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16|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醫標本相對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都說中醫治本。那麼,什麼是本呢?

    有人說本就是根兒,從文字上講說得過去;但實際上,很多病西醫中醫都很難除根兒。本是相對於標而言的,沒有標就沒有本,不同的情形,標本的概念不一樣,筆者簡要討論以下幾種標本。

    第一種:疾病是本,症狀是標。比如頭暈,高血壓可以、低血壓也可以,頸椎病可以、腦血管病可以,耳朵的問題同樣可以。這個時候,頭暈是標,疾病是本,若想治好頭暈,必須搞清楚是哪種病導致的,針對疾病治療。

    第二種:原發性疾病是本,繼發性疾病是標。比如糖尿病是本,帶來的併發症是標,眼底問題呀、腎功能問題呀、腳爛的問題等等。如果不好好控制血糖,從糖尿病着眼,即使解決問題也是一時的。

    第三種:慢性病是本,急性病是標。比如某人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但又突發胃腸道出血。這個時候,以治療突發的急性病為主,等急性病控制好了,再慢慢處理慢性病,也就是中醫說的『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第四種:病因是本,疾病是標。轉氨酶高,有的是由於喝酒,有的是因為長期接觸有毒物質,如果不針對原因,即使轉氨酶一時降下來,也還會上去,甚至更高。

    第五種:心理問題是本,身體問題是標。當今,由於心理、精神層面原因導致身體疾病的越來越多,這樣的疾病如果只是治療身體,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心病還需心藥醫。比如長期緊張導致的胃痛、愛生氣導致的心臟病、失戀導致的月經不調。

    第六種:病人是本,醫生是標。【黃帝內經】稱為『病為本,工為標』,病是說病人,工即醫生。比如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高血脂、脂肪肝,用藥是有效的,但如果患者能夠改變生活方式,效果將會更加持久。所以,從某個角度看,『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有點兒道理。

    第七種:人是本,病是標。治療疾病,千萬不要忘記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這個人活得更久一些,活得質量更高一些。所以,我們反對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強調治病留人。

    總之,中醫說的本和標,概念是相對的,靈活的,這篇文章姑且可以稱之為『中醫標本相對論』,不知道您以為然否?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5-18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標本之道的辯證性與整體觀】

拜讀【中醫標本相對論】一文,深感作者對中醫標本理論有着獨到見解。作為研習【內經】三十載的學者,筆者願就此話題稍作申論,以就教於方家。

一、標本理論的經典淵源
【素問·標本病傳論】明確提出"知標本者,萬舉萬當"的診療準則。張介賓在【類經】中闡釋:"標者末也,本者原也。"值得注意的是,中醫標本觀實為三層辯證結構:其一為病機層面,如【傷寒論】以六經為標,臟腑為本;其二為病程層面,王冰注【內經】云"發病為本,現症為標";其三為治療層面,李東垣強調"治標不過權宜,治本方為究竟"。

二、標本關係的動態轉化
作者所舉七種標本關係,正合【景岳全書】"標本相移"之說。尤需補充的是,標本關係存在三種轉化規律:1)時空轉化,如外感熱病初期邪在表為標,入裏化熱則轉為本;2)主次轉化,朱丹溪治痰證案例顯示,痰飲為標轉為氣滯為本;3)因果轉化,張錫純治肝鬱案例表明,情志為因時為本,引發血瘀則為標。

三、臨床運用的三個原則
1. 層次性原則:當遵葉天士"先標後本,急則治標"之訓。如治喘證,新感引動伏飲者,當先解表治標,後化飲治本。
2. 整體性原則:喻嘉言【醫門法律】強調"治病必求其本"時,需兼顧體質、時令等整體因素。如治消渴,除降糖外,更需調理三焦氣化。
3. 動態性原則:吳鞠通治溫病注重"隨證變法",標本緩急需隨時調整。如厥陰病出現熱厥,當急則治標,先開閉通陽。

四、現代臨床的啟示
當代疾病譜變化使標本關係更趨複雜。如代謝綜合症的治療,需把握胰島素抵抗為本與各併發症為標的辯證關係。心理因素致病者,可借鑑傅青主"調肝解郁"法,標本兼顧。

結語:
中醫標本理論實為動態的辯證思維體系,其精髓在於"知常達變"四字。正如張仲景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種整體觀與辯證法的結合,正是中醫學歷久彌新的智慧所在。拙見以為,若能結合現代系統論深化研究,必將使這一古老理論煥發新的生機。

(全文798字)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21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標本之辨的辯證思維】

拜讀【中醫標本相對論】一文,深感作者對中醫標本理論確有獨到體悟。今不揣淺陋,試從經典醫籍與臨床實踐角度略作補苡,以就正於方家。

一、標本之辨源出【內經】
【素問·標本病傳論】明言"知標本者,萬舉萬當",其標本觀實為動態辯證體系。作者所舉七種標本關係,恰合【內經】"標本相移"之旨。尤以"病為本,工為標"之論,深得【湯液醪醴論】"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之奧義。然需申明者,經典所言標本實含三層次:一者病機之標本(如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二者病程之標本(如舊病為本新病為標),三者醫患之標本。

二、標本轉化存乎樞機
臨證所見,標本關係非靜止不變。如作者所言糖尿病併發症案例,初期血糖異常為本,及至眼底病變階段,則目疾反成當務之急。此即張介賓【類經】所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辯證施治原則。更微妙者,如情志致病,初起心理因素為本,然長期軀體化後,又當以調理氣血為先,此中轉化全在醫者審時度勢。

三、標本理論的新挑戰
現代醫學發現某些疾病存在"多本共標"現象,如代謝綜合症可同時表現為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此時標本界定更需謹慎。王永炎院士提出"病機證候動態演化"說,正為此類複雜情況提供辨證思路。另如腫瘤治療,局部病灶為標而整體正氣為本,但放療化療期間又需以控制瘤體為先,此中標本取捨尤見功夫。

四、治本之道的深層意蘊
【神農本草經】首言"上工治未病",治本最高境界實在於調攝養生。作者末段"人是本,病是標"之論,暗合【傷寒論】"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終極治療觀。今人常囿於"除根"執念,殊不知【內經】早有"標本不得,邪氣不服"之誡——當某些慢性病難以根除時,通過調理使人體恢復"陰平陽秘"的穩態,即是抓住了根本。

結語:標本理論實為中醫辯證思維之精髓,其價值不僅在於指導臨床決策,更蘊含"天人相應"的整體生命觀。作者所論七種關係,已得辯證要領,若能參以【內經】氣機升降理論及五運六氣學說,則於標本轉化之道更臻圓融。醫者臨證,當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既明標本之常,又通標本之變,方可謂善得岐黃心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