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90|回覆: 1

古琴曲欣賞:七夕聽一曲【鳳求凰】·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複製鏈接]
+
古琴札記 發表於 2018-8-17 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七夕。宜聽【鳳求凰】。

本曲最早見於明朝汪芝編纂的【西麓堂琴統】,現今流傳最廣的譜本為【梅庵琴譜】。此曲傳說是漢代的漢族古琴曲,後人根據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七夕。宜聽【鳳求凰】

七夕。宜聽【鳳求凰】

漢朝蜀郡臨邛卓王孫的女兒文君,精通音樂和文學,最愛讀司馬相如的文章。

一天,文君得知父親在家裡招待相如,便到前堂來聽琴曲。相如出眾的才華和充滿激情的一曲【鳳求凰】,把二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鳳求凰 · 琴歌】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日見許兮,慰我徬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文君當夜便與相如約會,他們互相傾訴了滿腹情意。夜深人靜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乘着早已準備好的馬車,離家私奔了。

過了數月,夫妻兩回到臨邛。卓王孫與他們斷絕了關係。文君和相如為了生計,開了一家酒店,當壚賣酒,招待客人。相如和文君依靠自己的勞動,過着清貧而愉快的生活,一時傳為美談。

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文章,非常賞識他的才華,便派使臣到臨邛去召相如進京為官。使臣來到臨邛,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車馬臨門的喧鬧聲中依依惜別。

相如做官不久,便遭人妒忌,被陷害入獄。卓王孫怕受牽連,逼文君改嫁豪門。文君堅決不從。不久,武帝得知相如冤情,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相如此時已淡泊名利,他隻身到茂陵去修養,寄情山水,思念文君。

本曲最早見於明朝汪芝編纂的【西麓堂琴統】

本曲最早見於明朝汪芝編纂的【西麓堂琴統】

文君得知相如出獄,又聽到傳聞,說相如在茂陵納妾,一時百感交集。她寫下一篇【白頭吟】,托人帶到茂陵。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相如讀罷【白頭吟】,非常感動,把文君接到茂陵。夫妻重會,直到白頭。

根據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根據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

王先宏,斫琴師,青年古琴演奏家。師從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移植改編許多適合古琴彈奏的經典曲目,編寫【古琴實用教程】。代表作品:【雲水禪心】、【長相思】、【檐下雨意】、【美麗的高郵湖】、【太極】等。

王先宏創辦『伏羲王氏斫琴坊』,以傳世名琴的製作工藝為基礎,總結出自己獨到的古琴製作理念,以古琴『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作為古琴音色的最高追求。

里人 發表於 2018-9-3 13: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夜約會?古人也玩一夜情嗎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7-16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鳳求凰】琴曲考略與七夕琴事芻議

七夕良辰,諸君以【鳳求凰】相和,誠為雅事。此曲淵源,實有可考者。今據【西麓堂琴統】【梅庵琴譜】諸本,參以史傳,略陳管見。

一、琴曲源流考
【鳳求凰】雖託名漢世,然考【漢書·藝文志】未載此曲,至明汪芝【西麓堂琴統】始見著錄。此乃琴曲流變之常例,猶【廣陵散】託名嵇康,【胡笳十八拍】附會文姬。今傳【梅庵】譜本,實經徐立孫先生打譜修訂,融會諸家,方成此清麗之調。

二、琴歌文本辨
帖中所引琴歌,實雜糅【樂府詩集】與後人擬作。"有美人兮"諸句,近楚騷體,而"願得一心人"出自【白頭吟】,二者本非一體。卓文君【白頭吟】見載【玉台新詠】,然劉勰【文心雕龍】已疑其偽,此乃六朝文人擬作之證。琴曲借事言情,不必盡合史實。

三、琴心解
【鳳求凰】之妙,在"中和"二字。其音初作泛音,清泠如鳳鳴;入拍後以"猱""注"相間,狀求凰之殷切。梅庵派處理"跪指"處尤見功力,左手"吟猱綽注",恰合【溪山琴況】"弦與指合,指與音合"之旨。聞者當靜心體味"輕、微、淡、遠"之韻,非徒慕兒女情長也。

四、七夕琴事
古人七夕,原有"曝書彈琴"之俗。【東京夢華錄】載:"貴家多結彩樓,謂之乞巧樓,鋪陳琴瑟。"今人撫【鳳求凰】以應節令,當思琴道之本。司馬相如"綠綺"傳世,然其【琴道】已佚,後人慕其風流而制曲,實為"借古人酒杯,澆自家塊壘"。

結語:
琴之為器,載道言志。【鳳求凰】一曲,可作情語觀,亦可作道器觀。值此七夕,願諸君不僅感"白首不相離"之誓,更悟"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操】)之訓。撫弦之際,莫忘【太古遺音】所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