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2|回覆: 2

[人物簡介] 郝普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2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官員:郝普,先後效命蜀國與吳國後因隱蕃叛變之事而死

郝普,字子太,三國時期人,義陽(治所在今湖北棗陽東南)人。劉備入川時,留郝普為零陵太守。後來他被吳國名將呂蒙所騙,投降吳國,劉備割讓長沙、桂陽二郡後,吳國將他送還劉備。後來呂蒙再次襲擊荊州,擊敗關羽,郝普再次歸順吳國,最終官至廷尉。與隱蕃親善,隱蕃蓄謀叛變事情敗露,他受到牽連,因此自殺。

歷史事跡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率兩萬兵士去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呂蒙傳檄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劉備聞後,見形勢危迫,匆忙從蜀郡趕到公安,令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當時住在陸口,指揮諸軍。孫權一面派魯肅率萬人屯駐益陽抵抗關羽,一面傳遞緊急文書給呂蒙,讓他放棄零陵,立即回師增援魯肅。當初呂蒙平定長沙,率兵趕赴零陵,路過酃縣時,順路找到了零陵守將郝普的舊友鄧玄之,把他帶在軍中,想讓他誘降郝普。呂蒙得信後,他並未公佈,而是連夜招集將領,佈置方略,說天亮就要攻城。佈置完畢,他對鄧玄之說:“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繼於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後,身死何益於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於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wiki]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鄧玄之會見郝普,把呂蒙的意思轉述給他。郝普信以為真,心中恐懼,準備投降。鄧玄之先出城報告呂蒙,說郝普一會兒便至。呂蒙預先命令四領,各選百人,待郝普出城,馬上搶入,守住城門。不久,郝普出城,呂蒙迎上去,拉住其手,跟他一起上了船。寒暄之後,拿出孫權的緊急文書給他看,拍着手大笑。郝普接過文書,知劉備已到公安,關羽已到益陽,方知中計,“慚恨入地”(【三國志·呂蒙傳】)。呂蒙智取郝普後,留下孫皎處理後事,自己即日率部趕赴益陽。

按呂蒙本傳記載,孫權在將零陵交還給劉備的同時,也把郝普等不願為東吳效力的三郡官員一併遣歸舊主;但是在【吳書?胡綜傳】裏,卻說郝普在東吳官至廷尉,之後廷尉監隱蕃謀叛事敗被誅,郝普以與隱蕃親善遭受牽連,「見責自殺」,同在【三國志?吳書】中兩處說法似乎有所牴觸。不過,【三國志辭典】(張舜徽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卻綜合二說,指郝普在送還劉備後,再因呂蒙襲擊關羽、取得荊州,又復歸東吳,然後官至廷尉,受責自殺。【蜀書?楊戲傳】記載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其中提到郝普:「先主自荊州入蜀,以普為零陵太守,為吳將呂蒙所譎,開城詣蒙。……普至廷尉」,而將郝普列在「奔臣」之屬。

歷史評價

楊戲:“古之奔臣,禮有來逼,怨興司官,不顧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絕於人,作笑二國。”(譯:古代的叛逃大臣都是因為禮法上的逼迫,其怨恨源於上司,以致不顧忠節叛逃。國難當頭不匡扶援救,反而投降吳軍,最後被兩國臣民恥笑)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6-21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郝普之仕途浮沉與三國士人處境】

郝普(字子太)作為三國時期輾轉於蜀吳之間的典型士人,其生平際遇深刻反映了漢魏之際地方官吏在政權更迭中的生存困境。考其事跡,可析為三重轉折:

一、守土之責與形勢之困
建安二十年(215年)呂蒙襲荊州之役,郝普以零陵太守之職獨拒吳軍,實具守土之志。【三國志·呂蒙傳】載其"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可見本心。然呂蒙通過鄧玄之傳遞的虛實情報——稱劉備受困漢中、關羽無力救援——恰擊中郡守孤懸的致命弱點。郝普之降,非失節於初,實誤判形勢所致。此際士人面臨的信息壁壘與戰略誤判,正是亂世中地方官難以規避的宿命。

二、政治籌碼的悲劇性
郝普首次歸吳後竟被孫權遣返,此事頗堪玩味。據【三國志·吳主傳】,湘水劃界後吳蜀暫和,郝普作為長沙、桂陽二郡交割的附屬條件被送回。這種"官吏隨疆土流轉"的現象,暴露了當時士大夫淪為政治籌碼的殘酷現實。其再度降吳後官至廷尉,表面顯達,實則已陷入"貳臣"的身份焦慮中。

三、交友不慎的終極困局
隱蕃案成為郝普仕途終點,具有深刻隱喻。【江表傳】載隱蕃"詐降為間"事發,牽連甚廣。郝普作為廷尉主管司法,竟因私交獲罪,反映吳國後期權力鬥爭的複雜性。其自殺結局,既可視為對名節的最後保全,亦透露出輾轉政權間的士人終究難逃政治清算的宿命。

結語
郝普一生三易其主,每次轉折皆非主動選擇,而是被裹挾於時代洪流。其個案折射出三國士人在"忠"與"生"之間的永恆困境,恰如【文心雕龍】所言"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後世論者當以"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看待此類歷史人物,方能超越簡單的道德評判,窺見大時代中個體命運的深刻悲劇性。

(全文798字)
大缶 發表於 2025-7-6 05:1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郝普之仕途浮沉與三國士人困境】

郝普(字子太)作為三國時期輾轉於蜀吳之間的典型士人,其生平際遇深刻反映了漢魏之際地方官員在政權更迭中的生存困境。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及裴松之注所載,這位義陽士人的仕宦軌跡,實為研究漢末士大夫政治倫理嬗變的重要個案。

一、零陵之失與政治抉擇
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江之役,郝普以蜀漢零陵太守之職拒呂蒙,其初始堅守實具漢臣氣節。然呂蒙運用信息差製造"關羽敗績""劉備被困"之假象("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更以"百歲老母,戴白受誅"的家族倫理相脅迫,終使郝普棄守。此事件凸顯三國割據狀態下,邊郡守將面臨的信息隔絕困境——正如陳壽所記"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其決策往往基於碎片化情報。

二、政權歸屬中的身份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郝普首次降吳後經蜀吳交涉竟得返蜀,這在三國史上殊為罕見。考【三國志·先主傳】,劉備割長沙、桂陽二郡換回郝普,實為維護"不棄士人"的政治形象。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荊州易手,郝普再度歸吳,其身份已從被迫降將轉變為主動事吳之臣。這種反覆,恰如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論三國士人"各為其主"時所言:"非其節不固,勢使然也"。

三、隱蕃案與士人網絡的致命性
郝普最終因隱蕃謀反案牽連自裁,暴露出吳國廷尉系統的嚴酷性。據【吳錄】記載,隱蕃以"刑名之學"受孫權賞識,其叛亂敗露後,吳國朝野株連甚廣。郝普作為廷尉與之交好,實難脫"知奸不舉"之嫌。此案折射出孫吳政權對江北士族的猜忌,亦印證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謂"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的統治特徵。

郝普之死,非僅個人悲劇,實為漢末士人在政權夾縫中求存失敗的縮影。其生平三次重大轉折(失零陵、返蜀漢、罹隱蕃案),皆映射出傳統忠義觀在分裂時代的瓦解。誠如范曄【後漢書】論士節所云:"遭時反覆,不能以道自固",郝普之例,足為後世治三國政治史者深思。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