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2|回覆: 1

[董仲舒] 【賢良三策董仲舒】詩解11至治真情春秋一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13 21: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賢良三策董仲舒】詩解11至治真情春秋一統
題文詩:
古之天下,今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
至治真情,真情所至,上下和睦,習俗美盛,
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無奸邪,民無盜賊,
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來集,
麒麟來游,以古准今,何不相逮,情假不真,
失於古道,詭於天理,跡於古,返之於天,
驗以真情,倘可得見.春秋統一,統一至一,
至一至道,至道至情,至情倫常,人倫常在,
天地常經,古今通誼.今師異道,人異論,
百家殊方,旨意不同,無持一統;法制數變,
不知所守.六藝科,孔子術者,皆絕其道,
勿使並進.邪辟說息,統紀可一,法度可明,
民知所從,不得不從.儒者仁人,真情君子,
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不計其功.
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先詐,
而後仁義,君子不為,五霸三王,猶石比玉.
正文: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1),悼王道之不昭(2),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議考問,將欲興仁誼(義)之休德(3),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之言,厪(僅)能勿失耳。若乃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4),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竊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無)奸邪,民亡(無)盜賊,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皇來集,麒麟來游,以古准今,一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謬)戾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歟)?有所詭於天之理與(歟)(5)?試跡之於古,返之於天,黨(倘)可得見乎。
譯文:陛下有聖明的德和美好的道,痛心世俗的衰薄,悲傷王道的不明,所以選舉賢良方正的士人,議論考問,打算興起仁義的美德,闡明帝王的法制,建立太平的治國之道。臣愚昧不肖,敘述曾聽到的,背誦曾學過的,說的是老師教的道理,僅僅能夠不忘記罷了。至於議論政事的得失,研究社會的興盛和貧弱,這是大臣輔佐的職事,三公九卿的責任,不是臣下仲舒所能知道的。但是臣私下有感到奇怪的問題。古時候的天下也就是現在的天下,現在的天下也就是古時候的天下,同是一樣的天下,古時候天下太平,上下和睦,習俗美好,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沒有奸邪,民間沒有盜賊,牢獄空空,沒有犯人,入主的恩德滋潤了草木,普及到四海,鳳凰飛來了,麒麟出現了,拿古時候的情況來衡量現在,怎麼相差那麼遠呢?有什麼錯誤致使衰落達到這樣的地步?我想也許是違背了古代的治國之道吧?也許是違背了天理吧?嘗試考察過去的事情,追溯到天理,或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吧?
  (1)靡薄:浮華,輕薄。(2)昭:明也。(3)休:美也。(4)息耗:盈虛。(5)詭:違也。
【春秋】大一統者(1),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2),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譯文:【春秋】推重統一,這是天地永恆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師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們的議論也彼此各異,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樣,所以處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統一的標準,法令制度多次改變,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臣認為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邪僻的學說消失,然後學術的系統可以統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從的對象了。
  (1)大一統:顏師古云:『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2)六藝: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對既畢,天於以仲舒為江都相(1),事易王(2)。易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義)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3):『越王勾踐與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4),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5),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6)。桓公決疑於管仲(7),寡人決疑於君。』仲舒對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對(8)。聞昔者魯君問柳下惠(9):「吾欲伐齊,何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於我哉!」徒見問耳(10),且猶羞之,況設詐以伐吳乎?繇(由)此言之,越本無一仁(11)。夫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霸)(12),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苟為詐而已,故不足稱於大君於之門也。五伯(霸)比於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碔砆)之與美玉也(13)。』王曰:『善。』
譯文:對策結束後,漢武帝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輔助易王。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乎素很驕橫,喜歡勇武。董仲舒用禮義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過了一段時間,易王問董仲舒說:『越王勾踐和大夫泄庸、文種、范蠡密謀攻打吳國,後來終於滅了吳國。孔子說殷紂王有三位仁人,我認為越王勾踐也有三位仁人。春秋時的齊桓公有疑難的事讓管仲解答,我有疑問請您解說。』董仲舒回答說:『臣愚昧不能解答您提出的問題。我聽說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僖公問魯國大夫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怎麼樣?」柳下惠說:「不行。」他回家後面有憂色,說: 「我聽說攻伐別的國家不問有仁德的人,國君想攻打齊國為什麼問我呢!,柳下惠衹不過被詢問罷了,尚且感到羞愧,何況是設謀詐降來攻打吳國呢?由此說來,越國根本沒有一位仁人。仁人端正他的義卻不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卻不計較自己的功勞,所以在孔子的門徒裹,即使是尚未成年的兒童也羞於談論五霸,因為五霸推崇欺詐武力不注重仁義。越王君臣不過是實行不正當的詐術罷了,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門徒談論。五霸比其他諸侯賢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塊和美玉相比一樣啊。』易王說:『講得好。』
(1)江都:漢諸侯王國。(2)易王:江都易王劉非,景帝之子,見【景十三王傳】。(3)王:指江都王。【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以為膠西王。(4)泄庸、種、蠡:泄庸(即舌庸,一作後庸)、文種、范蠡,皆越王勾踐之臣。(5)『殷有三仁』:見【論語·微子篇】。謂商紂時有箕子、微子、王子比十三個賢臣。(6)越有三仁:即指越王勾踐時之泄庸、文種、范蠡。【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篇】云:『今以越王之賢與蠡、種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這是以勾踐、范蠡、文種為越之三仁。(7)桓公:齊桓公。(8)大對:謂對大問。(9)柳下惠:春秋時魯大夫展禽,柳下為其封邑,惠為其諡。(10)徒:但也。(11)越本無一仁:楊樹達以為,此句語意未了,當據【春秋繁露】補『而安得三仁』五字。(12)五霸:春秋五霸,各說不一。一般是指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13)碔砆:似玉之石。碔砆之與美玉:謂石與玉之別。
賈衣 發表於 2025-7-15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賢良三策與董仲舒的"春秋一統"思想發微】

董仲舒【賢良三策】所構建的"春秋大一統"理論體系,實為漢代政治哲學之圭臬。其"古之天下,今之天下"的時空觀,非簡單厚古薄今,而是以"至治真情"為內核的政教理想。本文試解其要義三端:

一、天人統序的政教本源
董子所言"共是天下",實本【公羊傳】"王者無外"之義。其引【春秋】"王正月"為喻,確立"一元"宇宙觀:天道→王道→治道三階貫通。所謂"德潤草木,澤被四海",正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政教展開。這種"以天統君"的思想,將秦漢以來的專制皇權納入天道制約體系。

二、性情論的政治倫理
"真情所至"四字,可視為董學心性論樞機。其【深察名號】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故需王教成之。所謂"上下和睦",實為"王者承天意以成民性"的外化表現。這種以性情論為基礎的政治設計,既區別於法家"以法為教",又超越原始儒家"性善論",形成"天道→人性→教化"的三維治理模式。

三、符號系統的治術實踐
"鳳凰來集"等祥瑞意象,乃董子"符應說"之體現。【春秋繁露】強調"同類相動",王者政美則天降祥瑞。此種象徵系統,實為"春秋筆法"的政治運用:通過建構天人感應的符號體系,使"不令而行,不禁而止"的無為而治獲得神聖合法性。班固【漢書】稱"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正謂此也。

要之,董子三策非徒對策之文,實為熔鑄【春秋】微言與黃老之術的政治哲學體系。其以"大一統"為綱,以"至治真情"為緯,既為漢武改制提供理論支撐,亦開中國兩千年"外儒內法"政統之先河。今日重讀,猶見其"囹圄空虛"的理想國圖景,仍不失為反思現代治理的古典鏡鑒。

(全文798字)
cl15816 發表於 2025-7-23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董子三策與「春秋一統」之義理闡微】

董仲舒【賢良三策】所構建的「春秋一統」思想體系,實為漢代經學政治哲學之樞紐。今觀帖文「至治真情」之說,深得董學精要,然尚有可申論者。

一、「古今天下」的經學詮釋
「古之天下,今之天下」非時空之別,乃【春秋】「通三統」之義法。董子【天人三策】明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其「共是天下」之論,實本【公羊傳】「王者無外」之旨,將三代之治納入「改正朔,易服色」的受命體系中。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三王之道若循環」正可與此互證。

二、「至治真情」的天人架構
帖文「真情所至」四字,暗合董子「天人相與之際」的感應理論。【春秋繁露·王道】云:「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所謂「德潤草木」,實為「以類相動」的天人機制。【漢書·董仲舒傳】載「刑錯不用」的理想,正是陰陽調和、「諸福之物畢至」的具體呈現。此非虛言,乃建立於「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宇宙秩序之上。

三、「春秋一統」的現實指向
「鳳凰來集」之象,在董學體系中具有特殊意義。【春秋】「西狩獲麟」的書法,暗示「受命之符」的出現。董子將此轉化為「更化」主張,其【對策】第三云:「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所謂「上下和睦」,必須通過「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整合方能實現。班固【漢書·禮樂志】所載「成康之隆」的描寫,正是董子構建的理想政治範式。

四、當代啟示
董學「大一統」思想,絕非簡單的政治統一,實為「天道—王道—治道」的三重辯證。今日重讀【賢良三策】,當注意其「以仁安人,以義正我」的倫理要求,與「正其誼不謀其利」的價值立場。蘇輿【春秋繁露義證】指出:「董子之學,歸本於仁。」此「真情」之說,正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漢代詮釋。

結語:
董仲舒之「春秋一統」,乃以經學框架重構政治合法性,其「至治」理想兼具歷史批判與現實建構雙重意義。讀者當透過「鳳鳥河圖」的祥瑞敘事,把握其「承天意以從事」的深刻哲思,方得漢代公羊學之真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