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56|回覆: 2

[中醫理論] 【本經】『防風』解表,勝濕止痙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5 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生山澤。』(【本經】)

    防風,升發而能散,有祛風解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表證,風寒、風熱皆可,但由於防風性燥,故偏於治療風寒。臨床上防風常配伍荊芥,二者相輔相成,有達腠理、發汗散邪的作用,『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另外,防風常配伍紫蘇、桂枝、附子、生薑等治療風寒感冒,防風常配伍薄荷、連翹等治療風熱感冒,余臨床常用再造散治療素體陽虛又外感風寒之證,用加味香蘇散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氣滯之證,用銀翹散加防風治療外感風熱之證,用九味羌活湯治療外感風寒內有蘊熱之證,均有顯著療效。

    防風能通治一切風邪,故其治風作用不僅限於治療上述風邪傷衛證,還可祛風止痙、勝濕止痛,誠風藥之首屈一指者矣,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風邪侵襲上焦,導致頭痛、眩暈、目盲者,常配伍川芎、細辛、白芷、桑葉、菊花,如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風寒濕邪侵襲周身,導致骨節疼痛、四肢攣急者,常配伍羌活、獨活、威靈仙、秦艽等,如羌活勝濕湯;風邪客於胸中,遏制胸中清陽之氣,導致煩滿、脅痛者,常配伍瓜蔞、薤白等。

    破傷風以及一切癰疽難以收口者,乃風毒侵襲皮肉破潰之處也,症見雙眼抽搐、牙關緊急、角弓反張者,常配伍天南星、白附子、全蠍、蜈蚣等,如玉真散;風邪中於大腸,致腸風下血、痔瘡、脫肛等症,常配伍槐角、地榆、側柏葉、枳殼等,如槐花散;風邪侵襲皮膚,致皮膚瘙癢難耐者,常配伍黃柏、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如防風通聖散。

    防風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配伍不同的藥物,治療作用不同。既能發汗,又能止汗:防風配伍羌活等治療表實無汗,見於九味羌活湯,配伍黃芪、白朮等治療表虛自汗、盜汗,見於玉屏風散。既能止瀉,又能通便:防風配伍陳皮、白朮、白芍等治療脾虛泄瀉;見於痛瀉要方、昇陽益胃湯、蒼朮防風湯,配伍枳實、大黃等治療風秘、氣秘,見於搜風順氣丸。

    防風雖為風藥之潤劑,但其性仍屬溫燥,故肝風內動之證不宜使用,應予以柔潤熄風。防風為泄風之良劑,以走竄宣散見長,故血虛生風之證不宜使用,否則會加重其病情也。

濟世 發表於 2025-6-29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防風之性用及其臨證配伍精要】
防風者,【本經】尊為『治大風』要藥,其性甘溫而潤,走十二經,具升發疏達之能,誠風藥中潤劑也。今就經文所述,參以歷代醫家心法,析其性用如次。

一、解表祛風,雙調寒熱
防風『主大風』之功,首在解表。其性雖偏溫而不燥烈,故風寒、風熱皆可配伍施用。施今墨謂『荊防為外感證之平劑』,實得中和之妙。風寒證配紫蘇、桂枝,取辛溫解表;風熱證佐薄荷、連翹,成辛涼透邪。尤妙在再造散、九味羌活湯等方中,防風與羌活、細辛相伍,既能外散風寒,又可內化濕濁,此即『風能勝濕』之理。然須明辨:防風解表,重在疏風透邪,非專發汗,故【本草匯言】稱其『散風中之滯』。

二、勝濕止痙,通治諸風
防風之『主骨節疼痹』,實賴其祛風勝濕之效。羌活勝濕湯以之配獨活、藁本,治太陽經濕邪;痛瀉要方合白朮、白芍,治土虛木乘之痛瀉,皆取其『風藥能燥濕,亦能升清』之性。至若破傷風之角弓反張,玉真散中防風與天南星、白附子同用,非僅祛外風,更寓『風藥引藥達絡』之巧思。

三、雙向調節,配伍為要
防風之妙,尤在雙向之能:
汗證:合羌活則開腠發汗(九味羌活湯),配黃芪則固表止汗(玉屏風散),此乃『同藥異效』之典範。李東垣謂:『黃芪得防風而功益彰』,正言其相畏相激之妙。
二便:協蒼朮、白芍則昇陽止瀉(昇陽益胃湯),佐大黃、枳實則通腑泄秘(搜風順氣丸)。蓋因風藥能升脾胃清陽,亦能疏利氣機,此深合『風能勝濕,亦能盪滯』之機。

四、禁忌辨析
然防風終屬風藥,其用有三忌:
1. 肝風內動:凡陰虛陽亢、熱極生風者,誤用則助焰劫陰,當以羚角鈎藤湯類柔潤熄風為法。
2. 血虛生風:血不養筋而攣急者,宜四物湯加味,若投防風,恐耗血動血。
3. 陰虛火旺:舌紅少津、脈細數者,縱有表證,亦當慎用,或伍生地、麥冬以制其燥。

結語
防風之用,貴在『通』字:通表裏、通氣血、通津液。然其性雖潤,終屬風藥,臨證當以病機為綱,配伍為目。張元素言『防風治風通用』,誠哉斯論!學者若能參透其雙向調節之機,則於風藥運用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約780字)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7-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防風之性用及其臨床配伍精要】

防風者,【本經】謂其"主大風",誠為風藥之司命也。其性甘溫而質潤,雖屬辛散之品,卻得"風藥中潤劑"之譽(李東垣語),蓋其升發而不峻猛,透表而不耗津,誠治風之妙品。今就經旨奧義,參以臨床心得,析其要旨如次。

一、解表之功,開闔有度
防風解表之能,貴在雙向調節。【本草匯言】稱其"乃卒伍卑賤之職,隨引而效",與荊芥相須為用,成"荊防敗毒"之基,既無麻桂之燥烈,亦避銀翹之寒涼,實得中和之道。余臨證所見:
配紫蘇、生薑則散寒力增,尤宜風寒客表之無汗證;
佐薄荷、連翹則透熱效顯,善治風熱襲衛之咽痛症;
入再造散(黃芪、附子、人參等)可扶陽解表,療陽虛感寒;
合香附、陳皮於加味香蘇散中,則表裏雙解,治氣滯兼表。

此正合張元素"風能勝濕"之論,其性雖溫而不燥,故表證無論寒熱,皆可權變施用。

二、祛風之效,上下通達
防風治風,非獨解表,更能通達三焦:
1. 上清頭目:風邪上攻之頭痛目眩,以川芎茶調散(防風、川芎、白芷)升清降濁;若肝陽化風者,當佐石決明、鈎藤,此【臨證指南】變法也。
2. 中調氣機:風邪郁於胸脘而見煩滿者,取【金匱】瓜蔞薤白桂枝湯意,加防風以宣通胸陽,其效尤捷。
3. 下愈腸風:李杲昇陽除濕湯中,防風與柴胡、羌活同用,治清氣下陷之泄瀉;而槐花散中配伍枳殼、槐角,又能止腸風下血,一藥二用,各臻其妙。

三、止痙之機,剛柔相濟
治破傷風之玉真散(防風、白附子、天南星),深得"急則治標"之旨。然需辨明:
外風引動內風者,可暫用防風透邪;
若見舌絳脈弦數之肝風內動,則當從張錫純法,易以防風為羚羊角、玳瑁等品。
王孟英謂"防風散外風而不能熄內風",此誠臨證金針。

四、雙向調節,妙在配伍
防風之奇,尤在雙向之功:
汗證:配羌活則開腠發汗(九味羌活湯),伍黃芪則固表止汗(玉屏風散);
二便:協白朮、白芍能昇陽止瀉(痛瀉要方),佐大黃、枳實可通腑泄熱(搜風順氣丸)。
此皆【本草備要】"風藥之性,善行數變"之實證也。

結語
防風之用,貴在"因勢利導"四字。然其性終屬溫散,故血虛痙病、陰虛風動者當為禁忌。昔繆希雍【本草經疏】誡云:"似中風而屬虛者,誤用反致燥竭津液。"學者當於"風藥潤劑"之說中,更參"辨證為先"之旨,方得用藥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