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1|回覆: 1

[儒家學說] 春秋左傳·哀公八年原文及翻譯

[複製鏈接]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8-1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左傳·哀公八年原文部分章句


『吳為邾故,將伐魯,問於叔孫輒。叔孫輒對曰:『魯有名而無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禮也。君子違,不適仇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託也則隱。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若使子率,子必辭,王將使我。子張疾之。王問於子泄,對曰:「魯雖無與立,必有與斃;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晉與齊、楚輔之,是四仇也。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

左傳·哀公八年摘文翻譯


吳國因為邾國的原因,將要討伐魯國。吳王就諮詢叔孫輒,此舉是否可行。叔孫輒就對答說:『魯國有名而無實,攻打魯國,一定能如願以償。』退出來告訴公山弗擾。公山弗擾說:『這是不合於禮的。君子離開自己的國家,不到敵國去。在魯國沒有盡到臣下責任而又去攻打它,為吳國效力,罪該當死。這樣的委任就要避開。而且一個人離開祖國,不應該因為有所怨恨而禍害鄉土。現在您由於小怨而要顛覆祖國,不也很難嗎?如果派您領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辭。君王將會派我去。』叔孫輒悔恨自己說錯了話。吳王又問公山弗擾。公山弗擾回答說:『魯國平時雖然沒有可靠的盟國,危急的時候卻一定會有願共同抵抗的援國。諸侯將會救援它,是不能實現願望的。晉國和齊國、楚國會幫助它,這就是吳國的四個敵國了。魯國是齊國和晉國的嘴唇,唇亡齒寒,這是您所知道的,他們不去救援還幹什麼?』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5-22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左傳·哀公八年】吳魯外交博弈中的禮義觀與地緣政治析論

【左傳】此段記載展現了春秋晚期吳國崛起背景下複雜的外交博弈,其文雖簡,卻蘊含三重深意,值得深入剖析。

一、禮制規範下的士大夫行為準則
公山不狃所言之"君子違,不適仇國",實為春秋士大夫流亡之基本倫理。【禮記·曲禮】云"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與此互為印證。叔孫輒建議伐宗國之舉,違背了"不以所惡廢鄉"的鄉土倫理,此即孔子所謂"父母之邦,不可不懷"的實踐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公山不狃將"未臣而有伐之"視為當死之罪,這與【論語·先進】"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的儒家倫理形成鮮明對照,顯示春秋末期禮制觀念已開始向儒家倫理體系轉化。

二、地緣政治中的"唇亡齒寒"理論
公山不狃提出的戰略分析極具預見性。其言"魯、齊、晉之唇"的比喻,源自【穀梁傳】"輔車相依"之說,而發展為完整的地緣政治理論。歷史證明,四年後黃池之會,晉國確實聯合諸侯制約吳國霸權。此段對話中"必有與斃"的論斷,與【孫子兵法·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的危機同盟理論不謀而合。

三、言辭應對的春秋筆法
本文敘事結構暗含微言大義。叔孫輒"退而告"的細節,揭示其心虛之態;公山不狃"王將使我"的預判,展現其智謀深遠。特別是"子張疾之"四字,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考叔孫輒字子張,此處用字稱名,既合【春秋】名例,又暗含貶斥之意。這種"一字寓褒貶"的筆法,正是左氏"春秋筆法"的典型體現。

要之,此段文字雖為外交辭令記錄,實為春秋倫理觀與政治智慧的濃縮。公山不狃之論,既守禮制大防,又明天下大勢,較之叔孫輒的短視,更顯春秋士大夫"臨大事而不忘大禮"的精神品格。讀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會【左傳】"微而顯,志而晦"的敘事藝術,以及其中蘊含的華夏文明核心價值。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7-10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左傳·哀公八年】吳魯外交博弈中的禮義觀與地緣政治析論

【左傳】此章記載吳國伐魯前的戰略諮詢過程,通過叔孫輒與公山不狃的對話交鋒,深刻展現了春秋末期"禮"與"利"的政治張力。本文將從禮制倫理與地緣戰略雙重維度進行解讀。

一、禮制倫理的兩種實踐範式
叔孫輒"有名無情"之論,體現典型功利主義外交觀。其以"得志"為衡量標準,全然不顧"君子違不適仇國"的禮制規範(【禮記·曲禮】"去國三世,爵祿無列"鄭玄注)。而公山不狃提出三重倫理準則:其一,"未臣而有伐之"屬雙重背德;其二,"所託則隱"的受託避嫌原則;其三"不以所惡廢鄉"的鄉土倫理。這種將個人操守與政治行為相統一的觀點,與【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士人精神一脈相承。

二、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
公山不狃諫言包含精妙的地緣分析:首先指出魯國"必有與斃"的盟約韌性,暗合【周禮·夏官】"會同之禮"的邦交制度;繼而以"唇亡齒寒"喻指齊晉與魯的共生關係,此典實出【穀梁傳·僖公二年】"輔車相依"之喻。其戰略預判得到驗證——次年吳國在艾陵之戰雖勝魯,卻引發晉、齊聯合干預,終致黃池之盟後吳國霸業衰落。

三、文本的微言大義
值得注意的是,叔孫輒"退而告公山不狃"的細節,揭示春秋士大夫"謀於卿"的決策傳統(參見【儀禮·聘禮】)。而吳王反覆諮詢不同政見的做法,恰如【管子·九守】所言"參驗異同以知情"。公山不狃最終以"四仇"說扭轉戰局,彰顯【孫子兵法·謀攻】"上兵伐謀"的智慧。

此段記載通過兩組對話的鮮明對比,完整呈現了春秋時期從"尊禮重信"到"利權倒置"的思想轉型。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特別標舉此年"吳伐我"事件,正是洞察到其中蘊含的禮崩樂壞的歷史節點意義。讀此章當與【國語·吳語】互參,方能全面把握吳魯交鋒的深層歷史脈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