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8|回覆: 2

[詩詞賞析]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顏

[複製鏈接]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1-28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顏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顏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棄疾】
繞床飢鼠,
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
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
眼前萬里江山。

注釋

1、博山,在江西永豐境內(今江西省廣豐縣),古名通元峰,由於其形狀像廬山香爐峰,所以改稱博山。王氏庵:王氏人家的草屋。庵,圓形草屋。

2、翻燈舞:繞着燈來回飛。

3、『破紙』句:窗間破紙瑟瑟作響,好像自言自語。

4、塞北:泛指中原地區。作者於南歸前,曾兩隨記吏北抵燕山。歸來:指罷官歸隱。

5、華發蒼顏:頭髮蒼白,面容蒼老。

譯文

飢餓的老鼠繞着床躥來躥去,蝙蝠圍着燈上下翻舞。屋上松風裹挾着大雨洶湧而來,糊窗紙被風撕裂,發出呼啦啦的聲音,仿佛在自言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輾轉不定,如今歸來已是滿頭白髮,容顏蒼老。布被單薄,疾風驟雨的秋夜,從夢裡醒來,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賞析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寫獨宿博山王氏庵的感受。上片以所見所聞渲染寂寞荒涼的環境和氣氛;下片寫白髮蒼顏、壯志難酬的憤慨心情,最後表現雖處境悲涼但雄心不減的可貴精神。這首詞感情濃烈,語言平淡,對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和形象刻畫都十分成功。

不少專家都曾指出過辛詞的多樣性特點,肯定各種風格的作品往往又都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成就,一旦細讀了辛詞,便會有極深的感受。就拿這闋【清平樂】來說,可以講是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風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情畫。夜出覓食的飢鼠繞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自語』二字,自然而又風趣地將風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庵』,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為了國事奔馳於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後則已頭髮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了。心境如此,環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飢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後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後。平生經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眼前現實使他逆境益思奮勉,不墜壯志。全詞因有這一句,思想境界頓然提高。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13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樂】詞境解構與稼軒精神析論

辛稼軒此闋【清平樂】,以四十六字濃縮了士人精神世界的兩個維度:上闋極寫物象之荒敗,下闋陡轉胸懷之壯闊,形成極具張力的藝術結構。這種"破屋-江山"的意象對照,實為南宋愛國詞人特有的精神圖譜。

一、空間敘事的隱喻體系
王氏庵的物象選擇極具深意:飢鼠、蝙蝠、破窗、急雨,共同構建了衰頹的物理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繞床"與"翻燈"的動態描寫,使靜止的破敗產生流動的壓迫感。松風急雨中的"破紙自語",更是以擬人手法完成環境的人格化投射。這種將主觀情緒客觀化的筆法,可比杜甫"感時花濺淚"的移情藝術,展現了中國詩歌"以我觀物"的審美傳統。

二、時間維度的精神對照
"平生塞北江南"與"華發蒼顏"形成生命歷程的壓縮敘事。稼軒在此運用了"詩史互證"的手法:其青年時期"突騎渡江"(【鷓鴣天】)的壯舉,與晚年"卻將萬字平戎策"(【鷓鴣天】)的落寞,構成完整的心理時空。這種今昔對比非僅個人慨嘆,實乃南宋主戰派士人的集體命運寫照。

三、夢覺意象的哲學升華
末句"眼前萬里江山"最具詞眼價值。秋宵夢覺的生理體驗,被提升為精神覺醒的隱喻。值得注意的是,此"江山"非實指而屬心象,與放翁"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異曲同工。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反差,正體現了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品格。

稼軒此類作品,開創了"豪放詞"的新境界——外示頹放而內蘊剛健。正如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所評:"稼軒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這種表面平淡而內里崢嶸的藝術特質,恰是中國美學"外枯中膏"境界的完美體現。讀此詞當於文字外求之,方能領會其中"欲說還休"(【醜奴兒】)的深沉意蘊。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5-1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辛稼軒「清平樂」詞中的生命圖景與精神突圍】

稼軒此闋【清平樂】,以四十六字濃縮壯士暮年的生命蒼茫,其藝術造詣堪稱南宋小令之圭臬。上片以"飢鼠""蝙蝠""松風""破紙"四個意象構建荒寂之境,非止於狀物寫景,實乃詞人精神世界的物質投射。案【禮記·月令】言"腐草為螢",古人觀物取象,往往以微觀映照宏觀,此處鼠蝠翻繞之態,恰似英雄失路、壯志難伸的具象化書寫。

"平生塞北江南"二句,暗合【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之典。稼軒青年時"突騎渡江"(【鷓鴣天】),晚年卻見"華發蒼顏",時空壓縮的藝術處理,使三十年宦海浮沉盡在轉瞬。這種時間修辭,可比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皆以鬚髮之變喻生命滄桑。值得注意的是"歸來"二字,表面言退隱之實,內里卻涌動【離騷】"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的悲愴——地理的歸返反襯精神的流離。

下片"布被秋宵"之轉折尤見匠心。化用陶潛【飲酒】"覺悟當念還"句意而境界迥異:靖節先生見南山而得真意,稼軒卻在夢醒時見"萬里江山"。這種"寤寐山河"的意象組合,實承【詩經·關雎】"寤寐求之"的修辭傳統,將政治理想升華為永恆的精神追尋。錢鍾書【談藝錄】謂宋人詩"以夢為馬",此詞正以夢境突破現實桎梏,在破敗草庵中重構精神疆域。

全詞最堪玩味處,在於衰颯與雄渾的辯證統一。外在物象的荒敗(鼠蝠、破窗)與內在氣象的恢弘(萬里江山)形成張力,恰如【文心雕龍】"風骨"之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這種藝術張力,實為稼軒將杜甫沉鬱頓挫的詩境轉化為詞體表達的成功實踐。

當代讀者解讀此詞,當超越簡單的"壯志未酬"解讀框架。在"獨宿"的物理空間中,詞人完成了從"塞北江南"的地理追尋到"萬里江山"的精神超越,這種由外而內的轉向,正是中國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終極精神突圍。稼軒以詞為劍,在文字的方寸間,劈開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永恆結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