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0|回覆: 0

[成語典故] 路不拾遺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6 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路不拾遺】相關人物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路不拾遺】涵義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路不拾遺】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路不拾遺】辨析

【路不拾遺】讀音:lù bù shí yí

【路不拾遺】近義詞:夜不閉戶、路無拾遺

【路不拾遺】反義詞:渾水摸魚、巧取豪奪

【路不拾遺】用法:緊縮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路不拾遺】造句

1、中文課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引申一下。

2、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很好,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

3、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正是社會治安良好的最佳寫照。

4、爹爹常說,華下天府是文化禮義之邦,王道教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仁義和愛。

5、如果再有十年,一切風調雨順的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再是傳說,中原大地將成為真正的世間桃源,人間樂土。

6、這個小鎮的治安還算良好,居民雖然不能夜不閉戶,最少大家路不拾遺

7、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並非只是一種奢望。

8、當今世界,哪個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9、就當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夠做到路不拾遺的君子,恐怕為數不多。

10、你可知,我夢有個路不拾遺的大同社會;我祈盼天下為公,講信修睦外戶而不閉。

【路不拾遺】成語典故:

秦孝公任用商鞅為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他鼓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由於商鞅積極推行變法,秦國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願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路不拾遺】成語接龍:

路不拾遺→遺臭萬年→年穀不登→登界遊方→方便之門→門禁森嚴→嚴於律己→己溺己飢→飢鷹餓虎→虎口拔牙→牙白口清→清宮除道→道殣相屬→屬垣有耳→耳聽心受→受制於人→人神同嫉→嫉閒妒能→能言快語→語笑喧譁→嘩世取名→名同實異→異寶奇珍→珍饈美饌→饌玉炊珠→珠璧交輝→輝光日新→新益求新→新愁舊恨→恨海難填→填街塞巷→巷議街談→談議風生→生張熟魏→魏紫姚黃→黃天焦日→日省月修→修辭立誠→誠惶誠恐→恐後無憑→憑軾旁觀→觀往知來→來回來去→去粗取精→精神煥發→發憤自厲→厲精更始→始終不易→易子而食→食不餬口→口不擇言→言談林藪→藪中荊曲→曲意承迎→迎來送往→往返徒勞→勞思逸淫→淫言詖行→行遠自邇→邇安遠至→至聖至明→明若觀火→火燒火燎→燎髮摧枯→枯木再生→生老病死→死骨更肉→肉飛眉舞→舞文玩法→法海無邊→邊塵不驚→驚心吊魄→魄消魂散→散傷丑害→害群之馬→馬捉老鼠→鼠竄狼奔→奔走如市→市井小人→人心喪盡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6-13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路不拾遺"的政治倫理意蘊】

"路不拾遺"作為法家治世的理想境界,其深層意涵遠非表面治安現象所能涵蓋。考【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國無盜賊,道不拾遺",實為商鞅"以刑去刑"法治思想的具象化呈現。本文擬從三個維度闡釋這一成語的政治倫理價值。

一、法度嚴明之效
商鞅變法"立木建信"的典故,揭示出"路不拾遺"的法治基礎。【商君書·畫策】云:"刑生力,力生強",其"連坐法"與"告奸令"構建起嚴密的社會監督網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秩序非純賴道德自覺,而是通過"賞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制度設計,使"民不敢試法"。考古發現的雲夢秦簡證實,秦國律令對盜竊行為確有嚴苛懲處,此為"道不拾遺"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經濟均衡之果
【商君書·墾令】強調"民不逃粟",變法通過"廢井田""獎軍功"等措施重構利益分配。睡虎地秦簡【田律】顯示,秦國建立完善的戶籍與授田制度,使"民有所恃而不盜"。經濟史研究指出,秦國農戶實際占田面積較六國多三成,這種相對公平的資源分配,才是"夜不閉戶"的物質基礎。管子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於此可得印證。

三、文化教化之功
法家雖重刑罰,亦講"以法為教"。【商君書·定分】主張"置法官以為天下師",將法律條文刻於器物廣泛傳播。近年出土的裏耶秦簡顯示,秦國基層官吏定期向民眾宣講律令,這種法治教化使"萬民皆知所避就"。與儒家"恥感文化"不同,法家塑造的是"畏法文化",二者殊途同歸,皆可達致"路不拾遺"的治理效果。

當代社會治理中,"路不拾遺"的啟示在於:良好秩序需法治威懾、經濟保障、文化教化三者協同。商鞅變法"期年之後,道不拾遺"的記載雖有理想化成分,但其"信賞必罰"的治理邏輯,至今仍具借鑑價值。真正的"路不拾遺",當是制度約束下形成的文明自覺,此乃中華治理智慧的永恆命題。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6-18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路不拾遺"的政治倫理意蘊】

"路不拾遺"作為法家治世的理想境界,其深層意涵遠非表面治安現象所能概括。考【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國無盜賊,道不拾遺",實為商鞅"以刑去刑"法治思想的具象化呈現。本文擬從政治倫理維度,解析此成語蘊含的三重治理智慧。

一、法度嚴明的基礎性
商鞅變法"立木建信"的典故,揭示"路不拾遺"首先源於法令的確定性。【商君書·畫策】云:"刑生力,力生強",正是通過"連坐""告奸"等制度設計,使民眾形成"不敢拾"的守法意識。這種"法必行,行必果"的治理邏輯,與儒家"道之以德"形成鮮明對照。考古所見秦簡【法律答問】中關於"拾遺物"的詳細規定,印證了法家"事皆決於法"的實踐路徑。

二、社會信任的建構性
"不拾遺"現象本質是人際信任的投射。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商鞅"獎勵耕戰"的政策使"民富而府庫實",為道德自律奠定物質基礎。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載"清廉敦愨"的官箴,說明制度約束與道德教化實為相輔相成。這種"法令—利益—德性"的三維互動,構成了社會治理的完整鏈條。

三、政治正當性的象徵性
在先秦政治話語中,"道不拾遺"常與"畫衣冠異章服"並稱,成為王權合法性的重要符碼。【呂氏春秋·慎大覽】記載商湯"網開三面"而諸侯歸心,揭示這種治理境界具有超越時代的典範意義。漢代【鹽鐵論】稱頌"商君相秦"使"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實則是對"良法善治"的永恆追慕。

當代社會治理中,"路不拾遺"的現代轉化應注重:其一,法治建設須保持"徙木立信"的公信力;其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當協同共進;其三,傳統治理智慧需要創造性轉化。昔孔子贊管仲"民到於今受其賜",商鞅變法雖遭車裂,然其"立法以教民"的治理邏輯,至今仍閃耀着智慧之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