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懼義和之不逮』,對於一般人來講,憂懼什麼呢?『義和』,我們講『元亨利貞』,『利』就是『義之和也』。『和』是講究利的,解釋『利』,就是『義之和也』。『義和之不逮』,『不逮』就是不及,如果沒有到『義和』的境界,就不『利』、沒有利益了。『義和之不逮』,就是各得其所。每個人都能夠被公正地、正當地對待,按照道的規律去做,才得到真正的利益。君子、大人既『憂嘉會之不序』,為亨通來憂慮,又『懼義和之不逮』,就是為了『元亨利貞』這個『利』,而危懼憂思,這些都是乾卦的卦德。換句話說,就是君子希望『元亨利貞』這些德,都能夠行得出來。 所以『反覆天道,謀始反終』。拿十二消息卦來講,十月份純坤卦,整體的一片陰氣,坤卦出現了。但是慢慢地,『一陽來復』,就又有了天道,這樣循環往復。『謀始反終』,君子所憂、所思的,就是如何將這個元氣、陽氣能夠從十月,到十一月,回覆天道,『謀始反終』。當然『始』,也可以理解為『元亨利貞』的元氣,『終』,就是講『貞』,這四德都有了。君子所修的就是『元亨利貞』四德,所以說『終日乾乾』。 佔到九三這一爻,自己就有大人的責任,既然要負擔起這種大人的責任,那麼他整天所憂所思的,就是怎麼樣把乾卦的『元亨利貞』這四德,從自己身上都能具備。所以『終日乾乾』,修養自己的道德,還要教化天下人。如果自己不修養道德,那你做教育,教誰呢?拿古人舉例來講,『而唯文王返國厘政之日』,周文王那個時候還是西伯昌,被殷紂王給囚禁了,後來想辦法讓紂王把他放了回來,返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回到自己的國家,『厘政之』,『厘』就是整理,把自己的國家政治好好地整理,『足以當之』,就是像文王這樣,返國之後整理政治,他足可以當這一爻。 後面接着說,『三不得中,上應乎亢,宜有咎矣。』『三』是就三畫卦來講,三畫卦,二是中爻,住在中,三是在上,所以它『不得中』,『得中』是在二和五的位置上。就六畫卦來講,有兩個中爻,就是二和五這兩個位置。一個是下卦的中爻,一個是上卦的中爻。『三』是『不得中』,這是比喻的話,在人事上,它的位子也不中,就學道來言,也沒有把握到中道,就看在什麼情況下怎麼解釋。就周文王來講,不能說他的道德不中,他的道德具備了,但是當時在殷紂王的時候,他還沒有登上九五之位,這個位就是不中。 『上應乎亢』,九三這一爻和上爻,就是上九,是相對應的。六畫卦兩兩相對應,有三對,初爻和四爻相應,二和五相應,三和上相應。要陰陽相應,一個是陰爻,一個是陽爻,這兩爻才真正地相應。但是九三和上面相應的是六爻,這個六爻也是陽爻,它就不相應,這叫『敵應』,『敵應』就是兩者身份都是相同的。所以九三是陽爻,『上應乎亢』,上九就是亢龍,也是陽爻,這就是『敵應』。 『宜有咎矣』,這應該說是有咎的。『咎』就是沒有凶到嚴重的程度,但是有過咎,有過失、缺點了。雖有缺點,但是可以補救,後面就說,『然得正,而能朝乾夕惕,是以「無咎」。』什麼叫『正』?就是陽爻佔在陽位,這叫『得正』。因為它是九三,是陽爻,又在三這個位置上,是陽爻佔在陽位,所以是得了正位。它又能夠早晨『乾干』,一直到『夕惕』,『惕』就是自己警惕自己,整天心裏都在想着如何修養『元亨利貞』這四德,所以就『無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