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31|回覆: 2

[考古文物] 大方縣濟火碑辨偽

  [複製鏈接]
儒家公羊學 發表於 2018-12-16 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題:所謂蜀漢彝文古碑【濟火碑】又名【妥阿哲紀功碑】辨偽

濟火碑-妥阿哲紀功碑

濟火碑-妥阿哲紀功碑

濟火碑-妥阿哲紀功碑

【濟火碑】又名【妥阿哲紀功碑】,現收藏於畢節市大方縣奢香博物館內,此碑長期以來被宣傳成是中國所發現最古老的彝文碑刻,距今1700多年歷史,為蜀漢建興丙午年(蜀漢建興四年)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彝族部落首領濟火(又名妥阿哲】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時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敖家包包會盟所立紀念碑或紀功碑。碑文敘述蜀漢時貴州省大方縣彝族首領濟火迎接諸葛亮進入貴州,並協助諸葛亮攻打孟獲有功,受封為羅甸國王之事。由於此碑被宣傳成是蜀漢時所立彝文古碑,所以部分學者將彝文產生的歷史追溯到漢代,乃至又上溯到夏朝或距今已一萬年時間。

【濟火碑】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文化館在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於縣城西24公里處的響水柯家橋一農民的菜地邊發現。碑為砂石質,右上角已殘。橫長方形、高0.52米、長0.65米。碑文全部為陰刻彝文,尚存174字,經畢節地區民委彝文翻譯組羅國義翻譯如下: 『……世間……祭祖場……心令修……鞭與騎……居於顯貴地位,握有大權。用楚吐城制的名帛,祭奠自己的祖宗,於是進占了四十六個山莊。按臥龍先生的謀略,聯結勿阿納的後裔,攻城如摧枯拉朽;野戰則吶喊逞強。與漢官同心協力,助帝出征,視為賢能老臣。在楚敖山設宴,給臥龍先生接風。與之結盟。本帥所統率的人,都聽命令,若有反叛之心,叫他不得好結果。紅日東升就出發,分三路進軍,大帥領中軍,對叛逆者進行征討之後,捷報頻頻傳來,本帥很高興。彝君長的江山多麼絢麗,阿哲家的轄地將永世繁榮,如陽光燦爛,堪稱樂土。攻打孟獲是我們參與的,穿着皇帝家贈給的冠冕袍帶,儼然一位王侯。於建興丙午年封韻酬功。世世雄長於此地』。

按:關於蜀漢時期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彝族部落首領濟火(又名妥阿哲)其人其事,在歷代正史中全無記載。【濟火碑】被宣傳成是蜀漢時期彝文古碑,但此碑存在頗多疑點與違背史實之處,茲列如下,以就正於方家。

一、史學界一般認為彝文產生於宋元時期,成熟於明代。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彝文產生於唐代,根據明清時期雲南、貴州地方志書中所說,彝文是唐代雲南馬龍州彝族人阿町隱居山谷中所創,『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夷人奉為書祖,號韙書,又名爨文』。明代以來的貴州彝文典籍亦持此說。不論是產生於宋元說,還是產生於唐代說,彝文在明代以後才走向成熟,則是史學界無爭議的。既然彝文是唐宋以後才產生,明清以後才成熟,又何來蜀漢時期的彝文古碑?

二、今天能夠看到的彝文作品,均為明清時期的產物,其中包括彝文典籍、碑刻、銅鐘銘文等。貴州六枝特區新場區的【攔龍橋彝文摩崖碑記】,因無具體年代落款,被宣傳成是南宋以前的東西,但其真正產生的年代,實際上並無定論。又雲南昭通張希魯所收藏之『以諾印』拓片、雲南昭通『蛙鈕銅印』和貴州赫章縣發現的『銅質擂缽』上的文字,是否為彝文,至今並無定論。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些文字不是彝文。【濟火碑】被宣傳成是蜀漢時彝文古碑,距今已1700多年,那麼何以在此後1000年時間內再無此類彝文作品,而要到了明代以後又才再次大量出現?其文字傳承的斷層何以長達千年?這從古代文化的傳承沿襲上是講不通的。

三、【濟火碑】為砂石質碑,這種石材硬度不高容易鐫刻,卻不耐風化。明朝時期西南地區保存至今的砂石質碑,很多字跡已經風化剝落,不能辨識。【南詔德化碑】是唐代宗大曆元年所立,時間比【濟火碑】晚了500多年,正面碑文原有3800多個字,由於風化,現僅存256個字。而這塊蜀漢時的彝文古碑立於荒郊野外,雖右上角已殘,剩餘174個字尚能清晰辨識,這當真是存在了1700多年的古碑?

四、蜀漢時貴州大方縣彝族首領濟火(又名妥阿哲)其人其事,歷代正史中全無記載。【濟火碑】中所述事跡也與諸葛亮南征的歷史不符。據【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記載:『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今四川屏山縣)由水路入越巂(今四川西昌)。別遣馬忠伐牂柯(今貴州貴陽),李恢向益州(今雲南晉寧),以犍為(在今四川彭山)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定笮(今四川鹽源縣)、卑水(今四川昭覺縣)多為壘守。亮欲俟定元軍眾集合,並討之,軍卑水。定元部曲殺雍闓及士庶等,孟獲代闓為主。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瀘水,即金沙江),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秋,遂平四郡。』【三國志】對諸葛亮南征記載較為簡略,不及【華陽國志】詳細,但記載了諸葛亮在建興三年十二月回到成都。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亦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則諸葛亮之南征,是從成都走岷江水路到達樂山,又沿水路到達宜賓地區的屏山縣,從屏山進入今涼山州境內,然後屯兵於昭覺縣,與西昌地區的叛亂首領高定在此決戰,殺高定。之前從雲南來的雍闓已經在西昌被高定的部下殺死,孟獲於是率領雍凱的部隊逃回雲南,諸葛亮率部追擊,建興三年五月從川南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在今昆明地區俘虜孟獲,並七擒七縱,孟獲心悅誠服,到當年秋天,南中的叛亂已徹底平定,諸葛亮率部班師,於十二月返回成都。於此可知,諸葛亮南征,並未到過貴州。率部到貴州平叛的,只是蜀國將領馬忠。

諸葛亮既然並未到過貴州,何來與貴州畢節市大方縣彝族首領濟火(妥阿哲)在七星關敖家包包結盟,得濟火幫助攻打孟獲,後又封濟火為羅甸國王並立此紀念碑之事?又【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孟獲是建寧郡人,即今雲南曲靖人,他也沒有到過貴州,他與雍闓從雲南領兵北上四川西昌,因與高定所部發生衝突,雍闓被殺,他遂率部逃回雲南。諸葛亮五月份渡過金沙江,在昆明地區七擒七縱孟獲,到秋天戰事就已徹底平息。又何來孟獲與遠在貴州畢節地區的彝族首領濟火交戰之事?

濟火其人其事,不見於古代正史中的記載。僅於明清以後,出現於貴州地方志書,並被輾轉傳抄。實際上關於濟火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貴州七星關結盟,幫助蜀軍攻打孟獲,並被諸葛亮封為羅甸國王之事,最早是出現於貴州水西彝族土司安氏明代所撰之家譜,其內容乃是受【三國演義】所啟發,中國西南民族學之父方國瑜先生在【彝族史稿】中曾專門做了論述。水西安氏土司自稱是濟火後人,故杜撰此說,後來才被貴州的地方志書所抄襲,並以訛傳訛。

結論:所謂蜀漢彝文古碑【濟火碑】又名【妥阿哲紀功碑】中所述內容,乃為明朝以後貴州水西彝族土司安氏為誇耀其家族歷史而虛構的事跡。其碑亦為安氏在明代以後虛構家史時所偽造,並非是蜀漢時期真的有這樣一塊彝文紀念碑保存至今。此碑既為偽碑,若歷史工作者再以此為『證據』來編造彝族歷史和中國古代史,就更不應該了!​​​

已綁定手機
YYKOP 發表於 2022-12-7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長知識了,感謝樓主分享
田光 發表於 2025-4-27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方縣濟火碑辨偽】考析

一、碑刻源流與學術爭議
所謂【濟火碑】(【妥阿哲紀功碑】)之真偽,實關涉彝族文字史、西南民族關係史及蜀漢史料體系三重公案。此碑若確為蜀漢遺物,則彝文起源需大幅前推,然考諸文獻與實物證據,其說頗可商榷。

二、彝文發展脈絡與碑刻年代矛盾
1. 文字學視角:彝文起源向有唐、宋元、明三說。明人謝肇淛【滇略】載唐代阿町創『韙書』,清【大定府志】亦沿此說;而現存最早彝文實物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水西大渡河建橋碑】。若【濟火碑】早至蜀漢,則較現存最早彝文早逾千年,中間千載竟無片紙隻字存世,殊違文字演變常理。
2. 金石學佐證:蜀漢碑刻存世者如【李苞通閣道題名】等,皆漢隸書風,而【濟火碑】字形結構顯屬晚期彝文特徵,與貴州明代彝文碑刻體例高度相似,未見早期文字之樸拙。

三、史實牴牾舉要
1. 濟火其人無征:陳壽【三國志】、常璩【華陽國志】詳載諸葛亮南征事,卻無一語及濟火助戰受封事。羅甸國首見【新唐書·南蠻傳】,蜀漢時此稱顯系後世附會。
2. 地理方位不合:碑文稱『楚敖山設宴』,然蜀漢南征路線據【水經注】考訂,主力經越嶲(今四川西昌)、滇池(今昆明),未深入黔西北。七星關之名始見於元【經世大典】,蜀漢時焉得有此稱謂?

四、碑文內容之晚近特徵
1. 職官稱謂:碑中『漢官』『大帥』等詞為明清彝區土司制度用語,蜀漢時西南夷尚無此類嚴密官僚體系。
2. 文體風格:碑文句式整齊,修辭成熟,與貴州明代彝文碑銘如【千歲衢碑】行文雷同,而迥異於漢晉簡牘之質樸。

五、斷代建議
綜合文字、史地、職官三證,此碑當為明清時期水西安氏土司為追溯祖源所偽托。其發現過程(1981年菜地偶得)、保存狀況(砂石材質卻無風化痕跡)亦存疑點。若定為蜀漢物,則需解釋:
何以歷代方志(如明【貴州通志】)均未著錄?
何以碑文內容與【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17世紀彝文獻高度雷同?

結語
學術求真,當以實證為先。【濟火碑】之年代判定,宜暫從彝文發展規律與文獻記載下限,斷為明代仿古之作。若強繫於蜀漢,恐蹈『層累造史』之弊。至於彝文起源問題,仍需期待考古新材料,而非依託孤證遽下斷語。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辨立足三重證據法(傳世文獻、出土實物、民族志),未採信地方傳說與晚近建構之敘事,學者若另有確證,祈賜教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