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68|回覆: 3

[詩詞賞析]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2-19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詩詞賞析

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將其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為一種堅貞不屈的形象的象徵。聯繫陸游的生平不難理解,詞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泄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遊客  發表於 2018-12-19 21:16
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來猜猜該詞作者是誰?這麼傲烈?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0 07:5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5-14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游〖卜算子·詠梅〗的士人精神與比興美學探微】

陸放翁此闋【卜算子】,誠乃宋人詠物詞之圭臬。其以梅格寫人格的創作範式,深得【離騷】"香草美人"之遺意,而較之林和靖"疏影橫斜"之詠,更多幾分士大夫的孤憤與貞剛。

上片"驛外斷橋"四句,實乃以空間意象構建精神圖景。考宋代驛道制度,驛站三十里一設,此"驛外"之梅,既在官僚體系邊緣,又處交通要道之側,恰似放翁"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處境。"黃昏風雨"之語,非獨狀物,實暗喻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後,主戰派屢遭打壓之時局。錢鍾書【宋詩選注】謂放翁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此詞上片沉鬱之境,正與其【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同一機杼。

下片"無意爭春"之轉,乃全詞精神升華處。梅花先春而發,本具爭春之實,卻言"無意",此儒家"君子矜而不爭"之德也。"群芳妒"三字尤耐咀嚼,【楚辭】"眾女嫉余之蛾眉"的比興傳統在此煥發新意。放翁晚年雖遭"嘲詠風月"之劾(見【劍南詩稿】自記),仍堅守抗金之志,恰如梅之"香如故"。朱熹【論語集注】釋"歲寒松柏"時強調"士窮見節義",此詞結句正與之遙相呼應。

從比興藝術觀之,此詞有三重審美維度:其一,物態摹寫之真,"碾作塵"三字可見放翁觀察之細;其二,情感寄託之深,將【詩經·小雅】"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的憂患意識注入詠物;其三,哲理升華之妙,末句化用【維摩詰經】"火中生蓮"之意象,使儒家節操與佛家寂滅觀渾然一體。

放翁此作,較之東坡【定風波】之超曠、稼軒【賀新郎】之豪雄,別具一種"烈士暮年"的堅韌。其價值不僅在藝術成就,更在於為後世樹立了"窮不失義"的士人風範。今日讀之,猶覺其孤香透紙,凜然生寒。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5-24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游〖卜算子·詠梅〗的士人精神與比興美學探微】

陸放翁此闋【卜算子】,誠為宋代詠物詞之圭臬。其以梅格喻人格的創作範式,深得【離騷】"香草美人"之遺韻,而"無意苦爭春"六字,尤堪為南宋士大夫精神之註腳。

上片"驛外斷橋"四句,實乃以空間意象構建精神圖景。考宋代驛道制度,驛站三十里一設,而"斷橋"意象暗用張先"斷橋橫路水粼粼"典故,營造出政治邊緣的象徵空間。"黃昏風雨"之語,非獨狀自然景象,實隱喻紹興和議後南宋朝廷之政治氣候。放翁以"無主"自況,正與其【劍南詩稿】中"位卑未敢忘憂國"形成互文,展現士人在政治疏離中的精神堅守。

下片"無意爭春"之轉折,深契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梅花"一任群芳妒"的姿態,實為士人面對黨爭時的精神宣言。值得注意的是,此句與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異曲同工,皆展現宋人"內在超越"的哲學思考。"零落成泥"之語,化用李商隱"化作春泥更護花"而更進一層,將物質毀滅與精神不朽形成辯證統一,其"香如故"的結句,直承【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比德傳統。

此詞藝術成就,首在比興手法的極致運用。放翁將自身南鄭從軍、彈劾權貴的經歷,完全對象化為梅花意象。其"物我合一"之境,較之林逋"疏影橫斜"的旁觀式詠梅,更多一份生命痛感的滲透。次在語言張力的營造,"碾作塵"三字力度千鈞,與"香如故"的柔韌形成剛柔相濟之美。

要之,此詞非徒詠物,實乃南宋士人精神史的微型敘事。其價值不僅在藝術層面,更在於展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政治困境中,如何通過審美活動完成精神自救。這種"貶謫美學"的建構,至今仍為華夏文明提供着重要的精神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