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2|回覆: 2

[詩詞賞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2-1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賞析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4-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定風波】詞心抉微:論蘇軾「無住」之境的生命美學

東坡此詞作於黃州貶謫時期,表面寫途中遇雨之小事,實則構建了中國文人精神史上的重要範式。上闋「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莫聽」,非物理層面的充耳不聞,乃禪宗「對境無心」的修為體現。考【壇經】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東坡此處以聽覺意象破執,暗合南宗禪「於相離相」之旨。

「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對比修辭尤堪玩味。宋代士大夫出行例當騎馬,此處卻以草鞋竹杖為「輕」,實為對物質依賴的精神祛魅。黃庭堅評東坡「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正與此句同調,皆展現對物質形態的超越性認知。值得注意的是,「輕勝馬」之「勝」非較量之意,乃莊子「忘足,履之適也」的化用,暗藏「相忘於道術」的哲學機鋒。

下闋「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轉折,深得【周易】「無平不陂」之妙。東坡不寫尋晴而晴自至,恰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文學註腳。其時間敘事極具張力:穿林打葉(現在進行)—風吹酒醒(過去完成)—斜照相迎(未來將至),構成完整的悟道時序。

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乃全篇文眼。錢鍾書【談藝錄】指此句「雙遣雙非」,實為華嚴「離四句絕百非」的文學轉化。較之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靜觀,東坡更進一層,將主體感受與客觀景象同時超脫,達到主客雙泯的化境。這種「不即不離」的審美態度,後經董其昌「南北宗論」的闡釋,成為文人畫的核心理念。

此詞在詞史上的特殊價值,在於將禪宗頓悟、莊子齊物、儒家固窮三種哲學熔鑄為新的生命美學。觀東坡【赤壁賦】「逝者如斯」的達觀,【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的坦然,皆可與此詞互文解讀。其影響不止於文學,更塑造了中國文人面對逆境時的文化心理結構——在承認現實困境的同時,保持精神世界的從容與自由。
姚待 發表於 2025-4-10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定風波】詞心解:論蘇軾「無差別心」的禪悟境界

東坡居士此闋【定風波】,表面寫途中遇雨之尋常事,實則蘊藏大智慧。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莫聽」,非謂耳不聞聲,乃示心不受擾。佛家所謂「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東坡以芒鞋竹杖之輕,破世間名韁利鎖之重,此中機鋒,直指禪宗「即心即佛」要義。

「一蓑煙雨任平生」七字,最見東坡性命之學。蓑衣本為避雨之具,此處卻化作承載生命風雨之象徵。黃州謫居時期,東坡參透「應物而不累於物」之理,故能於「料峭春風」與「山頭斜照」間,體認冷暖皆幻、明暗本空。這種「不將不迎」的人生態度,深得莊子「安時而處順」之旨。

下片「回首向來蕭瑟處」三句,實為證道之言。風雨晴晦之相,在悟者眼中俱是平等。錢鍾書【談藝錄】謂東坡「打通兩間」,正指此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禪門有云「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東坡「也無風雨也無晴」之語,可謂異曲同工。其【東坡易傳】解「無咎」云:「未嘗有罪,而何以自解為?」與此詞同一心眼。

此詞藝術之妙,尤在「吟嘯徐行」的生命姿態。魏晉名士長嘯見性,東坡化之為詞心,在「穿林打葉」的紛擾中保持精神主體性。其「輕勝馬」之喻,非僅行路之輕快,實為卸去精神負累後的自在狀態。王水照先生論東坡「清雄」詞風,此詞可謂典範。

今人讀此詞,當知東坡非是強作曠達。元豐五年黃州時期,其【與章惇書】自陳「愚暗少慮,遇事輒發」,而經烏台詩案之難,終在儒釋道交融中證得「此心安處」之境。詞中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九字,正是修行者「對境無心」的現量體現。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4-25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定風波】詞心解:論蘇軾「無住」境界的審美呈現

東坡居士此闋【定風波】,非止於即景抒懷之作,實為融攝儒釋道三家精神之生命體悟。上闋「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莫聽」,暗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義,其「穿林打葉」者,既是實寫風雨,亦喻人生際遇之紛擾。王弼注【易】云「得意忘象」,東坡此處「不聽」恰是超越具象直指本心之工夫。

「吟嘯徐行」之態,乃魏晉名士風骨與禪宗「平常心是道」之融合。考【世說新語】載謝安泛海遇風浪而吟嘯自若,東坡化用此典,更以「何妨」二字轉出禪家隨緣任運之趣。其「竹杖芒鞋輕勝馬」之比較,非僅物質取捨,實為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哲學之實踐,較之白居易「輕肥」之諷更顯超越性。

下闋「料峭春風」三句,暗藏【周易】泰否相生之理。寒暖交替間,既見【黃帝內經】四時調攝之智,復現【華嚴經】「事事無礙」之境。尤可注意者,「山頭斜照」意象實為【易經】離卦光明意象之轉化,與首句風雨形成陰陽和合之妙。

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直抵般若空觀。錢鍾書【談藝錄】謂此乃「不二法門」之文學呈現,較王維「行到水窮處」更顯主體能動。東坡以「歸去」收束,非指物理回歸,實為精神返鄉,暗合郭象【莊子注】「獨化於玄冥」之境。

此詞藝術造詣尤在聲律經營。「聲」「行」「生」等陽韻字之遞用,模擬風雨驟至之音響效果;而「馬」「怕」等仄韻穿插,復現人生頓挫之感。這種聲情相諧之法,實承杜甫「沉鬱頓挫」而更添曠達。

要言之,東坡以文學意象構建哲學境界,將莊子齊物、禪宗無住、儒家浩然之氣冶於一爐。其價值不在避世,而在即世而超世,為後世文人立「內在超越」之典範。今日讀者若止於「樂觀豁達」之表淺解讀,恐未盡窺此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