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08|回覆: 0

[訓詁學] 個字的起源和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鏈接]

『儂家真箇去,公定隨儂否。』

『儂家真箇去,公定隨儂否。』

神奇的漢字系列之個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

『君不見侯門女兒真箇痴,獺髓熬酥滴北枝。』

『君不見侯門女兒真箇痴,獺髓熬酥滴北枝。』

有些地方說真的、確實的時候,會用『真箇』來表示,就好像這裡是個裡,今天是今個兒。這些個都帶有口語的性質,不過詩詞之中也不少見,如王維詩里有真箇:『儂家真箇去,公定隨儂否。』楊萬里詩里則是『君不見侯門女兒真箇痴,獺髓熬酥滴北枝。』

 個,又寫作個,從竹固聲,本義是指竹子的數量,表示竹一枚;又寫作個,從人固聲;寫作個乃『介』的變體, ...

 個,又寫作個,從竹固聲,本義是指竹子的數量,表示竹一枚;又寫作個,從人固聲;寫作個乃『介』的變體, ...

個,又寫作個,從竹固聲,本義是指竹子的數量,表示竹一枚;又寫作個,從人固聲;寫作個乃『介』的變體,今天簡化字採用個,繁體為個,異體為個。由本義引申為通用個體量詞,來表示單獨的人或者物。事實上,無論這個事物有沒有專用量詞,都可以用個來形容,比如一個人、一個影子、一個耳朵、一個學校等等。【牡丹亭》裡陳最良教杜麗娘【詩經】,說『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春香也說『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着個斑鳩兒』,鳥兒不用只用個,正是因為個可以用於某些有專用量詞的事物。

由本義引申為通用個體量詞,來表示單獨的人或者物。

由本義引申為通用個體量詞,來表示單獨的人或者物。

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使用率很高的字,已然成為口語、俗語的重要部分,是一個相當俗語化的用詞。元雜劇散曲之中就非常喜歡用『個』。比如貫雲石的【塞鴻秋·代人作】寫『今日個病懨懨,剛寫下兩個相思字』,關漢卿的【不伏老】寫『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睢景臣的【哨遍·高祖還鄉】寫『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這是因為雜劇也好,散曲也好,都有着以俗為尚、口語化、散文化的傾向。

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使用率很高的字

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使用率很高的字

個又可以表示單獨的、非普遍的,如個別、個人、個體,等等。這個意義上的個,其實單獨但又不孤獨。世間萬物各有其位,個在世間所扮演的就是這一個個物。大到天地,【莊子】說以天地為烘爐,天地就是一『個』創造的烘爐,小到螻蟻,再小也是一個存在。如果整個世界宇宙是一個生命整體,那麼天地間萬物都是這一個生命整體的一個結點,有小有大,獨一無二,不可替代。個體與個體的不同,當然會導致兩者如何共存的問題,也會面對在宇宙整體之中如何保證自身獨特的問題。然而我們又會看到,萬物個個是彼此獨立又默契配合,相因相濟,個體保持自身的成長,又將自己納入天地間,相互共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萬物,就這樣聯繫在了一起,於是這一個個,的確是獨立的個體,這一個個,卻又是相互聯結的,勾連成世界的模樣,幻化出宇宙的榮光,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綿延不斷。誰也不能缺少誰,誰也不能代替誰。

元雜劇散曲之中就非常喜歡用『個』

元雜劇散曲之中就非常喜歡用『個』

人是萬物中的一個群體,也是其中的一『個』。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這大的是人心,包容萬物,囊括宇宙,人作為天地間一個個體,對其他個體也充滿着愛意,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輪轉之下萬物平等,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與萬物都是同類,對他人像對兄弟,對萬物如同對人民。其實都是視萬物為同類,個體與個體共生共存,仁愛天下。可是人生在天地間,頂天立地,也有着對生命短暫時光易逝的恐慌,無論是 『良時光景長虛擲,壯歲風情已暗銷』,還是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都充滿着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因而充滿着對生命的留戀與珍惜。

個又可以表示單獨的、非普遍的

個又可以表示單獨的、非普遍的

事實上,個體的意義就在於個體本身,無論這個個體是世間的一個人,還是水裡的一條魚,或者樹上的一隻鳥,或者山間的一縷風,或者天邊的一片雲,他存在,就是一種意義,他有所為,就是本身之上的意義。(申屠)

金尤 發表於 2025-7-8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個":從竹枚之數到宇宙之維的形上考察】

"個"字之演變,誠如帖中所言,實為漢字譜系中極具哲思意味的個案。其字形三變(個、個、個)恰似三重境界,自具體而抽象,由形下至形上,暗合中國文字演變之玄機。

考"個"字從竹固聲,乃【說文】所載本字。竹者,中國士人精神之象徵;固者,堅貞不渝之德性。以竹為計量單位,實含"君子比德於竹"的深意。王維"真箇去"之語,非徒口語,實具禪機——"個"在此處已超越量詞功能,成為存在狀態的標指。楊萬里詩中"真箇痴",更將抽象情態具象化,此乃"個"字第一次哲學飛躍:從具體計量到抽象指稱。

"個"字從人,標誌其人文意義的覺醒。關漢卿"銅豌豆"之喻,以"個"為存在宣言,彰顯個體對抗群體的精神。此字形演變暗合宋元之際市民意識覺醒,個體價值漸從集體中剝離的歷史進程。雜劇中的俗語運用,恰是"百姓日用而道在其中"的生動體現。

"個"為"介"之變體一說尤具深意。【易】云"介然有知","介"本含獨立特行之義。簡化字擇此形,無意中承續了"獨立不遷"的文化基因。莊子"天地一烘爐"之喻,以"個"統攝萬有,揭示了個體與整體的辯證關係:每個"個"都是宇宙網絡的節點,如華嚴宗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觀"個"字三重意蘊:其為竹之數,見證物質世界之量化;其為人之存,標誌主體意識之覺醒;其為物之維,蘊含宇宙觀照之哲思。從王維詩意到莊子玄言,"個"字完成了由具象到抽象、由語法到哲學的精神躍升。每個使用"個"的瞬間,我們都在不自覺地進行着中國式形上思考——在計量中見本體,在凡俗中悟大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