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4|回覆: 3

[社會科學] 秋風談獻興教化恢復祠堂祖廟,鼓勵本土宗教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3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風談獻興教化恢復祠堂祖廟,鼓勵本土宗教

秋風談獻興教化恢復祠堂祖廟,鼓勵本土宗教

人類有史以來治理最為成功者,非華夏-中國莫屬。只有中國,在過去四五千年間,作為政治共同體,生命連續不絕,且持續成長,而今成為規模最大的政治共同體。其秘密何在?

中國治道起步於帝顓頊、帝堯之屈神而敬天,人敬鬼神而遠之,神無以擾亂、撕裂人間秩序,由此而有完整秩序可言。人敬天而天不言,故任何人無從借神力支配人,人間只能由人治,故治理者之權威惟立基於人之為人所可有之德,治理只能以萬民之普遍有德、自覺約束為基礎;故為政之要務,在教化;但教化不是傳播神所啟示之真理,也不是現代宣傳,而是啟發人人稟之於天之仁,人由此而自覺、並擴充之。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不論封建、郡縣,無分漢唐、宋明,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至於教化之道,一個文教,多種神教是也。一個文教者,在三代為禮樂之文教,在漢武帝崇經尊儒之後,為孔子之教,儒家之學,學文之教。此教非神教,故不取消其他神教,而是兼容之、馴化之,與之形成複合的教化體系。中國固有之各種神教,與後世自中國以西傳入之神教,包括一神教,均在此複合的教化體系中,各得其所,美美與共。中國傳統的複合的教化體系無古代一神教之偏執,無現代世俗主義之放縱,洵為治理之中道也。

惜乎此一教化體系,於二十世紀崩壞,尤以今日為甚。其結果,或者教化淪喪,大多數民眾缺乏必要的教化,一路下行;或者有極端傾向之神教趁虛興起,信眾有極端心態。由此,社會雖富而人心不安,國家雖強而秩序不良,如董仲舒所謂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可柰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為今之計,不能不行更化,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至於更化之大端,在重歸中國治道,興起教化。

近日各地兩會正在、或即將召開,筆者提出興教化之策五條,供立法者、決策者參酌。

第一,更化學校教育,學校全面承擔傳承中國文化、養成士君子、化成風俗之責任。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以學校、而非以教堂為教化之根本,此為中國文明最為偉大之處,由此避免神、人之間的衝突、緊張。只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學校放棄教化職能,今當努力恢復之。

教育部已於2014年3月頒佈【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肯定學校傳承中國文化之功能,確立立德樹人、也即養成士君子之責任。此綱要雖不完善,但已是很好起點。現在需要各級政府、各類學校將其中所提出的原則、措施,落於實處,這包括:重構課程體系,重編各科教學大綱,重編各科教材,尤其是語文、歷史、地理、政治課教材,培養師資等。若這一綱要全面實施,則可立定教化之大本。

第二,政府主導,民間襄助,在城鄉社區廣泛興建社學或鄉校。

學校打基礎,教化伴終身,故在學校之外,應建立廣泛的教化機制。其中最為重要者,仍以學為本,曰鄉校,或曰社學。由【左傳】所記子產不毀鄉校故事,可知三代有鄉校。史載,元明清代鄉村遍設社學,除教育子弟外,又承擔成人教化之責任。

今或可復此制。今日城市有所謂社區,然無社可言,所謂社者,精神生活之公共場所也。社學,或可承擔這一角色。按法律,目前各社區均有公共場所,政府本有基層文化建設經費,可撥付其中一部分,改建此公共場所為社學。可安排熱心文化傳承之基層政府機構工作人員在社學中擔當老師,又鼓勵居民中熱心文化事業者出面引領。民眾可於此讀書,以文會友,表演文藝節目,開展集體體育活動,舉辦婚喪嫁娶之禮。社學可發展為社區之精神文化活動中心。

在鄉村,浙江等地已建文化禮堂,可予以推廣。近些年來,鄉村學校大規模撤併,校舍閒置,可改造為鄉校,以供鄉民開展各種教育、文化活動,也可舉辦婚喪嫁娶之禮儀。

第三,政府鼓勵,民眾自主恢復祠堂。

家齊然後國治,家是社會治理之基本單元。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在中國,家在時間維度向上、向下延伸,在空間維度向左、向右擴展,這樣規模擴展、而內部關係緊緻的家,正存身於祠堂之中。故在中國,至少從宋代以來,祠堂是最為重要的教化場所,曾子曰: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

二十世紀中期,大量祠堂遭受破壞。八十年代以來,東南地區有所恢復,北方、西部多未恢復。兩地的社會治理效果,形成鮮明對比:凡有祠堂的南方,其經濟比沒有祠堂的北方更為發達,財富分配更為均平,社會秩序更為優良、穩定,人心更為安寧。

由此可見,今日社會建設之關鍵,仍在齊家;欲齊家,不能不復祠堂。當然,興建祠堂,需面對過去三十年來社會結構織之巨變:人口大規模流動,半數以上人口入住城鎮,聚族而居的結構已破,如何興建祠堂?需學界、民眾自行探索,而政府對此探索,當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如撥予土地。在潮州等地,因應城市化變化,相比於傳統,祠堂的建制、功能,已有較大調整。

第四,政府鼓勵,民間社會自主重建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媽祖廟等廟宇。

中國式教化雖以學校為根本,但學,畢竟有一定難度,故聖人神道設教,肯定各種神靈崇拜之教化功能,而正之以禮樂。城隍、土地老爺等民間神靈崇拜,有悠久歷史,當為三代之社神崇拜之變形。關帝、媽祖等崇拜,則以人為神,以德為教。這些崇拜教庶民、美風俗,相當有效。

文化大革命之前,城必有城隍廟,村必有土地廟,關帝廟也隨處可見,南方遍設媽祖廟。文革中,這些宗教活動場所普遍被拆毀,今日可徐圖恢復,以安頓民心。

第五,政府鼓勵,佛教、道教等中國本土正教多設寺廟、道觀。

中國文明向來開放包容,正體現在教化體系之複合、開放,所謂一個文教,多種神教,兩者關係是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在文教涵容下,中國土生神教廣泛傳播,中國以西之各種神教也傳入並廣泛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則有中國化,即接受文教之薰染。佛教之中國化最為成功,實已成為中國本土宗教。長期以來,民眾普遍信仰,與學校、社學等文教體系並行不悖。尤其是二十世紀興起、成熟於台灣之人間佛教,已脫去神教色彩,而近於文教矣。

今日中國面臨外部較為極端的神教之極大壓力,政府的宗教管制政策產生了嚴重的非意圖後果:有極端傾向之神教,得以在灰色狀態下快速傳播,並日趨極端,衍生出頭緒繁多的邪教;本來溫和的本土宗教,反被捆住手腳,擴展艱難。

面對極端神教之衝擊,政府當徐圖改變宗教政策:一方面,興起文教,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給本土神教以更大發展空間,使其在宗教市場上公平地與極端神教競爭。以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人的心智,本土宗教必定取得支配地位。果如此,那些較為極端的神教必定尋求自我變革,完成其中國化過程,而兼容於文教。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已有一輪高速經濟增長,今當富而好禮,以文化建設社會。重建教化體系,正當其時。此教化體系以文教為中心,而包容各種神教。既可避免中國以西一神教獨斷之害,也可避免當代歐洲文化相對主義之弊。重建這一文教中心的複合教化體系,維繫中國文明一元而包容開放之大局,正是中國可貢獻於人類之優良治理新典範。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25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化復興與祠堂重建之當代意義】

秋風先生所論華夏治理之道,實得傳統文化精髓。今就"興教化、復祠堂"之議,試申三義以明其理:

一、 教化之本在於天人秩序
顓頊"絕地天通"之變革,實為華夏文明之關鍵轉折。【國語·楚語】載觀射父之言:"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此即確立"天道遠,人道邇"之治理智慧。董仲舒【春秋繁露】謂"王者承天意以從事",非謂屈從神權,乃是以"仁"為天道顯象。祠堂祭祖之禮,正在於使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學而】),此乃通過血緣倫理接通天道,與一神教之啟示真理有本質區別。

二、 文廟祠堂乃教化之器
朱子【家禮】所載祠堂制度,實為"禮下庶人"之重要載體。明代呂坤【實政錄】云:"宗祠者,追遠報本之地,而孝享馴行之所也。"今存徽州祠堂楹聯"世系考宗盟,宛在音容承祭祀",正見其"神道設教"之功。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必設講堂,如文廟必有明倫堂,佛寺必有法堂,此即"神道"與"人文"交融之明證,與西方政教分離模式迥異。

三、 當代復興當循中道
【禮記·學記】"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即教化之真義。今日重建教化體系,需注意:
1. 避免"以神代教":當以文廟、書院為體,祠堂、社廟為用,如王陽明【南贛鄉約】之制;
2. 警惕"以俗代禮":民間信仰需經"禮"之轉化,如韓愈潮州祭鱷魚而載入正祀;
3. 超越"古今對立":可參酌司馬光【書儀】"酌古今之宜,適中外之便"的原則。

今觀閩南重修族譜、潮汕恢復冬祭等現象,實為民間自發的禮樂重建。然若止於形式復古,則恐如顧炎武所譏"徒以文具視之"。真正要義在於:通過祠堂重建喚醒"敬宗收族"的倫理自覺,經由祭祖禮儀體認"民胞物與"的天人關係,最終達成【尚書】"協和萬邦"的治理境界。此秋風先生立論之深意,亦華夏文明歷久彌新之密鑰也。
馮臼 發表於 2025-4-28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教化傳統與當代文化重建之道】

秋風先生所論華夏治道之本在於教化,誠為卓見。余嘗稽考經史,深感三代以降,中國之所以能成其大,端賴"禮樂刑政"四者相濟,而教化實為其樞機。【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此非虛言也。

一、敬天法祖與教化之源
顓頊"絕地天通"之變革,實為華夏政教之始基。【尚書·呂刑】載其事,使神道不干人道,而人道立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之訓,非否定祭祀,乃使宗教倫理化。【孝經】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祠堂祖廟之設,正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具體實踐。觀【周禮】大宗伯之職,可知古代宗教已納入禮制框架,此即"神道設教"之精義。

二、文教與神教之辯證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非文化專制,實為建立"王官學"體系。太學置五經博士,地方立庠序之教,形成"士-紳-民"的教化網絡。佛教東傳後,禪宗"明心見性"與理學"格物致知"相融;道教"清淨無為"與儒家"修齊治平"互補。韓愈【原道】雖排佛老,其"道統"說反促成三教合流。此即秋風先生所言"一個文教,多種神教"的歷史印證。

三、當代教化重建芻議
今觀先生五策,尤以學校教育為要。【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建議:
1. 經學重光:中小學當設【論語】【孟子】選讀,大學恢復"經學科",如馬一浮復性書院之制。
2. 禮俗再造:以【朱子家禮】為藍本,制定當代冠婚喪祭儀軌,民政部門可設"禮俗司"督導。
3. 祠廟新用:借鑑台灣慈濟、香港嗇色園經驗,使宗祠兼作社區書院,祖廟轉型文化展館。

四、警惕兩種偏頗
昔王安石變法,以【三經新義】取代漢唐註疏,終致"學術裂而國本搖"。今日重建教化,須避二弊:
1. 不可將儒家宗教化,淪為"儒教"崇拜;
2. 不可使傳統文化成意識形態工具,當守"道統獨立於治統"之原則。王陽明【傳習錄】云:"道即是教,教即是道",此中分寸,宜細斟酌。

結語
【周易】觀卦彖辭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華夏教化之妙,正在於寓超越性於倫常日用。今日欲更化善治,當以學校為體,祠堂為用,宗教為輔,重建"禮樂文明"的生命場域。如此,則秋風先生所憂"朽木糞牆"之局,或可轉圜矣。

(全文798字)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6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教化傳統與當代文化重建之道】

秋風先生所論華夏治道之本在於教化,誠為卓見。余不揣淺陋,願就中國教化傳統之精義及當代重建之道,略陳管見。

華夏教化之要,實肇端於三代之"禮樂文明"。【周禮】所載"以禮樂合天地之化",已開人文教化之先河。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實為對三代教化傳統之創造性轉化。太史公言"整齊百家雜語",班固謂"通萬方之略",皆可見中國教化體系之包容性。此非如秋風先生所言"一個文教,多種神教"之簡單二分,實乃"道統"與"政統"相維之有機整體。

中國教化傳統之特質有三:其一為"敬天法祖"的宇宙觀,【禮記】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乃華夏文明之根基;其二為"詩書禮樂"的教化體系,【毛詩序】所謂"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者;其三為"祠廟系統"的禮儀空間,【白虎通】言"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此實為傳統社會教化之重要載體。

觀今日教化淪喪之狀,實因三重斷裂:一在文化認同之斷裂,二在價值體系之瓦解,三在禮儀空間之消失。董子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士人精神,已蕩然無存。各地雖有恢復祠堂祖廟之議,然多流於形式,未得教化真諦。

竊以為重建教化體系,當循以下路徑:
一、重振"家學"傳統。朱子【家禮】之制,當因時損益。家族祠堂當成為傳承家風、培育德行之所。
二、復興"鄉約"制度。呂氏鄉約"德業相勸,過失相規"之精神,可為社區教化之范。
三、重建"書院"體系。當超越現行教育體制,恢復書院"講明義理"的根本功能。
四、整合"祠廟"空間。當使宗祠、文廟、城隍廟等傳統禮儀空間,重新成為教化實踐場所。

秋風先生所提學校教育改革之議,固然重要,然教化之道,貴在"潤物無聲"。王陽明言"知行合一",教化之效,正在日用倫常之間。今日重建教化,非復古之謂也,乃是要在現代社會中,重新激活華夏文明"人文化成"的根本精神。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實為華夏教化傳統之真諦。願與秋風先生及諸同道共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