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49|回覆: 0

[氣功] 試論活子時和活午時的運用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2 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丹書上說:人的軀體有活子時和活午時的動機。根據什麼理論規定的呢?天上有南北東西十二時辰的定位,北方是子位,是太陽向東方出動的時間,也就是一陽初生;東方是卯位,是晝夜各半,不冷不熱溫養的時間。正南是午位,太陽升至極點,開始西沒的時間,也就是一陰初生。正西方是酉位,是晝夜各半,不冷不熱溫養的時間。太陽沒到亥位,即是陰極之時。太陽的升降,從子到午為六陽時,從午到亥為六陰時。丹書上說:人身法天是一小天地。人身會陰穴是子位,祖竅穴是午位。按八卦的方位說,頭為乾卦屬陽,腹為坤卦屬陰。天上子位是一陽初生,是太陽上升的起步,午位是太陽開始沒落,生陰。因為天上子午是死位,人身上的子午,能隨時利用,所以叫做『活』子午時。

人身上的活子午時,有內外之分。生殖器勃舉,動於子位,叫做體表活子時。元神一覺,覺於午位,就是體表活午時。一有活子午時發現,要進行採取補體,如不採取,就走後天消耗了。陽生一到身中;因初生甚微,不能採取,要用活午時的神光,寂照定靜養之。養之使足長大,方能採到身上。采陽時萬勿思淫念,勿思其它雜念,一有念生,則落於後天,不能歸到身上。先用神光和心意定在會陰,必須做到身心兩忘,再用微意攻守尾閶,向後走夾脊、玉枕,直升腦中。在腦中停定一會兒,覺口液充滿時,·吞人下田,後升前降為一周天。如外陽不倒,再繼續轉周天七圈,即可倒下。這是青壯年人的采陽法。再說老年人的煉法,年過四十六歲,精氣已衰,下手的訣竅,在會陰穴。此穴在肛門前睾丸後,空地正中央處。開始煉功,將雙目合一之光,凝入會陰之中,寂照靜觀。過一段時間,感覺會陰有跳動,只不理它;再覺遍身脈絡皆有活動,也不理它,只專心致志,安居其中,深深地寂照於會陰穴內。如此每日練功1—2小時。當寂照功夫進了一步時,感覺有氣從會陰底起,上升至臍輪即止。復由臍輪下降至會陰穴。自是升升降降,不出臍輪與會陰之間,形成了內氣呼吸。上升時為陽上交於陰,下降時為陰下

交於陽,此即古人稱謂『敲竹斗龜』之法;心神屬火,會陰居腎底屬水,神照視會陰,就是火入水中,火被水滅,而火中熾燃之性,存於水中,而就產生精水,有精外陽必舉,就是活子時。活子時一陽動,我之元神覺知,就是活午時。用活午時神光寂照會陰,神返身中氣自回,精不足化精,補之以氣,則元氣旺,元精產,精氣充而神自全。這是後天煉己築基有為的功法,即運用體外活子時和活午時,煉精補體的方法。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7-19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活子午時運用辨微】

丹道所言活子午時,實為天人相應之樞機,非徒以時辰定位而論。蓋人身小天地,陰陽升降之理與造化同途。今就諸君所論,試為剖析精微。

一、天體運行與人身相應之理
【周易】"仰觀俯察"之說,已明天人相感之旨。子午卯酉四正之位,在天地為陰陽消長之關竅,在人身則為精氣升降之要衝。邵雍【皇極經世】云:"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所謂活子午者,正是先天心法在人身之顯現。會陰應子位,非拘於形骸,實因此處乃任督二脈之交會,猶天地之子時陽氣萌動之處。祖竅應午位,亦取"離南坎北"的卦象對應,非執泥於具體穴位。

二、活子午的體用關係
丹經所謂"活",要在隨機而應。朱元育【悟真篇闡幽】指出:"真陽發生,不拘子午,此乃活子時真義。"外陽勃舉為活子時之兆,然須辨清水源清濁。張伯端【金丹四百字】特誡:"藥物生玄竅,火候發陽爐。"若見陽生即采,恐墮"金逢望後"之失。故須以活午時之神光寂照,此即"以汞投鉛"之要訣。所謂活午時,實為元神覺照之功,非獨指午位。

三、采煉之真諦
伍沖虛【天仙正理】強調:"採藥須知老嫩。"初陽生發,如"癸方嫩水",當以文火溫養。轉周天之法,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言之甚明:"運河車者,神是樞軸也。"所謂七轉之說,當因人而異。老年修煉,貴在"凝神入氣穴",此穴非僅指會陰,實乃"玄牝之門"。張三丰【玄機直講】云:"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須一片做去。"此中火候,全在"勿忘勿助"四字。

四、辨訛正誤
今人多執"活子時必應外陽"之說,實未盡然。陸西星【金丹就正篇】指出:"靜極而動,方是先天。"若執着形跡,反失"活"字真義。至於"敲竹斗龜"之喻,當理解為神氣相激之象,非實指操作方法。

結語:
活子午時之妙,全在"感應"二字。【參同契】云:"晦朔之間,合符行中。"修煉者當於陰陽升降處體會天人合一之機,勿拘泥文字相。若能以清靜心觀照,則子午自活,造化在握。此中玄微,非筆墨可盡,惟實修者自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