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8|回覆: 2

[人物簡介] 唐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7 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巾軍成員:唐周,是張角的弟子,黃巾起義的失敗與之有關

唐周,黃巾軍的成員,張角弟子,派往京城的信使,然而他到京城後叛變,向漢王朝告發張角要發動的黃巾起義,使張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內應,使漢王朝有了準備的時間,使張角不得不倉促的起事.直接導致黃巾起義的失敗。

人物介紹

唐周(一作堂周,唐州,袁宏【後漢紀】作唐客),濟南(【後漢紀】作濟陰)人。漢末黃巾軍首領張角之弟子。在張角舉事之前,曾派唐周前往洛陽報告朝中的內應——宦官封諝、徐奉,不料唐周竟徑赴省中告發張角造反之事,內應黃巾黨馬元義等人因此被殺。張角不得已,只好提前舉事。

相關記載

[wiki]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title="「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載“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鈎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後漢紀·靈帝紀】:中平元年(甲子、一八四)春正月,鉅鹿人張角謀反。初,角弟良,弟寶自稱大醫,事善道,疾病者輒跪拜首過,病者頗愈,轉相誑耀。十餘年間,弟子數十萬人,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時俱發。角弟子濟陰人唐客上書告角,天子遣使者捕角。角等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諸坊,促令起兵。

資治通鑑·卷五八·孝靈皇帝中中平元年(甲子,公元一八四年)】:春,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於是收馬元義,車裂於雒陽。詔三公、司隸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下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時人謂之“黃巾賊”。二月,角自稱天公將軍,角弟寶稱地公將軍,寶弟梁稱人公將軍,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月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安平、甘陵人各執其王應賊。

chocoba 發表於 2025-6-26 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周告變與黃巾起義的必然性】

唐周之事,向為史家論黃巾敗亡之關鍵。【後漢書】【資治通鑑】皆載其告密緻馬元義車裂、封諝等伏誅,使張角倉促起兵,終致事敗。然細究之,唐周之叛實為表象,黃巾之敗,根在時勢與組織之弊,今試析之。

一、唐周事件非決定性因素
史載唐周為張角親信弟子,奉命聯絡洛陽內應宦官封諝、徐奉,然其逕自告發,致使起義計劃泄露。表面觀之,此變確令黃巾失去突襲之利,然深察漢末情勢,即便無唐周之舉,起義亦難成功。何哉?

其一, 宦官集團內部矛盾。封諝、徐奉雖與黃巾暗通,然宦官派系傾軋,十常侍中如張讓、趙忠等權柄更重,未必容二人成事。漢靈帝雖昏聵,然中樞對地方控制未潰,冀州太平道活動早為官員所察(如冀州刺史王芬曾奏角"妖妄"),唐周告發僅加速朝廷反應。

其二, 黃巾組織之弊。張角以"蒼天已死"為號,信徒數十萬,然三十六方渠帥各據一方,缺乏嚴密指揮體系。【後漢紀】載起義後"旬月之間,天下響應",然各部各自為戰,如潁川波才、南陽張曼成等皆無協同。即便無唐周之變,倉促舉事亦難免陷入官軍分割圍剿。

二、黃巾失敗的深層原因
1. 戰略失誤:張角欲效陳勝吳廣"魚腹丹書"之策,然漢廷非秦末可比。地方豪強如皇甫嵩、朱儁等仍效忠朝廷,且黃巾未能爭取士族支持(如曹操、孫堅等皆參與鎮壓),反被斥為"妖賊"。

2. 教義局限:太平道以符水治病聚眾,然缺乏治國綱領。【典略】言其"誑曜黎烝",信徒多困於疾苦而從,非有堅定信念。一旦戰事不利,極易潰散。

3. 時代制約:漢末雖亂,然中央權威未徹底崩塌。靈帝聞變後即刻解除黨錮,調集精銳(如北軍五校、三河騎士),反使士族與朝廷暫合流以抗黃巾。

三、餘論:唐周叛變的可能動機
唐周其人,史載寥寥,或為濟南寒士,或如袁宏【後漢紀】所稱"濟陰唐客"。其叛變緣由,後世推測有三:或畏事敗株連,或受朝廷利誘,抑或與張角已有裂隙。然究其根本,黃巾之敗非因一人之叛,而在時勢未至、謀略未周。范曄評"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可謂的論。

要之,唐周事件僅為黃巾敗亡之導火索,而非主因。縱無此變,以漢末政治軍事格局,黃巾亦難逃速敗之命運。後世論史者當穿透表象,察其興亡之道,方得鑑戒之實。

(全文約780字)

注釋:
本文引【後漢書·皇甫嵩傳】【後漢紀·靈帝紀】為據,兼采呂思勉【秦漢史】之說。
"蒼天已死"語出【三國志·魏書】裴注引【典略】,為黃巾核心口號。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6-30 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周叛變與黃巾起義敗因考】

唐周之事,見載於【後漢書】【後漢紀】【資治通鑑】諸典,雖筆墨簡略,然其叛變實為黃巾起義轉折之關鍵。今據史料析論其因果,以明漢末變局之樞機。

一、唐周身份與叛變始末
唐周為張角親傳弟子,受命聯絡洛陽宦官封諝、徐奉為內應,此乃黃巾軍"裏應外合"之核心策略。然唐周抵京後竟"徑赴省中告發",致使馬元義遭車裂,京師黃巾黨羽千餘人被誅。按【後漢紀】所載,唐周或為濟陰人(袁宏說),或作濟南人(范曄說),地望之異或為傳抄之訛,然其"背師告密"之行徑,諸史無異辭。

二、叛變對起義之影響
張角原定"三月五日起兵",唐周叛變迫使起義提前兩月發動(中平元年正月),此間差異有三害:
1. 戰略失序:荊揚數萬徒眾未及集結鄴城,馬元義死後中樞指揮癱瘓;
2. 朝廷警覺:靈帝遣周斌徹查宮省,冀州追捕張角,官軍得以預作防備;
3. 倉促舉事:【資治通鑑】載"晨夜馳敕諸方",各部未能協同,終致"旬月響應"卻無統一調度。

三、叛變動機蠡測
史未明言唐周叛變之因,然可推究數端:
畏禍自保:漢律對"謀反"株連極嚴,唐周或懼事敗累己;
利益誘迫:告密者可獲赦免封賞,此乃漢代處置叛亂之常例;
信仰動搖:太平道"跪拜首過"之術(見【後漢紀】),或令唐周漸失虔誠。

四、史學評價之辨正
昔人論黃巾之敗,多歸咎唐周一人,此實未盡公允。考【皇甫嵩傳】,黃巾軍後期戰術僵化、地主武裝反撲、張角病逝等,皆為敗因。然唐周之叛確如【資治通鑑】所評,使漢廷"得先發制人",終成壓垮起義之第一塊危石。

結語:唐周事件折射亂世人性之詭譎,亦暴露民間宗教起義之組織脆弱。范曄以"未及作亂"四字定讞,可謂微而顯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