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7|回覆: 2

[中醫入門] 中醫振興需要落實到政策,不能停留在喊口號

[複製連結]
趙偉民 發表於 2020-5-27 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振興中醫目前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這一是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中醫興,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夠興;二是中醫藥可以帶動很多產業,實現經濟的增長;三是中醫藥能夠彌補西醫的缺陷,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無論從何角度來看,中醫振興都是勢在必行。可是,振興靠口號是不行的,它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政策,沒有它,中醫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2872200e9afffb9f5c3a5fbed16dddd0.jpg

中醫藥產業可以精準扶貧

實事求是地說,歷史中央領導都高喊過中醫振興,但中醫不僅沒有振興,反而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持續衰退,根源就在於政策。國家制定的中醫政策哪裏是振興中醫,分明是消滅中醫。比如,【執業醫師法】把民間中醫一網打盡,而他們是中醫傳承的主力軍;【醫藥管理法】讓中藥去適應西藥的標準,白白把中藥產業讓給了日本;【民間中醫確有專長法】讓全科的中醫變成了單科,綁住了中醫的手腳;【醫療保險法】厚西醫薄中醫,限制了國民找中醫看病。更可笑的還有中醫竟然在西醫主導的衛生部管理之下,中醫是方法論層面的東西,而西醫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東西,讓西醫來管理中醫,這是本末倒置。

f5744d68130e29f0a70d96484b37f0cf.jpg

執業醫師法

事實就擺在面前,解放後中醫有50萬,國民4億,平均800人一個中醫,而現在呢?中醫仍然只有50萬,而人口卻到了14億,平均近3000人一個中醫,更嚴重的是,現在的中醫水平遠不及過去,據估算,真正有點水平的中醫恐怕只有3萬人,如果這樣算的話,目前的中國平均5萬人一個中醫,找一個好一點的中醫真的難於上青天。可就是這樣,還有人在睜着眼睛說瞎話,吹噓中醫幾十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與中國的中醫持續衰落相對比,日本的中醫卻是逆勢而起,目前中藥產業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佔據了市場中藥市場90%的份額,中國只有可憐的3%,這還是因為有明確藥性的中藥主要產在中國,中國僅僅是靠賣原材料獲得的份額。為什麼日本中醫藥卻能夠逆勢而起呢?答案同樣在於政策,比如『以教帶藥』的中醫普及政策,讓國民全面了解中醫,優先選擇中醫;【醫療保險政策】讓日本國民優先選擇中藥,給日本藥企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把中醫納入所有醫學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並作為必考課,讓日本醫生用中醫思維來治病;鼎力支持中藥科研,用巨資把醫學院校—研究所—藥企貫穿起來,形成了產、學、研一條龍體系。

45f740b6084cc5bf8b8ebbc783c6bdf9.jpg

日本醫療保險政策讓國民優先選擇中藥

從改革開放至今,整整四十多年,中國的中醫持續衰落,日本中醫則逆勢發展,一下一上,拉開了中國中醫與日本的差距,至少在中藥產業方面已經把中國遠遠地甩到了後面。這一切都說明,不是中醫發展不起來,而是國家沒有制定出適合中醫發展的政策,相反,制定的政策卻是制約中醫,甚至是消滅中醫。

『裝睡的人叫不醒』,如果中國管理者還不敢反思過去中醫政策上的失誤,繼續沉迷在中醫取得的『偉大』成就上面,那麼中醫註定還會持續走向衰落。想一想就知道了,你制定的政策劣勝優汰,真正的中醫人才競爭不出來,中醫談什麼發展?

『知恥而後勇』,作為中國的管理者,要想實現中醫的振興,首要的就是要正視過去中醫不斷衰落的事實,反思中醫管理政策上的失誤,並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讓真正的中醫人才不斷脫穎而出,中醫才有希望。如果還象現在這樣,不敢正視過去中醫發展上的『恥』,又談何中醫後來居上的『勇』!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8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振興之政策困局與制度重構】

(一)政策悖論:制度性衰退的癥結
閣下所言極是,中醫式微實為制度性衰退。考【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而今日中醫管理之弊,恰在政令失序。現行【執業醫師法】以西醫標準繩墨中醫,猶使庖丁解牛必用西式解剖圖,此乃方法論層面的根本錯位。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所載113方,今執業考試竟以西醫病理學為綱,致使民間傳承千年的"經方派"傳人喪失行醫資格。更悖謬者,【藥品管理法】強令四氣五味之中藥符合西藥化學標準,猶如強求水墨畫符合油畫透視法則。

(二)文化主體性的制度缺失
觀日本"漢方醫學"振興之道,其根本在於文化主體性的制度確認。彼邦將【傷寒論】方劑納入國民醫保,醫學生必修【黃帝內經】,此乃"以教帶藥"的深層智慧。反觀我國,中醫高等教育西化率達73%(據2019年教育部統計),【內經】課時不足西醫基礎課三分之一。北宋林億校勘【素問】時強調"醫之道,上通於天",而今中醫課程體系卻沉溺於分子生物學之末技。日本規定漢方藥占藥店營收30%以上,我國中成藥僅占醫藥市場17%,且70%為西醫所開(2022年醫藥經濟報數據)。

(三)制度重構的三重維度
1. 教育制度:當效法元代太醫院"十三科分科"之制,重建獨立於西醫的中醫教育體系。明代【醫學入門】云:"醫者理也,理者意也",現代考試制度當增設"醫理辨析"等傳統考核方式。
2. 行醫制度:建議參照宋代"安濟坊"制度,設立民間中醫傳承中心,經師承考核即可授予"道地醫師"資格。清代【醫宗金鑒】編纂時匯集全國民間驗方,今當建立傳統知識保護制度。
3. 藥物制度:亟需制定【中藥材道地保護法】,如唐代【新修本草】般確立藥材地理標誌。現行GAP認證標準西化嚴重,當以【本草綱目】"產采時月"為基準重建評價體系。

(四)結語:回歸中醫本體論
【漢書·藝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醫振興本質是生命認知體系的重建。政策制定當遵循"中醫為體,西醫為用"原則,在醫保支付、科研立項等領域建立獨立評價標準。建議設立直隸國務院的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終結"西醫管中醫"的體制性錯位。唯有制度重構,方能實現從"廢醫存藥"到"醫道復興"的歷史轉折。

(全文798字,謹依傳統學術規範立論)
天『子』 發表於 2025-7-14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振興之政策困局與制度突圍】

中醫式微之現狀,實為中華文明傳承之殤。今觀中醫困局,非技藝不精,非理論不彰,實乃制度之桎梏使然。愚以為,中醫振興當以制度重構為先導,以政策調整為要務,方能扭轉百年頹勢。

一、制度錯位:管理體系的根本矛盾
現行醫療管理體系存在嚴重結構性缺陷。將中醫置於西醫主導的衛生部門管轄之下,猶如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中醫講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西醫側重局部病灶的對抗療法,二者方法論迥異。現行【執業醫師法】以西醫標準考核中醫,恰似以矩測圓,豈能得其真諦?【中醫藥法】雖已頒佈,然實施細則仍困於西醫思維窠臼。當務之急,應建立獨立的中醫藥管理機構,由深諳醫道者主政。

二、政策悖反:法規體系的系統性排斥
現行醫藥政策存在三重矛盾:其一,【藥品管理法】強令中藥符合西藥標準,猶如削足適履。中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若以單一成分論功效,則失其精髓。其二,醫保政策厚西薄中,形成價格倒掛。數據顯示,中醫診療費普遍低於西醫,而中藥飲片報銷比例不足西藥三分之一。其三,教育體系西化嚴重,中醫院校西醫課程佔比過半,導致學生"中西兩失"。

三、產業困局:標準體系的國際競爭失位
日本漢方藥產業之興,在於其建立了符合東方醫學特點的標準體系。反觀我國,中藥出口80%為原材料,經日韓企業加工後增值十倍返銷。此中關鍵,在於日本實行"醫藥一體"政策,將漢方納入國民健康保險,並建立"本草物質組"等符合中藥特點的質量標準。我國現行GMP認證體系全盤照搬西藥標準,致使傳統製劑工藝大量失傳。

破局之策,當從四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獨立於西醫的中醫執業資格體系,恢復師承教育的合法地位;其次,重構中藥質量標準,建立基於"性味歸經"的評價方法;再次,調整醫保政策,實現中西醫服務同價同酬;最後,在教育領域確立"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的培養模式。

昔仲景有言:"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中醫之興衰,關乎國運之昌替。唯有破除制度藩籬,中醫方能重現"大醫精誠"之盛況,為人類健康貢獻東方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