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55|回覆: 0

[成語典故] 事半功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9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事半功倍】相關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事半功倍】涵義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費力小,功效大。 事情比別人用時少,卻比別人收穫多。

【事半功倍】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事半功倍】辨析

【事半功倍】讀音:shì bàn gōng bèi

【事半功倍】近義詞:一舉兩得、一箭雙鵰、一石兩鳥

【事半功倍】反義詞: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事半功倍】造句

1、好方法事半功倍,好習慣受益終身。

2、不要熬夜太晚,上課45分鐘利用好,絕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事情要求方法,才會有條不紊,事半功倍。要讓自己成為樂團的指揮,客戶成為演奏的樂手,一切由我們來控制。

4、種莊稼要不務農時,教育孩子要適時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事半功倍的學習效率讓他節省了不少時間。

6、他工作得法,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在學習中要善於開動腦筋,摸索規律,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

9、沒有什麼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沒有什麼比事半功倍更困難。

10、善於把握事物的規律,掌握事物的正確動向,你就會事半功倍,而後取得最後的成功。

【事半功倍】成語典故: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裏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後來人們便根據孟子所說的這兩句話,引申為“事半功倍”,用來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事半功倍】成語接龍:

事半功倍→倍道兼行→行俠好義→義漿仁粟→粟紅貫朽→朽棘不雕→雕蟲篆刻→刻不容松→松喬之壽→壽元無量→量如江海→海水桑田→田連阡陌→陌路相逢→逢場作樂→樂道好古→古琴價高→高明遠識→識微知著→著書立說→說來話長→長江天塹→塹山堙谷→谷馬礪兵→兵不逼好→好行小惠→惠然之顧→顧名思義→義不容辭→辭不獲命→命辭遣意→意氣高昂→昂然自若→若即若離→離本趣末→末節細行→行步如飛→飛蛾投火→火光燭天→天理不容→容光煥發→發蹤指示→示貶於褒→褒衣危冠→冠冕堂皇→皇天上帝→帝王將相→相知恨晚→晚節不終→終始若一→一無長物→物阜民康→康莊大道→道不掇遺→遺恩餘烈→烈火辨日→日陵月替→替天行道→道西說東→東徙西遷→遷延觀望→望梅閣老→老而不死→死而無悔→悔之無及→及笄年華→華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成名就→就虛避實→實繁有徒→徒託空言→言必有物→物競天擇→擇善而行→行同能偶→偶燭施明→明媒正禮→禮先壹飯→飯蔬飲水

趙耶 發表於 2025-6-18 06:5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事半功倍"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事半功倍"作為源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經典成語,其思想內涵遠超出普通效率概念的範疇。孟子所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實為儒家"時中"智慧的精妙體現。本文將從義理闡釋、實踐邏輯與現代轉化三個維度,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價值。

從義理層面看,孟子此說建立在其"仁政"思想體系之上。所謂"事半",非指偷工減料,而是強調把握歷史時機("惟此時為然")與順應民心向背。戰國時期,百姓苦於戰亂,施行仁政的邊際效用遠勝文王時代,此即"事半功倍"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指出:"時異則事異,善用其時者,用力少而成功多。"這種時勢判斷能力,正是儒家"知幾其神"的智慧結晶。

就實踐邏輯而言,"事半功倍"蘊含着方法論的三重境界:其一為"辨勢",即孟子對齊國地廣人多優勢的認知;其二為"乘時",把握"民之悅之"的心理契機;其三為"得法",通過仁政實現治理效能的非線性增長。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延伸此理:"在事上磨鍊,尤要識得頭腦。"所謂"頭腦",正是找准發力點的關鍵智慧。古代農書【齊民要術】記載的"順天時,量地利"原則,與孟子的效率觀異曲同工。

置於現代語境下,"事半功倍"思想對當代人具有三重啟示:首先,在個人發展層面,強調核心能力的精準培養而非盲目努力,如黃宗羲所言"工夫在緊要處";其次,在組織管理中,暗合帕累托效率原則,啟示我們要聚焦20%的關鍵因素;最後,在社會治理方面,呼應"精準施策"的現代治理理念。清儒焦循在【孟子正義】中的註解尤為精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事不勞而效速。"

當代社會常見"內捲化"困境,恰是"事倍功半"的反例。重溫孟子智慧,我們當領悟:真正的效率源於對規律的把握、時機的判斷和方法的優化。這種古老的東方智慧,與西方"槓桿效應"理論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人類追求效能的永恆智慧。學者錢穆曾言:"中國古人論事,最重'時位'二字。"此語可謂道破"事半功倍"的玄機。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7-3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事半功倍"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事半功倍"作為源自【孟子·公孫丑上】的經典成語,其思想內涵遠超出普通效率概念的範疇。孟子所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實為儒家"時中"智慧的生動體現。本文將從義理闡釋、實踐要訣及現代啟示三個維度,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價值。

一、義理本源的哲學闡釋
在戰國紛爭的背景下,孟子與公孫丑論政時提出此說,其核心在於把握"時勢"與"方法"的辯證關係。所謂"半古之人",非謂努力減半,而是強調在正確時機("惟此時為然")運用恰當方法(仁政),方能實現功效倍增。這與【周易】"變通者,趣時者也"的思想一脈相承,體現了儒家對客觀規律的主觀能動把握。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指出:"乘勢而行,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正是對此的精闢註解。

二、實踐運用的三重境界
1. 明時知勢:如農諺"不違農時"所示,把握事物發展的關鍵節點。文王百裏興邦正在於順應民心向背之勢。
2. 得法循理: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論的選擇決定成效。孟子強調仁政作為治國之法,實為根本之道。
3. 主客相諧:王陽明言"知行合一",當主體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相契合時,自然呈現"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效果。現代管理學中的"二八法則"恰與此古訓暗合。

三、現代生活的啟示價值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掌握"事半功倍"的智慧尤為迫切。其一於教育領域,當效法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其二在職場實踐,需領會【孫子兵法】"善戰者求之於勢"的謀略;其三至個人修養,應踐行荀子"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善用外物之道。然須警醒者,切不可將"事半功倍"誤解為投機取巧,其本質仍是【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規律把握。

結語:
"事半功倍"作為中華效率智慧的結晶,其價值不僅在於實用技巧,更在於培養"審時度勢"的思維品格。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尤當傳承這一思想精髓,使古智今用,讓傳統智慧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光彩。誠如程頤所言:"隨時變易以從道也",這才是"事半功倍"給予當代人最深刻的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