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4|回覆: 1

[中醫入門] 中醫為什麼說是全科,什麼病都可以治!

[複製連結]
趙偉民 發表於 2020-7-16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治病方法,西醫治病靠的是外力,用外力殺死病變細胞就是西醫的全部。中醫治病靠的是整體的力量,因為按照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中醫就是一門恢復人體管理的學問。

中醫是全科醫學

中醫是全科醫學

中醫是全科醫學

人體有一種很精妙的控制機制,它的中心就是以心臟為核心的臟腑系統,它們通過血液的不對稱供應控制着全身,也包括大腦中意識的產生,大腦在這裏只是按照『心』的意志對來自全身的信息優勝劣汰的一個容器。通過這種機制,使全身每一處的細胞都按照同樣的基因進行複製,並且按照同一目標進行運動。

按照西醫的說法,細胞病變為病。但按照中醫的說法,細胞病變根本不是病因,而是疾病的結果,因為所有細胞都生存在組織液當中,它們的力量與整體的力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它們之所以發生了病變,是細胞的生存環境出了問題,逼着細胞不得不病變。更重要的是,局部細胞發生了病變,人體的中心卻不知道,還把它當成是『好同志』,不斷供應它營養,這才使疾病變得很難治。

你仔細研究中醫的病因,其實就是『主』不明,或者說偏心,更確切地說就是血液對各組織的不對稱供應。血液總是優先供應某一組織,它們就會功能亢進,血液總是對某一組織供應不足,它們就會功能低下。當這種偏執達到一定程度,即組織細胞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病變,產生西醫學上的疾病。

中醫治病本質上就是一種讓主明的過程,即局部組織細胞功能亢進的話,就抑制血液對它的供應,局部組織細胞功能低下的話,就增加血液對它的供應。因為一旦主明了,它就會利用整體的力量使局部的病變細胞改邪歸正,恢復原有的功能。

顯然,對中醫來說,所有疾病的原因根源於心,不同的只是這種偏執不同罷了,有的這一組織功能亢進,有的是那一組織功能亢進,有的是這一組織功能低下,有的是那一組織功能低下,而且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的程度不同。中醫治病就是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身體平衡了,整體的管理就恢復了,此時,百病皆消。

現在很多中醫被病名所困,其實,這都是西醫思維,在中醫上是沒有病名之分的,不同的只是身體偏離平衡的程度不同罷了,用的藥偏性不同罷了,僅此而已。你能夠治感冒,就一定能夠治癌症,因為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感冒不過是身體偏離平衡程度小一些,用藥偏性小一些,而癌症則是身體偏離平衡程度大一些,用藥偏性大一些罷了。

我們不管治什麼病,只需要了解身體各組織的功能情況,它們分別是功能亢進還是功能低下,以及它們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的程度。然後用對應的中藥和量的組合來平衡身體之偏,這樣不管是什麼病,都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自動好轉。

可笑的是,當下的主流中醫卻不懂這一點,還在用西醫思維來給病人看病,這直接導致了中醫療效不佳,也造成了國民對中醫的不信任。他們自己不懂也就罷了,而且還用這種思維來限制民間中醫,【民間中醫確有專長法】就是這樣一個西化的產物。明明中醫是全科,卻限制民間中醫只能幹單科,這是什麼管理?再這樣管下去,中醫早晚會被主流葬送掉!

當理 發表於 2025-5-12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全科特質及其系統調節原理】

中醫作為一門以整體觀為核心的醫學體系,其"全科"特性根植於獨特的理論架構。在【黃帝內經】"形神一體"的框架下,中醫確實展現出超越專科劃分的診療特質,這與西醫的病理定位思維形成鮮明對比。然需辨明,所謂"什麼病都能治"的表述,當理解為中醫通過調節人體自組織能力來應對各類疾病,而非機械性地針對所有病名施治。

一、系統控制論視角下的中醫本質
中醫理論暗合現代系統科學原理,其核心在於"五臟相關"的動態平衡體系。【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述"心者君主之官"的命題,實為對人體自組織調控機制的隱喻。所謂"主不明"的病理觀,恰與現代控制論中的"反饋失調"理論相呼應。中醫通過四診合參把握的"證候群",本質是系統失穩的宏觀表徵,較之西醫的微觀病理定位,確實具有更廣譜的調節可能。

二、氣血調控的二元平衡機制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經典論述,揭示了中醫調控的基本路徑。臨床所見之"功能亢進"與"功能低下",實為氣血分佈偏頗的陰陽失衡表現。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診療原則,正是通過藥物性味之偏糾正機體之偏。如黃連之寒折心火,黃芪之溫補脾肺,皆是通過藥性四氣五味調節氣血分佈,此即【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實踐智慧。

三、全科特性的臨床邊界
必須指出,中醫的"全科"優勢主要體現在功能性疾病及亞健康狀態的調節。對於器質性病變如嚴重創傷、解剖結構異常等,仍需結合西醫手段。仲景【傷寒論】中"六經辨證"的層次遞進,本身就包含對疾病發展階段的認知界限。當代中醫倡導的"能治感冒即能治癌"之說,當理解為調節原理的普適性,而非療效的等同性。

結語:
中醫的全科特質源於其整體動態的認知範式,這種以調節系統平衡為本的醫學思想,在慢性病、多系統疾病領域確有獨特價值。然醫學實踐需持"和而不同"的態度,中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的"辨病施治"各具優勢,兩者互補方能構建更完善的醫療體系。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醫學的終極目的不在學派之爭,而在生命之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丙戌日|黃帝4722年四月二十日酉時| 2025/5/17/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