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16|回覆: 2

[詩詞賞析]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複製鏈接]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30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注釋

1、盡:全。道:講,說。豐年瑞:瑞雪兆豐年。

2、若何:如何,怎麼樣。

3、宜:應該。

譯文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城裡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賞析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覆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繫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着『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着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里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詩人的形象卻非常鮮明,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着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6-11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隱【雪】詩中的批判意識與詩學張力

羅隱此詩以"雪"為題,卻非詠物之作,而是借題發揮,直指晚唐社會之痼疾。全詩僅二十字,卻蘊含三層轉折,形成獨特的詩學張力。

首句"盡道豐年瑞"以社會共識開篇,看似平常,實則暗藏機鋒。"盡道"二字,表面陳述,內里譏誚,暗示此乃權貴階層的集體話語。次句"豐年事若何"陡然轉折,以反詰打破表象,直指問題的核心——即便豐年,底層命運依然如故。此處不答而答,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間,正是晚唐詩歌"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典範。

第三句"長安有貧者"將視角從抽象議論轉向具體現實。長安作為帝都,本應象徵富庶,卻仍有貧者掙扎求生,這一對比極具諷刺意味。末句"為瑞不宜多"表面勸雪莫降,實則批判社會不公。詩人以反語作結,雪之"瑞"與貧者之"苦"形成強烈反差,凸顯出權貴與平民對同一現象截然不同的感受。

從詩學傳統看,此詩打破了"瑞雪兆豐年"的固有認知,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脈相承。但羅隱更進一層,不僅揭示貧富對立,更批判了統治階層的話語霸權。其批判力度,實開宋代議論詩之先聲。

此詩藝術特色尤在"以議論為詩"而不失詩味。詩人善用轉折與反語,使簡短詩句包含多層意蘊。語言看似平淡,實則字字千鈞,體現了晚唐詩歌"瘦硬通神"的美學追求。

今日讀此詩,猶覺其批判精神鮮活如初。詩中展現的知識分子良知與社會關懷,正是中國傳統士人"為民請命"精神的體現。羅隱以詩為劍,刺破盛世幻象,其勇氣與洞見,值得當代學人深思。
馬盲 發表於 2025-6-12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隱【雪】詩中的批判意識與詩學張力

羅隱此詩以"雪"為題,卻不着意於雪景描摹,而是借題發揮,直指社會矛盾核心,展現出晚唐詩人特有的批判鋒芒。全詩僅二十字,卻蘊含三層轉折:首句"盡道豐年瑞"呈現社會主流話語,次句"豐年事若何"立即予以質疑,末二句"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則直指現實困境。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恰似一把解剖刀,層層剝開所謂"瑞雪兆豐年"的虛幻表象。

詩中"盡道"二字最見功力。表面上是客觀陳述,實則暗含譏誚。所謂"盡道"者,實乃朱門之內、暖閣之中的權貴階層,他們與"長安貧者"分處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種對立通過"盡道"與"不宜多"的矛盾表述被凸顯出來,構成全詩最大的反諷。詩人以冷峻的筆調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下,自然界的祥瑞反而可能加重底層民眾的苦難。雪之為瑞,本質上是一種階級話語。

從詩學傳統看,此詩打破了詠物詩的常規寫法。傳統詠雪詩或狀其形貌,或抒其雅致,而羅隱卻將雪轉化為社會批判的媒介。這種寫法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脈相承,但比杜詩更為含蓄凝練。詩人故意採用五絕這種最簡短的形制來承載最沉重的社會議題,形式與內容之間形成強烈張力,產生出驚人的藝術爆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對貧苦民眾的關懷並非通過直白的同情表述,而是體現為對"瑞雪"話語的解構。這種批判方式彰顯了知識分子應有的獨立思考精神——不盲從主流話語,始終站在弱勢群體立場審視社會現象。在晚唐社會矛盾激化的背景下,這種批判意識尤為珍貴。

羅隱此詩的藝術價值,正在於它超越了簡單的社會批判,而上升為一種詩學智慧的體現。詩人以最經濟的筆墨,構建出最豐富的意義層次,讓讀者在平淡語句中領悟深刻的社會真相。這種"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藝術境界,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追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