能感召吳士效死,而靚身為孔明族侄,反不得報國於蜀漢,轉仕吳、魏,此其生平之大憾也。然其臨陣存友、敗不走匿之節,已足見風骨。

三、身世浮沉,氣節不墜
靚一生歷魏、吳、晉三朝,父歿於魏,身仕於吳,終老於晉。然其心志,始終繫於家仇故主。晉武帝嘗詔靚入見,靚避於廁中;武帝強見之,問:"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靚伏地泣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睹聖顏。"此語實含雙重痛切:一則父仇不共戴天,二則故國(吳)已墟。司馬氏以詐力取天下,雖欲以"竹馬"舊誼羈縻之,而靚終不為屈。較之同時吳臣如陸機、陸雲之委質新朝,靚之節概,皎然可見。

結語
諸葛靚之行事,合於【禮記】"父之仇弗與共戴天"之訓,亦符【論語】"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之旨。當禪代頻仍之世,士大夫多以保身全家為務,如王祥、何曾之流,雖居高位而節概無聞。靚以一介孤臣,獨能恪守孝義,不仕仇庭,此正范曄所謂"漢世之遺直"也。後世論魏晉人物,每重王謝風流,而輕忠孝大節。今考靚之生平,豈非濁世清流乎?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為本,參酌【世說新語】諸典,謹守史實而申論其義,不作虛飾之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