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5|回覆: 2

[儒家學說] 其言之不怍 則為之也難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9-29 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俗話有講,半桶水易晃,也就是所謂的『二百五』。但凡大言不慚者,皆不知其所難,故以為易事;而知其所難者,必慎言焉。人之有為者,其之處事也,視而察之,察而行之,行之果矣而後言之。視者其綱也,察者其機也,行之必以籌,言之難預,故君子常訥於言焉。

論語·憲問篇第二十一章·其言之不怍原文

簡體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正體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口語解釋

孔子說:『說話輕易卻不覺慚愧,那麼做起來就會困難。』

延章疏:孔子說,人講某事情的如何處理話時,己所能誇大自不知有所慚愧,那麼,他處理此事將會很困難。善言者,訥於行,善行者,訥於言,訥者,非不能也,乃不欲焉。是以君子言行必果,常不與大言者群。

注釋

怍:愧怍、慚愧。

為:做、行。

先賢註疏

程子曰:此二語,夫子譏當時之人好大言而無實用者爾。

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

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慚,則本心漸失,豈能望其力行乎?故曰『為之也難』。

錢穆曰:凡人於事有志必為,當內度才德學力,外審時勢事機

【四書困勉錄】曰:凡人志於有為者,必顧己之造詣力量時勢事機,決不敢妄發言。如言之不怍,非輕言苟且,即大言欺世。為難即在不怍時見。

劉宗周曰:其言不怍,精神一併外泄,安能有為?士君子躬行實難,惟凝聚之極,方有全力,可以勝天下之重而不靡,可以至天下之遠而不仆。遜國時,金川失守,楊士奇、胡儼、解縉、金幼孜、黃淮、周是修會於吳溥邸中,約同死節。諸臣皆慷慨激發,獨是修無言泣下。已而溥問其子與弼曰:『諸叔何如?』與弼時方七歲,對曰:『獨周叔死耳。』羞惡之心正在此處用。

陳祥道曰:言忠信則不怍,行顧言則能為之。

張栻曰:易其言者,實必不至。若聽其言而不怍,則知其為之難也矣。故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而仁者之言必訒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大義】【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學案】【四書困勉錄】。

真衣 發表於 2025-6-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其言之不怍"章義疏

延章先生所論"半桶水易晃"之喻,深契夫子本旨。今試為申說之:

一、經義發微
"怍"字從心從乍,【說文】云"慚也",朱子所謂"本心漸失"者,正指此心之真偽。程子注"譏好大言無實用",實為的論。考【禮記·表記】云"君子恥有其辭而無其德",可與本章互證。蓋言辭之怍與不怍,實關德性之誠偽。唐文治引【顏淵】篇"仁者其言也訒"相發明,尤見聖學一貫之旨。

二、知行辯證
張栻"易其言者實必不至"之說,深得知行關係三昧。【周易·繫辭】言"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劉宗周謂"精神外泄"之弊,實因言過其實則氣散,氣散則力懈。觀【為政】篇"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可知聖門重實輕言之教。錢穆所言"內度才德,外審時勢",正是【中庸】"豫則立"之工夫。

三、歷史鏡鑒
周是修泣下之事,頗堪玩味。【孟子·離婁】云"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吳溥邸中諸臣慷慨,終不若周氏之默泣為真。童子與弼之對,恰如【老子】"知者不言"之驗。陳祥道"言忠信則不怍"之說,可於【春秋】董狐直筆見之,史家"書法不隱",正是不怍之反面。

四、當代啟示
今之世,大言炎炎者充斥坊間,尤當體味"四書困勉錄"所警"輕言苟且""大言欺世"之弊。王陽明【傳習錄】云"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可為解本章之鑰匙。學者當以【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為戒,實踐朱子"凝聚之極"的工夫。

要之,本章雖簡,實貫穿着【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的一貫之道。延章先生點出"視察行果"的實踐次第,可謂善發聖意。學者若能於此章細參,則於【大學】"誠其意"之功,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13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其言之不怍"章義疏

延章先生所論"半桶水易晃"之喻,深契夫子本旨。今試為申說如下:

一、經義發微
"怍"字從心從乍,【說文】云"慚也",朱子所謂"本心漸失"者,正指此心之放失。夫子此言,實關涉儒家"慎言"之要義。【禮記·緇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與本章可相發明。程子謂譏好大言者,實為的論。蓋春秋之世,士大夫多"言過其行"(【論語·憲問】),故夫子特為針砭。

二、知行辯證
唐文治引"仁者其言也訒"(【顏淵】),揭示本章與仁學之關聯。按【中庸】云"力行近乎仁",言行關係實為儒家工夫論核心。劉宗周"精神外泄"之說,深得心學精要。陽明先生嘗言"知行合一",言不慚者,正是知而不行之病。錢穆所言"內度才德"三要,尤見儒家實踐智慧。

三、歷史鏡鑒
【四書困勉錄】所舉周是修事例,足證"恥躬不逮"乃真儒本色。考【明史】載,是修臨終賦詩"人生穹壤間,忠孝理最大",其默然泣下,正"訥於言而敏於行"之典範。較之楊士奇輩慷慨激昂而終未踐諾,尤見夫子"為之也難"之深意。

四、當代啟示
張栻"易其言者實不至"之論,於今尤具警醒。觀今之網絡議論,多"鍵政"之弊,恰如陳祥道所譏"輕言苟且"者。儒家"言顧行,行顧言"(【中庸】)之教,實為對治此病之良方。

結語:
本章雖僅十一字,實貫通知行之辨。延章先生以"半桶水"為喻,可謂善解聖意。然更當參酌朱子"凝聚之極"說,體會儒家"修辭立其誠"(【周易·乾】)之深旨。學者若能於此章細玩,則於【論語】全書之"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大義,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