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8|回覆: 1

[成語典故] 江郎才盡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2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江郎才盡】相關人物

江淹 張協

【江郎才盡】怎麼讀:

jiāng láng cái jìn

【江郎才盡】涵義

比喻才思減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江郎才盡】出處

【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江郎才盡】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江郎才盡】近義詞:黔驢技窮、江淹才盡、才疏學淺、才思枯竭

【江郎才盡】反義詞:出類拔萃、初露鋒芒、才華橫溢、才高八斗

【江郎才盡】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歷仕三朝

張協(?~307?),字景陽。 西晉文學家,安平(今屬河北省)人。父親張收,蜀郡太守。張協少有俊才,與兄長張載齊名。

【江郎才盡】造句

1、本來是一個有才華的青年,就這樣被捧得暈頭轉向,最後弄得江郎才盡。

2、這幾位作家久未有作品問世,是否已經江郎才盡?

3、他已經江郎才盡,已經放棄了希望和改變,還指望以“不作為”來贏得2012年的選舉。

4、一副好的繪畫藝術創作,大多都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完成的,創作過程中常常會讓你覺得“江郎才盡”,又常常會讓你感遇“柳暗花明”。

5、有些時候所以會感到江郎才盡,也許是因為我們對生命的熱情消退了。

6、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7、如果不持續努力,即使是有點天分,也會江郎才盡。

8、他開始恐慌,他怕會失去這段旋律然後從此江郎才盡。

9、這位作家年輕時十分出色,得獎後不再努力,現在看來已經江郎才盡,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了。

10、我已經江郎才盡,我不認為我可以再寫出任何流行樂了。

【江郎才盡】歷史典故經過: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1-2]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才不盡】)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5-3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江郎才盡"現象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啟示】

"江郎才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典故,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所示。南朝江淹晚年文思衰退之事,經【南史】記載而演變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批評術語。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剖析這一文化現象。

一、典故源流考辨
【南史·江淹傳】所載"五色筆"傳說,實為六朝志怪筆法之遺存。考江淹生平,其文學創作確實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徵:早期【恨賦】【別賦】堪稱駢文典範,而晚年作品如【自序傳】則趨於平實。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文獻【詩品】評價江淹"善於摹擬",暗示其創作本就存在依賴前人範式的特質。所謂"才盡",或許正是摹擬能力隨年歲增長而自然衰退的表現。張協"索錦"傳說更將這一現象神秘化,反映出古人對創作力消長的神秘主義解釋。

二、文化心理探微
此典故折射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重焦慮:其一為"傷逝"意識,陸機【文賦】"懼蒙塵於叩缶"即此寫照;其二系"名實"之辨,王充【論衡·書解篇】早有"名高天下而實不副者"的警示;其三乃"通變"困境,劉勰【文心雕龍】專論"通變",指出"文變染乎世情"。江淹現象本質上是對文學創作規律的認識不足——將特定階段的風格轉變簡單歸因為才力衰竭。

三、當代啟示價值
在現代創作語境下,"江郎才盡"的啟示尤為深刻。首先需破除"才華神話論",創作力的維持實賴持續積累,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即是明證。其次當建立科學的創作認知,如葉嘉瑩提出"興發感動"說,強調生活體驗的更新。最後要警惕商業化寫作對創作力的透支,王國維【人間詞話】"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辯證思維仍具指導意義。

結語:
"江郎才盡"作為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坐實某個歷史人物的創作衰退,而在為後世提供永恆的鏡鑒。真正的創作生命,從來不是天賦的靜態呈現,而是如杜甫所言"轉益多師是汝師"的持續精進過程。當代寫作者當超越典故的悲觀暗示,在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辯證中重獲創作生機。

(全文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