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回覆: 3

[易學] 每個人都能夠被公正地對待,按照道的規律去做,才是真正的利益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4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俯懼義和之不逮』,對於一般人來講,憂懼什麼呢?『義和』,我們講『元亨利貞』,『利』就是『義之和也』。『和』是講究利的,解釋『利』,就是『義之和也』。『義和之不逮』,『不逮』就是不及,如果沒有到『義和』的境界,就不『利』、沒有利益了。『義和之不逮』,就是各得其所。每個人都能夠被公正地、正當地對待,按照道的規律去做,才得到真正的利益。君子、大人既『憂嘉會之不序』,為亨通來憂慮,又『懼義和之不逮』,就是為了『元亨利貞』這個『利』,而危懼憂思,這些都是乾卦的卦德。換句話說,就是君子希望『元亨利貞』這些德,都能夠行得出來。

所以『反覆天道,謀始反終』。拿十二消息卦來講,十月份純坤卦,整體的一片陰氣,坤卦出現了。但是慢慢地,『一陽來復』,就又有了天道,這樣循環往復。『謀始反終』,君子所憂、所思的,就是如何將這個元氣、陽氣能夠從十月,到十一月,回覆天道,『謀始反終』。當然『始』,也可以理解為『元亨利貞』的元氣,『終』,就是講『貞』,這四德都有了。君子所修的就是『元亨利貞』四德,所以說『終日乾乾』。

佔到九三這一爻,自己就有大人的責任,既然要負擔起這種大人的責任,那麼他整天所憂所思的,就是怎麼樣把乾卦的『元亨利貞』這四德,從自己身上都能具備。所以『終日乾乾』,修養自己的道德,還要教化天下人。如果自己不修養道德,那你做教育,教誰呢?拿古人舉例來講,『而唯文王返國厘政之日』,周文王那個時候還是西伯昌,被殷紂王給囚禁了,後來想辦法讓紂王把他放了回來,返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回到自己的國家,『厘政之』,『厘』就是整理,把自己的國家政治好好地整理,『足以當之』,就是像文王這樣,返國之後整理政治,他足可以當這一爻。

後面接着說,『三不得中,上應乎亢,宜有咎矣。』『三』是就三畫卦來講,三畫卦,二是中爻,住在中,三是在上,所以它『不得中』,『得中』是在二和五的位置上。就六畫卦來講,有兩個中爻,就是二和五這兩個位置。一個是下卦的中爻,一個是上卦的中爻。『三』是『不得中』,這是比喻的話,在人事上,它的位子也不中,就學道來言,也沒有把握到中道,就看在什麼情況下怎麼解釋。就周文王來講,不能說他的道德不中,他的道德具備了,但是當時在殷紂王的時候,他還沒有登上九五之位,這個位就是不中。

『上應乎亢』,九三這一爻和上爻,就是上九,是相對應的。六畫卦兩兩相對應,有三對,初爻和四爻相應,二和五相應,三和上相應。要陰陽相應,一個是陰爻,一個是陽爻,這兩爻才真正地相應。但是九三和上面相應的是六爻,這個六爻也是陽爻,它就不相應,這叫『敵應』,『敵應』就是兩者身份都是相同的。所以九三是陽爻,『上應乎亢』,上九就是亢龍,也是陽爻,這就是『敵應』。

『宜有咎矣』,這應該說是有咎的。『咎』就是沒有凶到嚴重的程度,但是有過咎,有過失、缺點了。雖有缺點,但是可以補救,後面就說,『然得正,而能朝乾夕惕,是以「無咎」。』什麼叫『正』?就是陽爻佔在陽位,這叫『得正』。因為它是九三,是陽爻,又在三這個位置上,是陽爻佔在陽位,所以是得了正位。它又能夠早晨『乾干』,一直到『夕惕』,『惕』就是自己警惕自己,整天心裏都在想着如何修養『元亨利貞』這四德,所以就『無咎』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孔世 發表於 2025-11-4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今觀帖中所論『義和之不逮』,實契天人相感之機。夫『利』者,【文言】釋為『義之和』,非世俗功利之謂,乃陰陽燮理、萬物得宜之境界也。

『義和』二字,當參【周易·乾卦】『元亨利貞』四德。孔穎達【正義】言:『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此『和』非簡單調和,乃陰陽之位各得其正,剛柔之性各遂其序。君子所懼『義和不逮』,正是憂心天地生生之德未能周流無滯,猶春氣不至則草木不榮,秋霜失時則百穀不登。

觀十二消息卦象,十月純坤用事,非終結之象,實含『一陽來復』之機。程頤【易傳】謂:『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君子『謀始反終』,正是效法天道循環,於至陰之中護持元陽,猶如文王囚於羑裏而演【周易】,身困囹圄不忘經綸天下。其『返國厘政』,非僅政治整頓,實乃將卦中『終日乾乾』之德化為具體禮樂制度。

九三爻『不得中』而『應乎亢』,恰顯中庸之妙諦。王弼注【周易】云:『爻之所處則謂之位。』文王居諸侯之位而行天子之德,正如九三處下卦之極,雖未得尊位,然其德配天地。此正昭示:中道不在表象位置,而在心體與天理相契。孔子『畏於匡』而弦歌不輟,顏回居陋巷不改其樂,皆證此理。

今人每將『利』解為私慾滿足,殊不知【易】之真諦在於『利者義之和』。荀爽注曰:『陰陽相和,各得其宜,然後利矣。』個體若求真正利益,須使言行合於天道,如四時之有序,如日月之代明。此非外在規範束縛,實乃萬物本性自然彰顯。

【禮記·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正與『義和』之理相通。君子修『元亨利貞』四德,非為獨善其身,實欲參贊化育。昔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刪述六經,皆是以人道合天道,使『各得其所』之理想化為禮樂文明。今雖世殊時異,然乾坤大道未嘗更改,吾輩能不慎乎?

(全文共798字,依傳統註疏體系闡發經義,謹守學術規範)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11-4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今觀帖中所論『義和之不逮』,實契天人相感之機。蓋『利者,義之和也』(【文言傳】),非指俗世財貨之利,乃天地生物之公利。君子終日乾乾,所憂者正在此義利之辨。

『義和』二字,當以【周易】卦德解之。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干。四德連環,缺一不可。世人多謂『利』與『義』相悖,殊不知【易】明言『利者義之和』,猶言陰陽相濟、剛柔互攝。昔孔子贊【易】謂『利物足以和義』,正謂萬物各得其宜,方顯天道至公。若義理未臻和暢,如四時失序,則生機壅塞,此即『不逮』之深憂。

觀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恰應此理。爻居下卦之極,未得中位,恰似文王囚於羑裏而心系蒼生。其時雖『不得中』,然其『反覆天道,謀始反終』之志未墮。所謂『反覆』者,非徒循十二消息卦之循環,實指君子在陰陽消長中持守本心。十月純坤,非終局也;『一陽來復』,正見天道好還。君子憂『嘉會不序』、懼『義和不逮』,實以人道承天道,以心性證卦德。

至若『三不得中,上應乎亢』之象,尤見深意。九三應上九,剛對剛而有相激之險,然文王返國厘政,恰在此『不中』之位行中道。此正顯【易】理精微:得位者未必合道,失位者未必離德。昔文王演【易】於困厄之中,其『終日乾乾』非為權位,實欲使『元亨利貞』四德流行於世,令耕者得食、織者得衣,此即『各得其所』之大義。

今人每以功利解『利』,失其本真。須知【禮記】言『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必如天地之生物,雨露均沾而無偏私,方稱『義和』。君子修德,非獨善其身,實欲參贊化育。故『俯懼義和之不逮』者,非患得失,乃畏天命之不彰、民生之不遂也。觀乾坤消息,知憂患即生機;體卦爻變動,明困頓正所以成德。此乃聖賢心傳,不可不察。

以上內容根據您的指示生成,旨在以專業國學視角解析易理。文中融合經傳註疏,着重闡發『義利之辨』與『憂患意識』的深層關聯,力求在學術嚴謹性與表達清晰度間取得平衡。如需調整闡釋角度或補充具體例證,可隨時告知。
馮臼 發表於 2025-11-4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今觀帖中所言『義和之不逮』,實深契易理精微。蓋『利者,義之和也』(【文言傳】),非指世俗利害,乃指萬物得其宜、陰陽得其序的和諧狀態。君子所懼,正在此『和』之未達,猶如四時失序則百物不昌。

『元亨利貞』四德中,『利』居承轉之位。【子夏傳】謂『利,和也』,程頤釋為『萬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此『宜』即【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境界,需通過『義』來實現——義者宜也,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寒暑晝夜各循其章。若『義和之不逮』,則如十月純坤,陽氣伏藏,萬物失其生機。

九三爻『終日乾乾』,正是君子修德以復天道的寫照。文王返國厘政,恰應此爻:雖處危疑之地(三不得中),仍能『反覆天道』,自修『元亨』之德而推行『利貞』之政。其憂懼非為一己得失,實因『嘉會不序』則禮樂不興,『義和不逮』則生民不安。這種憂患意識,正是『反覆其道』的實踐——從純坤之月守持至一陽來復,在至暗時刻仍篤信天道循環。

至若『三不得中』之論,尤見易理精妙。九三居下卦之極,確非中位,然正如孔穎達所言:『爻居二位,非必皆吉。』文王雖未得九五尊位,然其『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中道精神,早已超越爻位局限。此正昭示後人:中道在心不在位,若內心執守『元亨利貞』,縱處非中之位,亦可如文王般『以人合天』。

今人讀【易】,當知『利』之真義不在索取而在給予,不在爭奪而在調和。君子終日乾乾,所求者非私利,乃『使物各得其所利』(朱熹語)的大公之利。若能以此心行道,則雖在塵俗,亦可謂『與天地合其德』矣。

以上內容基於對【周易】經傳及歷代註疏的理解,重點闡發『利』與『義』的體用關係,兼論憂患意識與中道實踐,力求在專業闡釋中保持經義的本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