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1|回覆: 0

[道學研究] 於天罡:『治大國若烹小鮮』的五重涵義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6 0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年七一,習總書記號召全黨

今年七一,習總書記號召全黨

今年七一,習總書記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忘初心的要義之一,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就是要傳承和創新『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在回答『領導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感受是什麼』時說道:『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德國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德國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讚賞中國的建設成就,問道:『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最急迫、最關心的是什麼?』習總書記答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再大的成就除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大。中國這條大船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千古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通行本全文如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何謂『治大國若烹小鮮』?古今引者頗眾,注家甚多,解用各異,字面的一般意思就是:治理大的國家就如同烹調小魚。我以為,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發明如下:一曰正顏色,二曰調五味,三曰掌火候,四曰不折騰,五曰合時宜。

1何謂正顏色?

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形、意、養,其中食色居首位。【論語】記載,孔子對飲食很有研究,也很講究,有『色惡不食』之忌。引申到治國理政,就是江山社稷不能易幟、政權國體不能變色。20世紀末期以來在一些國家發生的所謂顏色革命,其用意正在於此,務須警惕。具體到當下的中國,最根本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權不能變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不能變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色,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本質不能變色。如果我們變色而惡,甚至失色而惡,就會犯下『色惡不食』的大忌,就會辜負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文明的選擇。

2何謂調五味?

【呂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記載,伊尹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其中有言:『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而且提出要達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的『至味』境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對齊景公說:『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引申到治國理政,就是要實現各民族、各種族、各階層等的精神信仰、思想文化、權利義務和利益分配的和諧,其至高境界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如果失調失和,不僅會有損美食,還會有害健康。當然,調和五味不是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更不是無原則的大鍋飯和一勺燴,而是要『滅腥去臊除膻』。孔子的『不食』之忌也有『臭惡不食』『食饐而餲,魚餒肉敗不食』,意思是說,食物有異味不食,食材腐敗變質也不能食。用老百姓的俗話說就是,決不能讓一條魚腥了一鍋湯。

3何謂掌火候?

【呂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記載,伊尹以滋味說湯時還言道:『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依此看來,掌火候不僅要循理數,還要和道術,於今日說來,這簡直就是一門領導科學、領袖藝術。若掌握不好火候,鍋中小魚則或未熟、或夾生、或焦糊,甚至濺出了湯油、燒壞了鍋底。引申到治國理政,就是要遵循規律,既要有危機感、使命感,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又不能脫離實際、好大喜功,急躁冒進。凡出政令律法,尤其是改革變法之新政更要掌握好火候,否則則可能適得其反。故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4何謂不折騰?

古今注家,多取此義。唐玄宗注曰:『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韓非子·解老】篇曰:『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詩經·檜·匪風】毛傳也有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引申到治國理政,就是路線方針、政令律法不可苛繁多變,不可勞民傷財,更不可動搖社稷國本,而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動搖,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激發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古往今來,瞎折騰的歷史教訓不可勝數。然不折騰不是不改革、不變法,而是不能數改無章、多變無常,不能傷民本,不能害國本,不能魚碎鍋翻。用習總書記的話講就是:『中國這條大船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5何謂合時宜?

古人認為,五味源於五行,入於五臟,有其天時地利,人當合之。三餐不能不時而食,四時不能反季而食,若不合時宜,美食則未必就是善食。當然,就取食材而言,還不能涸澤而漁,違禁而捕。孔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老子曰:『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帛書乙本)【易】曰:『終時乾乾,與時偕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引申到治國理政,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改革開放,統籌國情世情,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與時偕行,與時俱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以合乎歷史發展之潮流、社會進步之規律、文明演進之大勢,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介紹

於天罡,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名家、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理事、老子研究專家,現任吉林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兼任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炎黃國學書院副院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婦女人才專業委員會委員,【超星學術視頻】【說文解字】【職業指南】電視頻道主講嘉賓。近年來,為黨政機關、大專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做有關管理、國學和女性成長等教育培訓諮詢四百餘場次

丁裏 發表於 2025-7-8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治大國若烹小鮮"五重涵義發微

於天罡先生所論"治大國若烹小鮮"五重涵義,誠為精闢之見。今試從國學角度,對此五義作進一步闡釋。

正顏色者,實乃治國之根本。【論語·鄉黨】載孔子"色惡不食"之說,非僅言飲食之道,實寓政治深意。朱子注曰:"色惡則味必變,食之恐傷人。"治國亦然,若根本動搖,則國將不國。故【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正道明德,方能固本培元。

調五味之道,可比於治國之平衡藝術。【尚書·洪範】言"五行"、"五味",實為治國之要。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即調和社會各階層利益之謂。如同烹調需鹹淡適宜,治國亦需剛柔相濟、寬嚴得中。

掌火候之要,在於審時度勢。【周易】強調"時中"之道,【孟子】言"孔子,聖之時者也"。治國如同烹鮮,火候不及則生,過之則焦。故【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不折騰之理,深合道家無為而治之旨。【道德經】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韓非子解老子曰:"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此即政策需保持穩定性、連續性之謂。

合時宜之道,乃與時俱進之智慧。【周易·繫辭】云:"變通者,趨時者也。"如同烹調需隨季節變化而調整,治國亦需因時制宜。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此即繼承與創新之辯證。

要之,"治大國若烹小鮮"五義,實融匯儒道精髓,既重根本原則,又講方法藝術;既需堅守正道,又要靈活變通。此中智慧,於今治國理政,猶有深意焉。習總書記屢引此語,正是對中華優秀治國智慧的傳承與弘揚。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7-18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理智慧

於天罡先生對"治大國若烹小鮮"五重涵義的闡發,誠為精闢之論。此語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實為道家治國理政思想之精髓。今試從國學視角,對此五義作進一步申說。

其一"正顏色",實關治國之根本。【論語·鄉黨】載孔子"色惡不食"之說,非僅言飲食之道,更寓政治倫理。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治國者首重立國根本,猶烹調必先正其色。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正因其始終持守文明底色,此即文化自信之源。

其二"調五味",乃中和之道的體現。【尚書·洪範】言"五行",【周禮】載"五味",皆以調和為要。治國如調鼎鼐,需使各方利益相濟,如伊尹以滋味說湯王治天下。今日中國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正是此理的現代詮釋。

其三"掌火候",關乎施政之時效。【易經】強調"時中",孔子謂"過猶不及"。老子云"動善時",治國舉措需審時度勢,政策推行當如廚師把握火候,不急不緩。習總書記所言"如履薄冰",正是此意。

其四"不折騰",體現無為智慧。【道德經】云"治人事天莫若嗇",韓非解"烹小鮮"謂"不擾也"。治國者當知"為無為"之妙,尊重客觀規律。改革開放"不折騰"的智慧,使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其五"合時宜",乃與時俱進的古訓。【周易】有"與時偕行"之教,王弼注老子謂"因物自然"。今日中國既堅守根本又創新發展,正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生動實踐。

要之,"治大國若烹小鮮"五義,既含治國大道,又具操作智慧。從伊尹以滋味論治到今日治國理政,此語歷久彌新。習總書記多次引用此典,既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亦展現中國領導人深湛的國學修養。吾輩研習國學,當如此般,既探賾索隱,又經世致用,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